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史上最艰难的一次天气预报……

1980年5月12日,参加580洲际导弹发射任务的18艘舰船,到达太平洋预定靶场后,却遭遇了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除少数的几艘船还在做些常规的考察稍显忙碌外,其它船只都在等待中,等待最后一刻的到来。

秘寻洲际导弹靶场的任务终于要迎来验收成果的时候了。

(特混编队等待发射)

此时,“向阳红五号”船上的气氛格外紧张,因为它不仅是指挥部所在的旗舰,它还要在进入靶场后,负责选取一个良好的天气时段,作为洲际导弹最终的发射时间。

而这,可能是史上最艰难的一次天气预报……

火箭发射,等一个晴天

因为是试验,在酒泉发射的并不是真的“东风五号”洲际导弹,而是 “东风五号”运载火箭和它搭载的数据仓。

而数据仓就像飞机上的黑匣子,记录了导弹研制和试验飞行中,所有数据和信息。

若被其他国家获取,中国研制洲际导弹的全部秘密就会被泄露,而且将无法了解试验的结果及洲际导弹的飞行姿态,这对改进和提高导弹性能也极为不利。

为了保证能够准确记录运载火箭飞行全过程的相关数据,试飞的最好气候条件是酒泉和太平洋都是晴天,而落区的天气条件则更为重要。

(打捞数据仓)

北京指挥部要求,必须等到天气变好才能发射, 必须保证拿到弹头入海的数据,绝对不能出现打捞不到数据仓的事故。

十年磨一剑,只为抓住一个好天气

从1970年组建开始,向阳红五号的气象分队已经奋战了十年。

由于中国地处北半球,加之当时南半球的资料对我国封锁,在之前的考察中,气象员们为摸清南太平洋上的气候规律费劲了心思。

除了少量公开发表的天气图,24小时不间断地侦听,成为获取资料最重要的办法。

气象分队队长许经林曾四次来到太平洋观测天气,做了几百次大洋天气预报,只为了这一次能够准确抓住一个好天气。

 预报发射日,万人做准备

经过综合分析,气象队认为1980年5月18日是一个发射的好日子。

很快,北京测量指挥部将5月18日确定为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运载火箭的发射时间。

从首区和落区的一万多名参试人员进入了72小时倒计时准备。

在酒泉发射中心,乳白色的“东风五号”运载火箭已经推近到发射架前。48小时内,它必须要被装载到发射架上去。

在北京指挥部,工程技术人员正忙碌着将各种电子仪器调试到最佳状态,千军万马都系于须臾之间。

而太平洋上的雨,还在不停地下。

身在雨中的人们都心生疑问:连日不停的雨真的会如气象队所测,在18号放晴,然后再接着下吗?

艰难决定,发射日终现雨过天晴

(预报发射日)

1980年5月17日,预定发射日前一天,运载火箭所用的液氮燃料加注完毕,首区酒泉的天气稳定,但是落区太平洋的天气就完全不同了。

临近向北京总部发24小时天气预报时,天气骤然变坏,大雨滂沱,海况四级以上。

“向阳红五号”船的气象分队预报室里,原本还一致同意18日作为发射日的预报员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

激烈的争论从下午四点多一直持续到晚上八点多。

预报组里一共有八位预报员,每个人都被要求当场说出自己明确的态度,明天的天气是晴还是雨?明天导弹发射是可以还是不可以?

最终的结果是四票对四票,一半对一半!

三十平米的气象室里空气仿佛也在那一刻凝固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气象分队队长许经林,他是审批预备单的唯一一支笔,他必须站起来做最后的决定。

在万钧压力之下,许经林签字后,5月18日作为发射日的电报终于又一次发出去了,全线进入了发射前的24小时准备。

但是此时的甲板上仍然是大雨滂沱,乌云低盖,海面混沌一片。

不过,凌晨时分,人们终于等来了期待中的转机,天空开始裂出一条云隙,露出一两颗星星。

1980年5月18日,“向阳红五号”船的黎明是伴随着霞光和快乐一起到来了。

发射在即,各国飞机、军舰在禁区外虎视眈眈,十五年磨一剑,东风五号运载火箭数据仓的打捞是否万无一失?

今晚(7月21日)20:00,CCTV4《国家记忆》为您播出《绝密航程》之《会战太平洋》,敬请期待!

文字:沐青

编辑:窃谂

主编:姜黎

关注我们

微博:央视国家记忆

微信:CCTV国家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