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徽州古道最后的记忆
举公岭古道为祁门北上安凌镇(原属石埭县)要道之一,连接古石埭县中部,与徽(州)池(州)古道的大洪岭关塞仅隔望江尖一峰之距。(全文3700字)我一直以为祁门境内的“榉根岭(古道)”就是“举公岭(古道)”,直到前阵子才知两者并非一体。它们均为祁门县与古石埭县(现石台县)界岭和出境古道。前者为祁门西行方向,入石埭县西境,曾是徽(州)安(庆)古道的咽喉要隘,系长江进入徽州的天然关卡,当年曾国藩驻营祁门历口时在榉根岭上建造的“石长城”关隘至今犹在。后者为祁门北上安凌镇(原属石埭县)要道之一,连接古石埭县中部,与徽(州)池(州)古道的大洪岭关塞仅隔望江尖一峰之距。
举公岭西面还有秋风岭、百倍岭两条古道,在这直线距离不足十公里的一段山脉中,竟有四条几乎平行的古道,在古徽州境内是极其少见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在崇山峻岭中建一条青石步道都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虽在徽州古道上,流传着诸多战争故事,如唐乾符年间的黄巢起义、北宋的方腊起义,元末的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太平天国扰掠徽州十余年等,但除三国贺齐凿连岭(古道),隋末汪华起兵通箬岭(古道)外,少有因战事需要修筑蹬道的,绝大部分古道还是由徽州乡民或徽商捐建。那么祁门北部这些“重复建设”的古道到底有什么历史背景呢?因我寡闻,前两年已走过秋风岭、百倍岭、大洪岭三条古道,但至今尚未弄清这处古道群形成的历史渊源,探秘举公岭古道自然引起我的兴致。
在登举公岭前,我查找了相关资料,但除个别驴友的“美篇”外,几乎未见任何有价值的史料记载。从有限的记录和图片看,古道南坡因前些年开发“黄山168徒步探险步道”有所修葺,北坡荒芜不堪,很多路段已消失在林莽之中。荒野探秘,安全第一,在山底找不到路,可以咨询当地村民或请向导带路,但如在山顶迷路则是很危险的事情,去年在黟县的山脊密林中迷失的遭遇,至今还心有余悸。安凌镇位于祁门北部,居祁门、黟县、石台三县交界。据《石台县志》记载,安凌镇现时区域,明清时期分属石埭县石埭乡,1959年3月22日,因撤销石埭县而并入祁门县至今(期间曾短时划归石台县管辖)。举公岭古道起于安陵镇金竹坑村,终于古溪乡西源村,长约8公里,这是我按地图及经验测算出来的距离,基本符合徽州古道的“上七下八”模式。
我们一路导航至安陵镇,往南拐入一条逼仄的峡谷,在这青山耸翠、绿水萦绕的山沟里穿行,万能的导航也瞬间成了哑巴。水泥路缘溪而入,仅一车通行,路边的茅草擦着车身,偶有一两株开得正盛的迎春樱花垂挂在车窗外,几片粉红的花瓣缤纷飘落,掉在汽车挡风玻璃或引擎盖上,然后随风儿飞进路边的绿丛中,红白嫣然,像群飞舞的蝴蝶。这样幽深的山谷里也没有汽车来往,也就少了会车之扰。前行约五公里,峡谷豁然开朗,群山环翠中十几栋民房掩映其间,村居山谷,粉墙黑瓦,修竹玉立,名副其实的“金竹坑”。只是当年通南畅北、日夜喧嚣的“岭脚村”,如今只剩旷野里几声鸟鸣、几度狗吠,清冷焦躁。“金竹坑”并非山坞尽头,水泥路穿过村庄后仍继续向山坳深处延伸,我们继续驱车前行,寻找古道起点。
