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老故事】李家河流域纪事

西关屯蒙古族满族乡姜家沟村头的路旁矗立着一座石碑,为李家河流域标志碑。
这座石碑,是李家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项目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后,由康平县水土保持委员会特此设立的。它标志着通过自1951年至1991年40年的建设,李家河流域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流域。它的树立有力说明了,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完成这样的重点工程。

这项工程,完整的记录了西关屯、方家屯两个乡镇的人民40年战天斗地的故事,也是应用农业先进技术改造大自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典范,还属于丘陵山地同一类型自然地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样板。可以说,这项工程的建成,具有时代和历史意义,可谓“功在当代,荫及子孙”,这是一座历史丰碑。

今天,借编撰西关乡宣传读本之机,笔者有幸记录这项工程,倍感欣慰。它必将激励着我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惧困难,砥砺前行,把家乡建设成为幸福的乐园和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流域是指汇集和补给一条河流及其支流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全部来源区,即地表水与地下水分脊线所包围的集水区域。

我国大的流域有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等,辽宁省有辽河流域。康平县位于兴安岭——医巫闾山余脉,北部为科尔沁沙地南缘,东部为辽河冲击平原,整个地貌形成西高东洼,南丘北沙,地形起伏,高低不平。小的流域很多,而最具代表性的则应属于李家河流域。

李家河是辽河水系一级支流八家子河最上游的河流,流域内包括西关屯乡的姜家沟、边台子、东沟(部分)和方家屯镇的东小陵等4个行政村及大辛屯国营林场,流域面积为32.75平方千米。

李家河流域内群山环绕、沟壑纵横,海拔高度在100至381米,其中海拔200米以上支毛沟就有82条,主河道长12.3千米,平均比降为1/100,沟壑密度2.32千米/平方千米(沟壑密度:每平方公里内侵蚀沟(或水文网)的总长度,以km/km2表示,或称切割裂度。是衡量地表破碎度的一个指标。简单讲就是水系长度比水系面积)。

流域内属于季风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6.9℃,≤10℃,年积温3283.3度,年日照2867小时,无霜期151天,年蒸发量1974.5毫米,年降水量534毫米,干燥度为3.7,属于半干旱地区。

流域内降水量年内月份分配不均,多集中在6—9月份,占年降水量的77.4%。治理前几乎年年出现不同的旱、涝、风等灾情。春旱、伏旱、秋吊交替出现,山洪、内涝、冰雹、低温、霜冻灾害也比较频繁。土壤属于棕壤和潮棕壤土,分布在山坡上的为基性岩山石土占72.2%。

据记载:解放初期,流域内天然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仅为2%,生态失调,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浸蚀模数为1864吨/平方千米年。全流域已形成荒山秃岭、沟壑纵横,大部分耕地耕作层(A层)和过渡层(B层)已流失,土层厚度仅为10—50厘米。

李家河流域地处内蒙古科尔沁沙地边缘,终年多风,平均风速为4.6米/秒,每年超过8米/秒风速达18天,风蚀严重。春季播种后常出现迎风地表土剥蚀,种子、小苗搬家现象,背风地积土压苗。秋季常出现磨损籽粒,庄稼倒伏,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

60年代:李家河流域内土地面积为2684公顷,农业人口4361人,人均占有0.6公顷;有耕地1327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3公顷,人口密度为162人/平方千米,粮食年平均总产60.5万公斤,平均亩产不足60公斤,人均收入30—50元。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生产条件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了当地群众生活。为此,50年代初期,县委、县政府就把治理任务纳入了重要工作议程,对全县具有典型意义的李家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在艰难中起步,开始了漫长地攻坚。

李家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大体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1年至1952年):为了减少该流域对下游三台子水库的淤积量,延长水库的寿命,建石谷坊433座,也就是在易受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谷坊横卧在沟道中,高度一般为1〜3米,最高5米。主要作用为抬高侵蚀基准,防止沟底下切;抬高沟床,稳定山坡坡脚,防止沟岸扩张;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泥石流危害;拦蓄泥沙,使沟底逐渐台阶化,为利用沟道土地发展生产创造条件,这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后期由于疏于管理和维护,到了1964年大部分损毁,保存下来不到100座。1952年成立国营大新屯林场,从该流域划出591公顷作为苗木基地,水土流失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第二阶段:1963年秋季,农业生产遭到毁灭性灾害。1964年,县政府为了进一步根治流域内水土流失情况,成立了大房身水土保持工作站这一专门机构,选派专人管理,制定综合规划,仅用了三年时间,造林202公顷,修梯田233公顷,建果园9.8公顷,修塘坝3座,小(二)型水库1座。

第三阶段:70年代中期,重点抓了坡耕地的治理,共修梯田6618亩,占现有梯田面积的62.1%,建果园74亩,林带274亩。这时,燃料、饲草、粮食均达到了自给自足。

