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微创手术12年随访的启示

股骨头坏死治疗方法非常多,而塌陷与否被视为保头的分水岭。
在西方及医保条件好的城市,即便轻微塌陷,医患更倾向于关节置换;反之,对于大部分国内患者,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保头治疗需求更为迫切。
坏死区面积广泛、但尚未塌陷的病人,如何预估塌陷风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无疑最能考验医生的判断能力、患者的决心。下面的案例,可提供有益的思考:
50岁,女性,疑似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蛙位片尚未见塌陷

MRI检查如下:

髋关节CT如下:

股骨头坏死如何检查

股骨头坏死怎样做检查?
股骨头坏死:核磁共振“骗”你没商量
保髋手术中的术后影像学检查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比核磁共振更好的检查方法
如何选择治疗方案?

1.年龄50岁,处于保头和换头的纠结年龄区,这个年龄的塌陷一般考虑关节置换更多些;

2.坏死面积大,但尚未塌陷,是药物治疗延迟换关节,还是激进一点手术保头?

3.手术保头有很多种,比如带血管的植骨、微创植骨、髓芯减压?

相信很多医生都有自己的考虑,但无疑这个年龄、这个病情会令很多人思虑再三。

笔者的意见有三:
方案一:如红色标记,可行微创植骨,行陶瓷棒手术或单纯粗通道减压、植骨;
方案二:如黄色标记,我们常用的OCM入路植骨,通过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进入,术后1周即可下地行走;
方案三:体外冲击波治疗。

我们不考虑如下两种方式:

1.单纯髓芯减压术:本案坏死区面积大,减压得来的效果远比不上增加的塌陷风险大;

2.带血运的骨移植:50岁的年龄,带血运的骨移植卧床时间过长、术后关节僵硬、甚至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会给未来的关节置换带来更多不必要的麻烦。

病人的治疗方法是髓芯减压+骨髓干细胞注射:

注射骨髓干细胞3个月,坏死区密度升高

下图为病人手术10.5年的复查资料:

这位病人2008年由中日友好医院李子荣教授、孙伟教授团队做的手术。病人原计划是北京复查的,李子荣教授得知病人路途遥远,建议病人到我们这复查。

当时的手术是这样的:

长久以来,对“带血运的骨移植”和“不带血运的骨移植”的争议从未停止,理论上讲,带血运肯定更好,我们也发表过带血运骨移植的研究成果。

问题是:比如吻合/带血管的某骨瓣,如何确保/证明术后不因肿胀、肌肉压迫、血管痉挛、扭曲、关节活动等不利因素作用下,血管依然畅通,而不发生栓塞?

再一个问题:增加了供骨区带来的骨缺损、肌肉萎缩,甚至神经损伤风险,能否实现收益最大化?
还有:骨瓣术后长期卧床(吃喝拉撒),生活质量下降,无疑是很考验人的。
现实是:我们在植骨过程中发现,去除部分硬化骨以后,经常发现股骨头内骨床渗血很好,甚至会见到骨内动脉射血,这一现象在提示我们:缺血只是局部坏死灶周围,如果范围较小,刮除硬化骨后周围血供即恢复正常,是否真的有必要大刀阔斧挖空、扯个血管过去?手术本身对股骨头内部残存的、正常的血供损伤到底 有多大、如何评估?如何平衡恢复血供又尽可能减少手术副损伤?

射血视频

骨内小动脉特写

话归正传,病人术后11年的核磁共振:

以下是病人最近的X光片:

患者髋关节功能正常,坏死已经成为历史往事。

目前仅出现了轻微的骨性关节炎症状,这些问题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在控制体重、控制运动量的前提下,口服营养软骨药、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PRP等,容易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继续在延缓关节置换的道路上稳妥妥滴前行......

小  结

提高股骨头内骨密度、维持股骨头外形、减轻疼痛恢复功能是治疗的目的。

带血运的骨移植、不带血运的骨移植、微创植骨、髓芯减压、冲击波、中医药都是手段,无所谓对错,也无关哪一个“高大上”,治好病是王道。

瞄准目标,尽可能减少治疗过程的医源性损伤是医生追求的额外目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