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李世民之《帝京篇十首》(其七)
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
长烟散初碧,皎月澄轻素。
搴幌玩琴书,开轩引云雾。
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
注:
双阙:古时宫殿两边高台上的楼观。
九重:指宫门。
解读:
李世民的《帝京篇》共有十首,主要描绘了京城宏大关起门来以及帝王出游、观书、赏乐等各种生活的气派,同六朝靡弱诗风相比,李世民的诗歌更显得胸襟宏大,境界开阔,笔力雄健。
作为一国之君,李世民不是文学家,他也无意为诗,但从巩固政权的角度考虑,他必须要反对之前绮靡的文风,毕竟文艺是时代情绪的反映。在政治家李世民看来,诗歌不仅仅在于他词采的华美、艺术的成熟,而在于诗歌背后能否体现统治阶级道德统治的价值和意义。相比较前朝那些所谓“后庭花”之类的堕落文学,他带着要在诗坛要树立一种迥异于前朝的诗风——“道德雅正”。在《帝京篇》中,李世民曾为该诗作了自序,明确体现了他的文学思想,也成为唐代文学思想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料,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此处不提。
当然李世民作为从前朝过来的人,他的创作上难免带有前朝诗风习气,以致于被后世诗学家、明人王世贞认为他的诗句中“殊无丈夫气”。《帝京篇》十首通篇也是通过对帝京壮丽景象的描绘、帝王生活的描述来铺张功烈、粉饰太平,其中难免有好大喜功、刚愎自用之嫌疑。
具体到这首诗而言,起句“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以开阔的视野将皇宫的双阙、九重宫门加在一起辽阔的空间上,在落日的映衬下,显得雄伟壮丽。皇家宫殿在余晖的投射下,炫人眼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弥漫在空中的暮霭渐渐消失,长烟似乎还牵着月色的清晖即将到来。在月色的笼罩之下,天地间显得祥和太平,时时刻刻处处都显示着皇家的恢弘、雅正、雍容的气度。
诗歌后半段转入了作者在宫中的活动,如此清雅月色,清风习习,树影婆娑,身在此中的李世民自然是惬意万分,此情此景,琴书为伴,真是再风雅不过的事,作为政治家,其对艺术也颇有兴味,真可谓“阅赏诚多美,于兹乃忘倦”。
李世民(598—649),即唐太宗。陇西成纪人,后徙居长安。隋末劝其父李渊反隋。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为尚书令,进封秦王。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为太子,继帝位,次年改元贞观。生平见新旧《唐书》。在位23年,政治修明,经济发展,边患消弥,史称“贞观之治”。理政之余,兼好文艺。“以万几之暇,游息艺文”,与大臣时有唱和。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学之士。其诗述志抒怀,雄浑刚健,在唐诗发展中有开创之功。《全唐诗》存诗一卷,6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