第四阶段:1981年被水电部列为水土保持试点小流域后,又重新制定了治理开发规划,巩固已有成果,完善小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对坡面、沟壑、河道、农田、村屯道路的建设和完善配套工作。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对各项治理措施的布施,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上后下,先坡后沟,沟坡兼治”的原则,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

一是分水岭及坡面保护体系。将10°以下的土地划分为农耕地。坡耕地以上与分水岭间为林地。营造了分水岭水源涵养林和坡面水土保持林8734亩,占总面积21.7%。

二是农田建设防护体系。该区10°以下坡耕地和平川地为农田,总面积为19910亩,占流域面积的49.5%。

三是沟壑建设防护体系。全流域200米以上的沟壑83条,总面积2900亩,占流域面积的7.2%。

四是河道治理防护体系。流域内河道长12.3千米,面积为2254亩,占总面积的5.6%;

五是村庄道路防护体系。流域内的村庄、道路面积4025亩,占总面积的10%,修建农村公路18.1千米,修涵洞5座,解决了交通难的问题。全流域实现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形成了多层次、多防线、综合性的群体防护体系。

1987年9月10日至20日,国家水电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和辽宁省水利厅,邀请有关专家和教授在康平县对李家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果进行了鉴定验收。鉴定意见为:“李家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果,原始资料和实验观测分析资料齐全,数据可靠,计算方法新颖正确,取得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先进,达到了国内同类项目的先进水平,可在同类地区推广。建议本项目作为重大科技成果上报。”鉴定意见书由时任辽宁省水利局副总工程师、副局长兼水电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冯友松签字。

第五阶段:巩固完善阶段。李家河小流域治理工程项目验收合格后,县委、县政府对巩固提高该成果非常重视,针对验收存在的不足,从实际出发,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逐步完善,继续进行综合治理工作。从1987年9月至1991年7月初,新修梯田500亩,维修梯田1200亩,造林887亩,疏林地补植1813亩,治沟4条长1200米,新修谷坊68座,修路2条3300米,新修桥涵5座。全流域综合保护体系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991年7月初,国家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农水处会同省、市、县水利部门,组织专业队伍赴李家河小流域进行了回访,对李家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给予了很高地评价:

一是土地利用结构趋向合理。农、林、牧及其他用地面积比例由1:0:0.81:0.22调整为1:0.71:0.12:0.2,农田面积保持1964年水平,林地上升到占总面积的34.9%,农林用地占总面积84.4%,牧业主要依靠固定牧场和林下放牧,符合康平县确定的该地区以农、林为主的生产建设要求。

二是缓洪减洪效益显著。一次降雨过程削减洪峰效率为78%;年减洪效率为50%,减沙效率为83%;增加了涵养水源能力,梯田比坡耕地土壤含水量高2%,河道出现了明流。

三是改变了生态环境。李家河小流域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尤其是列为试点后,进行集中连片连续治理,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沟,建成了林茂、草盛、粮丰的好地方。治理后的李家河流域山上山下郁郁葱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绝迹了的动物,又重新出现了。野鸡、狐狸、狼、野猪不时出现,山兔成群。大扁杏、山里红、樱桃以及中草药材、蘑菇等山货逐年增多。流域内呈现大雨不行洪,无雨水长流的美丽景象,生态环境由过去的恶性循环转为良性循环。

四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大幅上升。流域内,60年代平均年总产粮食60万公斤,亩产57公斤;70年代平均年总产216万公斤,亩产119公斤;1981至1986年平均年总产438.5万公斤,亩产259公斤;1986年总产为732万公斤,亩产达600公斤以上,流域内人均占有粮食达到1678公斤,当年,向国家出售商品粮400万公斤。年人均收入由60年代50.1元、70年代148元,到80年代431元,1986年上升为678元。经科学计算,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总投入为168.6万元(国家拨款、地方自筹、投劳折款),总产出899万元,净效益为730.9万元,效益费用比(指工程各项财务收入的折算现值与各项支出费用折算现值之比。)为5.33。

五是社会效益显著。李家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果和经验,在康平及其它地区宣传推广,起到了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

1、此项目自六十年代起就是辽北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先进典型,列为水电部试点后更加引人注目。全县以此项目为样板,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过去在全县总面积21.3万公顷中,水土流失面积为1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5%。在李家河小流域治理影响下,面上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如小房身、柳条沟、嘠土窝堡、东沟、两家子、善友屯等,重点治理的小流域由1981年一条到1986年发展到9条。

2、李家河小流域治理示范作用的影响不仅在本县,在全省和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当时,铁岭市多次召开现场会和组织有关人员前往参观,推广经验。省内阜新、锦州、朝阳、大连等市、县,松辽流域有关地区如黑龙江、吉林省也派员前来考察学习。

3、李家河小流域的治理经验,在各地推广交流。1981年在辽宁省第一次水土保持学术会议上交流、1986年3月份参加国家水电部在安徽召开的全国试点小流域治理座谈会并交流、1986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水土保持学术交流会上进行交流。

4、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李家河小流域治理经验。《铁岭日报》、辽宁电视台、《新农业杂志》、《水土保持报》、《松辽通讯》等相继进行了宣传报道。

