「华侨博物院」东汉褐釉五联瓶
这件东汉褐釉五联瓶,为1959年陈嘉庚先生倡办华侨博物院所征集,现收藏于华侨博物院,1995年经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小组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五联瓶口径4.6厘米、底径11.5厘米、上腹径17.8厘米、下腹径14.6厘米、高36.5厘米。通身施褐色釉,釉薄,流釉及施釉不均。釉面光润,有细碎开片,局部剥釉。底足露胎,胎色灰黑,胎质不致密。器规整呈葫芦形,上腹小,下腹大,腹中部各有三道凹弦纹。上腹溜肩,肩部塑五罐,中间小罐为盘口,细颈,圆腹并且与器腹相通;周围四个罐较小,与器腹不相通。下腹的肩部一周贴塑三只对称的熊,熊作进食状,形象生动逼真,憨态可掬。
五联瓶(罐)最早见于东汉中晚期,是当时长江中下游流域常见的随葬明器,以在中间一大罐的肩部等距离堆塑四只小罐,在肩腹堆塑少量鸟兽和人物而得名。一般认为,东汉五联瓶(罐)是孙吴至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流行的随葬明器“谷仓”或者“魂瓶”的前身。
五联瓶(罐)、魂瓶与谷仓随葬的丧葬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史料记载和对出土墓葬的研究,汉晋时期已经有以五种精米祀神的观念,五谷是用以招魂的重要祭品,正如东汉末年牟子《理惑论》中所说“身譬如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岂有终亡?得道身灭耳”,可以窥见五联罐和魂瓶是汉代人视死如生、追求灵魂永生等丧葬观念的反映。
熊形堆塑则是从商周铜器上继承下来的一种对器物神圣化的表现手法,为汉代生活器皿和随葬器物上常见的动物形象,被大量运用到灯、仓、囷、尊、鼎等器物的支足。汉代谶纬迷信、祥瑞符应之风盛行,装饰在五联罐上的熊,多为蹲踞进食状,一掌掩嘴,一掌置于双腿间,以其力大、吉祥的形象,象征食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意。
来源:华侨博物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