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 唐诗解读——李白之《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
上:呈上。
“大鹏”两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一作“抟摇”,由下而上的旋风。
假令:假使。
簸却:扬起,激起。
沧溟:大海。
时人:指世俗权贵。
恒:常常。
殊调:与众不同的言论。
大言:指放言高谈,不同凡响应的言论。
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
解读:
李邕,字泰和,唐代书法家,亦能诗文,官至北海太守,与李白、杜甫、高适等人有交往,按萧士赟的理解,这首诗似非太白之作。按照诗的内容来分析,应是诗人赐金放还后所作,然李白、杜甫在齐州与李邕会面时,李白已经四十五岁,年少当然谈不上。还有人认为这首诗作于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李白拜谒李邕时所作,时李白十九岁,可谓年少,李邕时为渝州刺史,但历史上缺乏李白十九岁时游渝州的记录。不过诗中谓大鹏起又落,似指诗人任翰林供奉又被弃,且“年少”只是泛指后辈,故诗作时间从天宝四载,公元745年。
全诗以大鹏自比,这是出自《庄子﹒逍遥游》的典故,传说大鹏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一拍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这实则是诗人以大鹏自许,寄寓自己超越尘世的抱负与气概。傲视蜩与学鸠一类俗人的浅薄与粗鄙。后四句则展示了诗人济苍生之志——“我”这只“风鹏”可以振翅一飞冲天,施展平生的宏愿与抱负,即使“风歇”落入人间,也能激荡起大海的层层浪花。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历史上的李邕实则是个侠义豪迈、天纵英才的人物,而且对后辈多为照顾。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过也能看出李白涉世的天真与幼稚。
李白这种表演性人格常常以一种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来吸引他人注意,在心理学上叫做癔症性人格障碍或戏剧性人格障碍,这种人格障碍患者在社会生活中关注的焦点是自身,这种习惯性的知觉模式使他们远离现实世界,甚至通过情绪化的想象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导致这类人出现幼稚、骄傲、做作的表现,李白还需努力呀!
李白属于主观诗人,他长于自我抒情,侧重于主观情感的自我表达,注意的是一己之才,这首诗诗人直抒胸臆,以生动的比喻、夸张的方式和丰富的想象一吐胸中块垒。因此这首诗气势如虹,如千尺瀑布,飞奔而下,挥洒着年轻人的勃勃英气,倾吐的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后生的真性情,吟之令人痛快,诵之令人敞亮,使得整首诗无论格调、气势、韵味、节奏、章法都达到标志性的、别人无法超越的水准,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气质。
这首诗在结构上以“风鹏”起,以孔子结。这种结构安排同李白本人的思想相对应——儒道杂糅。功成身退是李白人生的主要思想和理想,李白并非一味追求积极出仕,他骨子里始终有一份现实人生的清醒与执着——老庄的自由精神,塑造了李白自由的灵魂,孔孟的理想主义给他插上理想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