从1951年李家河小流域治理开工算起,到今天接近70年,从1991年治理成功算起,又过了将近30年,金秋之时,笔者有幸再次来到李家河流域实地参观,更是感慨万千。

如今的李家河流域,林成网、田成方、路硬化、渠通畅,村庄整洁、环境优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正如本土诗人张慧杰女士诗中吟诵的:“天朝细雨润芳尘,一地东风四处匀。今得此间开霁后,八方传送物华新”。

(2020年9月)

作者:崔德山,男,康平人。曾任沙金台乡乡长,康平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0)

相关推荐

  • 《今日聚焦》——再造子午岭 绿满黄土塬

    处于黄土高原的庆阳,境内沟壑梁峁纵横,过去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被携入黄河,加重了黄河的负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固沟保塬"生态治理,水土流失有了明显缓解.2014年以来,庆阳市从推 ...

  •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治理的绥德实践!!!

    原标题:回眸十三五 · 奋进新时代|治一方水土 富一方百姓--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治理的绥德实践 "辛店沟示范园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水保科技与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观光融合发展 ...

  • 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建设概况

    大沟湾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县情概况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边缘,六盘山东麓.海拔1248-2418米,年降水量350-550毫米,年平均气温7.4-8.5℃,日照时数2311.2小时,无霜期140-1 ...

  •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功案例成效及经验!——土木在线

    2018年09月12日 13:45:10 温稳 某地,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长期以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作为改善生产条件.发展旱作农 ...

  •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期期刊速读内容来自<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杂志2020年第10月的文章<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解析--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作者王逸然,林洁,章二子,金秋. 王逸然 ...

  • 点进来,看看未来五年水生态如何治理保护

    "十四五"课堂:水生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 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 是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 一大重点 如何推动提升水生态环境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不 ...

  • 【康平老故事】肠子割掉三尺三 继续革命永向前 ——姜家沟村李祥事迹回顾

    肠子割掉三尺三 继续革命永向前 --姜家沟村李祥事迹回顾 李祥,男,汉族,辽宁省康平县西关屯蒙古族满族乡姜家沟村六组(原方家屯公社姜家沟大队刘祥窝堡)人,出生于1937年12月5日.1949年-195 ...

  • 【康平老故事】大辽佛韵 ——姜家沟辽佛在辽博

    大辽佛韵 --姜家沟辽佛在辽博 在辽宁省博物馆三楼的古代文物展厅,常年展出着九尊出土于康平县西关屯乡姜家沟村的辽代石雕佛像,因为佛像是我们家乡出土的,所以每次去辽博,一定要去参观,这批佛像能够在辽博的 ...

  • 【康平老故事】口齿留香的姜家沟干豆腐

    口齿留香的姜家沟干豆腐 与钟灵毓秀.葱绿滴翠的沈阳地区最高峰巴尔虎山相毗邻,姜家沟村座落在大巴山间的李家河流域.村里300多户人家靠着山,傍着水.几百年来在这块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四千多亩耕地以种 ...

  • 宜昌地名小故事:关于李家河的来历

    位于宜昌主城区南岸的长江畔,有一个依山畔水的小山村,名叫李家河村,宜昌至喜长江大桥从这里腾空而起,宽阔的江南大道在这里伴随着长江绵延数里,映衬着山村.关于这座山村为什么叫李家河,来历是什么?故事得从这 ...

  • 现代诗:李家河的老柳树

    文:霍军 炊烟下的那份守候 唯美了一抹斜阳 一壶老酒挂在老柳树的枝头 牧归的牛羊 踏响了稻田里的蛙鸣 远望沧桑的老柳树 已挂不住坠落的夕阳 被岁月磨得青亮的石板凳 覆盖了太多的故事 树下那些乘凉的传说 ...

  • 【康平老故事】柳边抗敌纪实

    "我们愿贡献于国家的一一生命.热血.眼泪." "我们愿以碧血染黄沙,愿以热血灌溉祖国的原野!" "我知道我是你们日本鬼子的刀鞘子,请你们捉住我时,不要 ...

  • 【康平老故事】心系“民俗情” 品读“旧时光”

    □薛玉林 心系"民俗情"  品读"旧时光"  --『康平民俗馆』赵明彪的收藏故事 在康平县西环路北侧有一家"民俗馆",这里有数千民俗老物件, ...

  • 【康平老故事】孙开义烈士传略

    孙开义,四川省巴中县人,1917年出生,1933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随部队奉命进入东北,曾任辽吉一分区二十五团副营长,十五团副营长,十三团二营副教导员.教导员等职.1947 ...

  • 【康平老故事】杨百川与庆隆泰烧锅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城子这地方上了岁数的人没有不知道的. 早年的时候.从小城子镇出来跨过马莲河往南走,路过曹家窝堡继续往南,有个村子叫大杨家窝堡.这个村子的南边有个白沙坨子,坨子上有一大片老树,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