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 唐诗解读——李白之《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
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
西江:长江自江西至南京一段,古代称西江。
谢将军:指东晋时期守卫牛渚的镇西将军谢尚。本诗题下有李白自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挂帆席:扬帆远行。
解读:
牛渚是一座山名,在安徽当涂县,因山北突出长江中,故称牛渚矶,是江船停泊所在地,从诗题来看,这是一首怀古诗。一般来说,咏史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事实,而怀古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遗迹,但无论如何,历史事实还是历史遗迹不能在诗中占主要位,只是用来作为比喻,李白这首诗在诗题下有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交待了怀古的因由。
李白停泊在牛渚矶下,想到在此地有一个故事:东晋时期,有个出身贫寒的青年叫袁宏,颇能写诗,曾有五首咏史诗,非常出名。他经常以用船为地主或公家运送租米为生,有一天夜里,米船停泊在牛渚矶下,他吟诵着自己的咏史诗,而恰在此时,被镇守牛渚的镇西将军谢尚听到,于是派人查问,知道是袁宏,便请他上了自己的大船,一番交谈之后,便邀袁宏在自己的幕府中担任参军,后袁宏名气渐长,官至东阳太守。
交待完这个故事之后,整首诗的意思也就再明白不过了,首联起笔“牛渚夜泊”点出时间,地,紧接着大笔勾勒夜晚天空澄澈空明、辽远广阔,天空的明净,秋风的凉飒,使人亦以空明之与山水相对。沈德潜曾说,有第一等襟抱,斯有第一等真诗,即如“青天无片云”这样的真诗,也须得李白这样的襟抱心胸的人方能道出。
中两联借怀想古人的风流韵致直抒“知音难觅”的千古惆怅。牛渚这个地也因为有了谢尚、袁宏的故事而产生了历史意义,使得牛渚不再单纯作为一个地名而存在,而是有着非常特殊的意味,而诗人经常在其诗中化用这个典故,道出他难以言表的内心。秋月依然,谢将军安在,面对秋江空阔绝妙之景,诗人触发联想,望月怀人,一个“空”字,见出“风景依旧,人事已非”之意,寂寞、失落、抑郁难伸,都在那翘首一望——只有明月知我心。诗人在此已经超越了一个本体的“我”,一个抽象的“我”,一个人类的“我”,向宇宙发出生命的感叹,道出了千古文人的心结。
尾联以景语结情,以兴体作结,余味不尽。所谓“纷纷”者,枫叶飘落之情景,尤为凄凉,是时诗人仍在夜泊,面对此情此景,加之挂帆远去,想到自己置身于满江飘洒的枫叶之中,一川枫叶一片情,漂泊、失落、伤逝、叹惜,能不千里伤心?
整首诗写得自然、清净,修辞全用白描,“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是律体中的变体,读来音韵铿然,如行云流水,漂洒自然,这不是我来寻诗的雕琢,纯是一片诗来寻我式自然情感的抒发,真所谓绣口一吐即成锦绣文章。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