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创作谈 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文/崔晓晓

我重走长征路的第2站,就是江西于都。于都,位于江西省赣州东部(1934年于都被称为“雩都”)。在动身前,我对于都的红军长征史做了详尽的研究攻略,在翻阅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制定出包括考察于都地区有关红军的博物馆、纪念馆、红军遗址和旧址等在内的参观路线和出行计划。

于都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红军长征出发地——雩都河,长征前夕毛泽东的旧居,通过对这些著名遗址和旧址进行详尽考察,我掌握了第一手形象素材和历史资料。在现场,我拍摄了大量照片,画了大量的速写手稿,在脑海里形成了初步创作的雏形。然后再根据党史文献记载的史料,开始画创作草图。这些大量的草图,有的是由我在现场画的速写手稿整理而成的,有的是根据现场拍摄的照片再创作的。经过对草图、素描稿、色彩稿反反复复的推敲,最终确定能体现自己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的构图。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江西于都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江西于都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江西于都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江西于都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江西于都

对于红军在于都集结要开始长征的史实,党史资料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1934 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由瑞金县的田心、梅坑地区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

10月16日,中央红军各部队在雩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17日,按照中革军委颁布的《野战军渡河计划》,分别从雩都、花桥、潭头圩(龙石嘴)、赖公庙、大坪心(龙山门)、峡山圩(孟口)等十个渡口南渡雩都河(即贡水)。

雩都河畔,人山人海。数以万计的男女老幼伫立在各个渡口,为红军送行。老乡们一面跟着红军走,一面将鸡蛋、糯米团等往战士的口袋里装。他们舍不得红军走啊!当时担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的杨得志将军,后来回忆起过雩都河的情景时说,以往部队的指战员们听说要上前线,不用动员也会“嗷嗷”地叫起来。但这次出发,气氛却截然不同。虽然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是要撤离根据地,谁也不知道要进行一次跨越十一个省的万里长征,谁也不知道此一去什么时候才能转回来;那种难分难舍的离别之情,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百姓送红军  创作草图之一   纸本水彩  18.7x14.2cm

百姓送红军   创作草图之二   纸本综合材料  18.7x14.2cm

百姓送红军  创作草图之三   纸本综合材料  尺寸18.7x14.2cm

赶到雩都河边为红军送行的群众中,除了满脸稚气的小孩子跑来跑去,大人们的脸上都挂着愁容,有的还在暗暗地流泪。老表们拉着红军的手,重复着这样的话:“盼着你们早回来,盼着你们早回来呀!”高亢奔放的江西山歌,此时此刻好像也变得苍凉低沉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那些被安排在老乡家里养伤的重伤员和重病号也来了。他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人群之间,看来是想寻找自己的部队和战友,诉诉衷肠……①

“搬家式行军”创作手稿表现的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雩都河出发时的情景,画面是蓝色调,朦朦胧胧的。红军在渡河的过程中,手举火把,蔚为壮观。当时中央红军出发时有8万多人,他们将所有的文件、机械、印钞机、X光机等器材携带上路,相当于整个苏维埃共和国“大搬家式”地踏上了征途。

搬家式行军一(江西于都)  创作草图   纸本综合材料  28.5x19cm

搬家式行军二(江西于都)  创作草图   纸本综合材料  28.5x19cm

搬家式行军三(江西于都)  创作草图   纸本综合材料  28.5x19cm

搬家式行军四(江西于都)  创作草图   纸本综合材料  26x18cm

搬家式行军五(江西于都)  创作草图  纸本综合材料  19x14cm

“毛泽东在长征出发前居住的旧居”,画面采用了蓝灰色调。之所以选用蓝灰色调来表现这幅作品,是暗喻当时由于博古、李德推行“左”倾错误路线,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没有话语权,他的心情一定是十分沉重,在为红军的前途担忧,为党的前途担忧。

红军长征出发前夕毛泽东旧居(江西于都)   布面油画  60x50cm

红军长征出发前夕毛泽东住室(江西于都)   布面油画  60x50cm

在江西瑞金和于都进行实地考察的时候,我瞻仰了当年毛泽东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重走长征路,身临革命旧址、长征遗址,必然让人产生强烈的历史现场感。正是这种带入感,使我的创作有了初步的视觉图形,它们较为完整地呈现在我的脑海里,带领我在创作时进入历史场景和角色中。

中央红军长征于都出发渡口——当年红军就是在此处开始了漫漫的长征路,在这幅作品里,我把考察后的切身感受融入绘画创作。凝重的灰色调,斑驳的色彩,仿佛将我带回了历史的烽火岁月中。

中央红军长征于都出发渡口(江西于都)  布面油画   60x50cm

客观再现历史画面旨在还原历史,但仍要坚守绘画学术品格,这种学术品格对于历史题材的绘画创作来说非常重要,其目的就是避免相同历史题材绘画中出现多人一面的画风。历史题材绘画是启迪和教育后人的,也是最好的教科书,大多都是值得留存下来的。既然有留存的属性,创作者在艺术表现手法和风格上,就要坚持自身的绘画个性语言。如何回避多人一面的绘画表现,这是绘画艺术的核心问题。

纵观世界美术史,我们可以看出,无论表现何种题材的绘画,想流传久远,除了具有客观再现历史的属性,还需体现创作者自身的绘画语言特点。可见,创作者是否将自己的绘画语言特点通过作品展现出来,是衡量作品是否有有留存价值的关键。如果作品只具备再现历史的功能,而没有被赋予创作者的绘画个性语言,这样的作品虽然能作为记录历史的载体,其作品就涌进了千人一面的行列里,被历史所淘汰。

①《红军长征史》第51—52页,中共党史出版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