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首辨疾病属阴还是属阳,如果阳病...
中医治病,首辨疾病属阴还是属阳,如果阳病用阳药,阴病用阴药,则差错千里!
现在不少被西化的中医,临床治病分不出疾病的阴阳属性,一厢情愿地以为人体的阴盛了,阳就虚,阴虚了,阳就盛。这样理解是不靠谱的!
还有些中医,认为阳就是火,火就是阳。其实火是邪气,是没用的,是对人体有害的,是郁滞化热生火的。而阳气,是人之真阳,是人体的正气,是推动脏腑机能的动力,是人的功能,是正能量的东西。这两者怎么可以混为一谈呢?
阴阳在万事万物上都有体现,人也如此,身体分男女,疾病分阴阳,男女之间的身体又各有阴阳,真正的中医,在诊治病证时能够把身体的阴阳与疾病的阴阳区分清楚,对证处方,自然药到病除。#非常病例#
身体的阴阳:阳气,阴精。
疾病的阴阳:阳邪,阴浊。
阴盛阳衰——阴邪、阴浊泛盛,真火、阳气虚弱。由于阳气虚弱而无力清除阴邪,导致阴邪泛滥妄盛,形成阴性的疾病。
阴虚阳盛——阴精、真阴亏虚,而虚火、阳邪旺盛。由于脏腑阴精亏虚缺乏能源,而导致代谢缓慢、障碍,瘀积生热,形成虚热的疾病。
举个例说明:一个人过度操劳,阴液亏损,又没有及时休整与补充,人就表现为低热,虚热。
当阳邪过盛时也会损伤人体的阴液,夏天气温过高,天地一片燥热,人就易口干,汗出而耗伤阴液。
人的阴阳之间关系是相互的,阴太弱也会累及阳气,阳不足也会损及阴液,此为阴阳之互根。
阴为精血,阳为精气,气能生血,血也能转化为气。血少气自衰,失血过多后不但血虚,而且气虚。气虚血也亏,阳气虚弱导致脏腑功能降低,就不能制造出更多的精血而形成血虚。
阴血和阳气,犹如一个公司的资本,阴血为固定资产,阳气为流动资金。阳气(流动资金)主外,维持运转,阴精(固定资产)守内,保住基本。阳气旺盛,自能使阴精充足(流动资金充足,就会变成固定资产储存),阳气虚弱,也会使阴精耗损(流动资金不足,就会把固定资产拿出变为流动资金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阳气虚时阴精就转化为阳,变成功能动力,维持身体的代谢运转,阴阳平衡。
人体劳作时耗损阳气,阳气虚了人就感觉累,若歇一歇,休息一会,人就又有力量了,这就是阴精转化阳气的小过程。假若阳也虚,阴也不足,人就会感觉疲乏无力,形成慢性虚弱病。所以,许多的慢性病都会出现阴阳俱虚的症状,单纯的阳虚或单纯的阴虚病极少极少。
疾病分阴阳:1、阴邪,2、阳邪。
阴邪是身体虚弱产生的,叫虚证;阳邪是邪气亢盛外侵的,称实证。
总之,不管慢性病的属阴属阳,在治疗的总原则上,都要从增强免疫功能,扶助人体正气上着手。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所以,阴虚阳盛(真阴虚,邪火旺),不但要养真阴,也要保真阳,护正气,引导疏散火邪;阴盛阳虚(阴邪重,元阳虚),更需要温肾阳,护阴精,固元气,温利蒸发阴浊。前人张景岳的“阳非有余,阴亦不足”之论正谓此真理也。
阴盛是阴邪盛,阳盛是阳邪盛,真阴真阳哪有过盛的?所以“阴盛阳虚,阴虚阳盛”一定要仔细辨别,正邪分清。
阴邪盛容易损伤脏腑的阳气而导致阳虚,阳邪盛则易耗损全身的阴精而形成阴亏。阴盛阳虚,是疾病的阴邪盛,身体的阳气虚。反之,身体的阳气虚弱也容易导致阴邪入侵泛盛。而并非是肾的真阴盛就会形成肾的真阳亏,肾的真阴虚就会形成肾的真阳盛。
人体阴阳是互补互助、互相转变的,就像气血一样,气少时,血液化成气以补充;血少时,元气加速工作,制造更多的精血填补。人体阴阳也像夫妻一样,互爱互帮,永远站在一起,保障人的身体健康。
人体阴阳如若虚亏,外邪容易侵犯,内邪也易发生;人体阴阳如若强盛,则会代谢正常,身体健康长寿。
疾病的阴邪盛可造成身体的阳气亏,疾病的阳邪盛也可造成身体的阴精虚;身体的真阳虚可形成疾病的阴邪盛,身体的阴精虚也可形成疾病的阳邪盛。此即“阴盛阳虚,阳盛阴虚;阳虚阴盛,阴虚阳盛”的正确理解。
而身体的阴阳没有偏盛概念,若真的阴精阳气充盛,免疫力就会提高,病邪难以侵犯,不生病而健康;疾病的阴阳没有偏衰概念,若发现阴邪阳邪衰减,病邪自会退去,身体逐渐恢复,由好转至康复。
故所谓虚,不是真阴虚,就是真阳虚。元气包括阴阳,元气就是正气。所谓盛,不是阴邪盛,就是阳邪盛。阴邪代表寒证,阳邪代表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