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运“模”运“法”的思考
先听听一些“观模”“说法”的声音:
“理念不错!实际操作方面因学科特点、学生素质不同的落实起来很难!”
“高中理科的东西容量太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效率太低,就以物理为例,老师补充的知识总结和各种模型远比课本上的多,甚至不止一倍,而这些东西让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原本一节课的内容需要两三节课来完成,所以就目前高考体制,高考内容,不赞成全面改革,赞成局部调整。”
“学生不愿意学,什么模式都白搭!”
“所有的教学模式都建学生愿意学的基础上,若学生根本不愿意学哪又怎么办?”
“教无定法!!!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不可能有相同的模式!否则,只需一个老师就可以!还要其他老师干嘛?!任何模式对青年老师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就一个困惑?教学到底是生产流水线还是艺术?若是艺术可谈规律,何谈模式?若已定模,何来艺术?”
……(其实有更多)
对以上同仁的声音,不作评价,只是因此,对自己一直在一线倡导“导、学、练、展、评”目标导学模式作一个反思性教研思考。
一、我对“教必有法,而无定法”的思考
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是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是法。教学有法,就是必有旨归(原则),规范的教与学行为。而教无定法,则是教与学的方法方式是多样的多元的,但一定是优化(方法、技术、条件等)的组合,指向就是目标――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随着新课改不断地推进和深入,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思想、观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出现,同时也“催生”了很多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技术、手段等等,并且迅速进入我们的教学课堂,如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教学、翻转课堂、走班制、分层教学等等。
反思:为何在运“模”运“法”时,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呢?
课堂教学本身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需要讲方法和技巧。当下的课堂其实已经不缺少新的教育理论、方法、技术等等,缺少的是“拿来”后的深度思考和实践精神。有了理论学习,忽视了内化,当我们在引入和移植“模与法”到我们课堂教学时,照搬了,硬套了,忽视了学情的认知,忽视了对自己学生的学习力的正确把握,忽视了“内容+方法模块=活动思路(教学设计)”资源优化组合的设计思考,没有把理论和实践进行相结合,忽视了我们教师自身的获取、实践、反思、转化等专业发展的深度反思和学习、研讨及自我培训。
二、课堂教学运“模”运“法”的思考
建议:课堂教学运“模”运“法”注意“六个不同”:
◇年级不同,学法、教法和训练方向不同;
◇课型不同,学法、教法和训练方法不同;
◇科目不同,学法、教法和思维方式不同;
◇科目相同,内容不同,学法、教法不同;
◇科目相同,内容相同,班级层次不同,学法、教法不同;
◇科目相同,内容相同,班级层次相同,学情不同,学法、教法不同。
何为同,何为不同,不能僵化、教条化、模式化;否则我们的教学行为就缺乏智慧和艺术,就会违背规律的盲动和不负责任行为。运“模”运“法”,只有真正体现“和而不同”,才能美美与共,各美其美,才能取得课堂教学的有效。
反思:对一些教学观点的误解读及其课堂现象的思考。
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倡导,让学生拥有“自主权”,让学生多说、多做、多练、多思考、多探究、多体验式学习,思维得到锻炼。但有的老师误解为,课堂上多给问题让学生回答,就是自主了,其实它还是一种“我问你答”式的被动式教学。我们倡导的“自主”,内涵是学生有学习知情权,“问题”来自学生,困惑来自学情,质疑来自学生的思考,解疑来自于师生、生生的交流。而教师要能导问、导思……(导课),能激励、点拨、启思诱导……(因材施教)。
2.我们倡导“互动式”教学,也并非仅仅理解为“教师问,学生答”,看似互动,课堂热闹一片,实质呢,是为了问而问的互动。真互动,是学习过程中,来自问题的困惑、质疑、探究、解疑过程的思维踫撞的、情感的师生、生生交流式的互动。我们倡导“情境式”课堂,情境不是虚拟假设,而是源于“生活”真实的,能激发学生对“学”(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认知的情境。
3.我们倡导“合作学习”,并非搞形式主义,不是什么问题都拿来小组讨论,不是什么问题都“合作学习”,而是有的放矢做有自主的“独学、对学、群学”。我们倡导“兵带兵、兵教兵”学习活动,并非取缔教师,而是告诉我们,教师的角度有了新的主导地位的定义(组织者、激发者、引领者、帮助者、合作者、咨询者、评价者、共同学习者、辅导者等)。“合作学习”对老师来讲,是技术活,对学生来讲是一种能力,学习力的体现,是“学习是需要学习”表现。
4.我们倡导课堂结构三模块:预学、共学、延学,课前有自主预学、课中有互动内化、课后有反馈建构。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科有深度理解,对课标、教材、学情(元认知、认知能力、心智结构)、对学生应该达成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有深度理解。知教学,我们(教师)关注:“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更要更要关注学生:“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样去、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我真的到那里了吗?”,需要对走进课堂有一个新的认识:带着问题进课堂,还是带着学生进课堂?倡导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从课程标准的研读到教材的整合,从学习目标的制定到教学反馈、评价的明确,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到课后教学的反思,需要教师每一步的精心运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模块,都需要进行精心设计、有效引导,要让全体学生都能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参与其中,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知”、“知有所悟”、“悟有所能”。
5.我们倡导“解放学生”,把“学习”还给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少教多学”,反对“满堂灌”(我讲你听)式教学。并非是让学生自由式的多自学。其本质内涵是指向教学的真谛是“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是指向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更可见,更多可见的学习: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需要我们的“放手”,同时也更需要我们懂得 “如何牵好孩子的手”。
6.……
立足课堂,植根于课堂,既要仰望星空,也要俯视大地。我还是积极主张和倡导做一名“明师”,在你“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体现有你的“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之风格。
(注:上观点纯属个人思考,若有共鸣,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