随着水泥路沿谷底溪流不断迂回爬升,偶有倒地的毛竹、树枝挡住去路,路上落石也越来越多,有两处山体塌方占据了半幅路面。前行半小时后,水泥路被一道铁栅栏彻底堵死,前不能行,后不能转,只能在那狭窄的山路上倒车后退。尤其那塌方的半幅路面,左瞰深谷,右擦落石,两边车距不足两公分,简直是特级驾照考试的路段。好不容易找到掉头路段,大家都已惊出一身冷汗。我们再次回到金竹坑,确定古道起点的大致位置后,重新沿着水泥路返回,终于在离村庄五六百米处,一条沿竹林折叠而上的机耕路上方找到古道入口。即从金竹坑到此处的古道已在原址上铺设了水泥路面,此处“起点”登高路段又挖掘拓宽成机耕路,足以拖拉机行驶,已无任何一点古道的影子。我们后来才得知,因为这座山不是毛竹就徽杉,因竹木运输需要,前些年相继挖掘浇筑了这些交错穿插的水泥路和机耕路。
从安凌镇转入山路到进入古道,我们将近花费了两小时,在我近年徒步历史上,这是创记录的一次。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条古道早已淡出百姓的生活视野,在我们接下来的行走中也见证了这一点。机耕路在竹林中缓缓而上行,约二十分钟到达一处平坦的小山脊。这块约半亩的平地已长满毛竹,从周边石磅上不规则的黑色石块以及四周散落的块石看,这里该是一处普通的棚屋或路亭遗址。我们也在这里终于见到古道痕迹,路面有零星石板,歪歪斜斜的。这段山体坡度较大,横穿山坡的路面大部分已滑塌,几米或十几米外的竹林中尚可见滑落的路面石板。这些石板长一米左右,基本都经过加工平整,也就是说当年这条古道的建造规格应在中上等标准。
从路亭遗址到举公岭岭头,大部分古道都是这个状态,且多处路段长满齐人高的箬叶,还有带刺的树莓(覆盆子)或高粱泡丛蔓。好在大部分灌木刚吐绿,地上茅草也刚冒芽,古道所形成的廊道尚可行走。祁门蛇多,再过个把月,这些稠密青翠、阴凉潮湿的箬叶林或茅草丛里将是这些爬行动物天堂,谁还敢走这条路。这条路上还有另一种危险动物——野猪,它们也是损坏这条古道的祸首之一。在万物萧瑟的季节,它们翻开路面石板,也许能找到躲在里面度冬的蚯蚓、蚕蛹之类的食物。虽然这些小虫也没多少肉,但总有点荤腥,比草根树叶强多了。运气好时也许还能翻出一两条冬眠中的蛇类,去年11月份走黟县棠梨岭古道时,就在古道石板下面翻出两条大蛇,要是野猪出手,那将是一份饕餮大餐。这里随处可见被野猪拱过的痕迹,很多被翻开的泥土还是湿漉漉的,在山腰一条小溪附近,我们还见到两头正在路上打架抢食的小野猪仔。殊不知,这么小的野猪仔是必然是有母猪带着外出觅食,如果有人正好与母野猪正面相遇,母爱的力量会让野猪毫不犹豫地向人发起攻击,估计在野猪眼里,我们几个也仅仅是两条腿走路的“小动物”而已。好在小野猪仔很快跑进灌木丛中,估计是俩贪玩落单的小家伙。
小溪里叠满巨大的青石,山洪把它们冲涮的干干净净。溪边是一片荒废数年的茶园,茶园里有棵老树,尚未发芽转绿,树枝缠满枯藤,树干上青绿的苔藓已长出根根细丝般的花茎,酱红的小花苞,豆芽似的,很有观感。枯藤老树,古道茶园,岁月一层层叠加,时光一幕幕回放,总会让人想起过去的往事。光绪六年(1880)《贵池县志》上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元末,徽饶间,侯三侯四拥众劫掠,李震祖誓众立寨,擒侯四。侯三乃伺李氏族人过徽者执之,思以易侯四。震祖绐之曰:汝归我族人,乃可。约之至举公岭寨,震祖得族人,遂手刃侯四,余众皆奔。”
古时两邑百姓在界岭相斗对决,总是要找个宽敞地方的,也就是说,至少在元朝末年,举公岭就是人来客往的大道。清咸丰十年(1860)六月,湘军首领曾国藩曾在祁门历口一带驻扎长达十月之久,他坚持“守城不如守山”,包括举公岭在内的四条古道均为石埭县进入湘军大营的必经之路,也是湘军重兵把守的前沿要塞。曾国藩后来每当提起在祁门的战事,仍心有余悸,在他自认与太平军作战,“无日不在惊涛骇浪之中,无日不战,无战不梗”。
历史烟云早已飘得无影无踪,只有这些老树、这些千年不腐的青石还在默默地记载着那段刀光剑影的岁月。过了小溪,古道沿着山坡折叠而上。这也是整条古道保存最完整的一段,虽路面石板也有塌陷滑坡,但大部分都还在路基附近,与先前的古道路面相比,这些石板更加厚实方正,甚至还有几处“四担石”,阔大,厚实。“四担石”是徽州古道上一个独特的设置。在陡峭的蹬道上,身压重担的挑夫想要坐下来,喝口水,歇口气,扁担两头的担篓就得放在上下两个甚至三个台阶上,极易造成担篓倾斜倒地,甚至滚下山坡。聪明的古徽州人在铺设路面时,每隔一段路就铺设一块3-6平米的大台阶,最大的可并排放置四个担子,故名。“四担石”不仅考虑安全实用,更是一条路的规格和品位,就像现在高速公路上设置的紧急停靠点之类的设施一样。
岭头石亭遗址是这条路上唯一残存的建筑物。和大部分徽州古道上的一样,石亭建在垭口下避风处,靠山襟路,块石垒砌,现仅剩半截石墙。石亭前是一处三叉路口,左往东源(村),右下西源(村)。往东源方向的路横穿至另一山尖下,除了路口几十米古道保存完整外,绝大部分路面已毁损,当然这段长约二三十米的路面也是这条古道上最精致的一段。还有过垭口后横穿南面山脊下一段凿在悬崖上的古道也很有特色,但有点险。往西源方向的路直接上到举公岭岭头,台阶保存基本完好。周边一片草甸,足有十几亩之阔。在这高山之巅,有这么一片广阔的草地,实在是难得一见,这样一处宽阔绝美的垭口又让我想起“举公岭”这个名字。
在金竹坑问路时,听说以前不叫这个名,后来改的,具体缘由也都讲不出个所以然来。我查到歙县潭渡人、同治年进士黄崇惺记载太平军入徽始末的《凤山笔记》里有这样一段话:清同治二年“七月,贼复陷黟县,为王观察所败。八月,贼攻大洪岭、小榉岭,为王观察开琳及皖南道叶公兆兰所败。”当年太平军进攻祁门,从安凌翻越望江尖一脉,这个“小榉岭”应该就是“举公岭”。连接其间的典故也许是一个集资修路的善举,也许是一名组织乡勇抵御外侵的壮士,亦或是一段两地乡民重修世好的佳话。当然,这仅是我的猜测而已,真正的答案以及形成这处古道群的深厚历史,只能等到下次有机会去安凌或古溪时再寻访了。南坡下山的路基本是土路,我不能确定以前是否铺有石板,前些年开发“168步道”时已嵌入木桩成阶,只是这两三年无人打理,草藤荆棘缠绕,已和荒山无异。
⬇【徽 州 古 道 精 彩 回 顾】⬇
【歙县】
箬岭古道(上)、(下)、黄连凹古道(下)、(上)
连岭古道1、2、3、4、5、6
文昌古道、塔岭古道、半岭古道
歙岭古道、水岭古道、光坑岭古道
峰高岭古道(上)、(中)、(下)
贤源岭古道(上)、(下)
朱岗岭古道、长陔岭古道(上)、(下)
【休宁】
五龙岭古道(下)、(上)、马金岭古道
右龙岭古道(上)、(中)、(下)、白际岭古道
平鼻岭古道、塔岭古道、廻岭古道
高湖山古道、浙岭古道、思贤岭古道
觉岭古道、大燕岭古道
吊石岭古道(上)、(下)、仰山古道(上)、(下)
新岭古道(上)、(下)、大连岭古道
【太平】
穰岭古道
【祁门】
陶家岭古道、大洪岭古道、榉根关古道
秋风岭古道、百倍岭古道
【黟县】
西武岭古道(下)、(中)、(上)、西宏古道
棠梨岭古道
【黄山】
松谷庵古道、汤岭古道(1)、(2)、(3)、(4)
云谷古道(上)、(下)、白云溪古道
黄山皮蓬古道(上)、(下)
【婺源】
谭公岭古道、重龙山古道
【绩溪】
竹岭古道(上)、(下)、逍遥岭古道(上)、(下)
翚岭古道(上)、(下)、新岭古道、丛山关古道
杨桃岭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