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散佚中医名方总钩沉 (下)

发表者:赵东奇

养阴清热汤
   组成:生地、生石膏、金银花各30 g   ;天花粉、知母、芦根、黄芩、荆芥、防风、积壳、龙胆草各10 g  ;甘草3 g   。
   功能:养阴清热,散风生津。
   主治:疱疹性结膜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匐生性角膜溃疡,角膜云翳,角结膜干燥证,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色素膜炎,渗出性脉络膜炎。证见眼红,疼痛,流泪,羞明,视物不清,或视力下降,甚至失阴。伴有咽喉疼痛,口渴欲饮,鼻内生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绛或苔薄白,脉弦细而数。
   服法:先将药物泡入砂锅内10分钟,煮沸25分钟后,倒入碗内。然后加水第2次煎煮,15分钟后将药液倒入第2碗中,每日晚上服第1煎碗内药液,次日早晨服第2碗药,每日1次,急重症患者,每日可服2次。
   加减运用:咽喉痛剧加川贝母6 g,麦门10 g   ;大便秘结,眼部病情较重,加大黄、瓜蒌、青黛、芦荟各10 g  ;胃纳欠佳,胸部膨闷,加青皮、麦芽、神曲、山楂各10 g   。
   益阴止血汤
   组成:生黄芪30 g   、熟地24 g  、麦冬,知母,当归各10 g   、牛膝12 g  、白芍15 g   、丹参20 g  、白茅根、刘寄奴各30 g   、艾叶炭6 g  。
   用法:水煎两遍,水煎液混合早晚分服。
   功能:滋阴益气、清热凉血、补血止血。
   主治:无痛性血尿,由于热蓄肾与膀胱,损伤脉络,营血妄行,血从尿出者。
   加减运用:无痛性血尿,虽有虚实老新的不同,但在治疗上多以清热泻火、滋阴凉血止血为基本原则,而在此原则基础上应以随症加减药物为妥。如小便带血而出现阴虚火动证型者,宜去黄芪、当归、艾叶炭,加黄柏10 g  、旱莲草12 g   、龟板15 g  (先煎):小便热赤,带血鲜红,属于心火亢盛证型者去芪、归,加出栀子10 g   、嫩柳枝60 g   (清明节前后带叶采集,切段备用);小便频数带血,其色淡红,其质不稠,属脾肾两虚证型者,去知母、麦冬,加白术10 g  、山药15 g   、巴戟天10 g  、胡桃仁15 g ,兼服左归丸,每次9 g,日2次,早晚用药汤送服。
   扶正养阴汤
   组成:生地黄12 g   、熟地黄12 g  、天门冬12 g   、麦门冬12 g  、京玄参12 g   、生黄芪15 g  、潞党参15 g   、漏芦30 g  、土茯苓30 g   、鱼腥草30 g  、升麻30 g   。
   服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服。
   功能:扶正养阴、清肺除热、解毒消肿。
   主治: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有正气虚弱、肺阴亏损、邪热内蕴的患者。
   加减运用:口干甚者加知母12 g   、石斛12 g  (先煎)、天花粉30 g   、制首乌12 g  ;脾虚甚者加云茯苓15 g   、苡仁15 g  、淮山药12 g   、黄精12 g  、咳嗽痰盛者加蒸百部15 g   、马兜铃12 g  、射干12 g   、佛耳草30 g  ;热盛痰血者加芙蓉叶30 g   、野荞麦根30 g  、七叶一枝花30 g   、花蕊石30 g  (先煎);气滞血瘀者加八月扎12 g   、延胡索15 g  、两面针30 g   、露峰房30 g  。
   滋阴降火止血汤
   组成:水牛角15 g   (剉碎先煎)、生地30 g  、白芍12 g   、丹皮12 g  、蒲黄炭12 g   、侧柏叶炭12 g  、艾叶炭9 g   、荷叶9 g  、藕根24 g   茜草炭9 g  、大小蓟炭各9 g   、茅根24 g  、四七末3 g   (冲服)、花蕊石9 g  。
   功能:滋阴降火,止血化瘀。
   主治:阴虚火旺,血随火升而致的咳血、大咯血、吐血,颧红、舌红,脉象细数。
   用法:清水四碗,先煎水牛角,后纳诸药,煎成一碗,田七末分二次冲,待凉后,一匙一口缓缓喂服。每天一剂,煎二次分服。
   加减运用:火旺较甚者,加强清火之药,如黄芩、桑白皮清肺火,黄连清心火,石膏清胃火,栀子清肝火,知母清肾火;出血多而危急需抢救者,可速先用新鲜童便一碗、或生藕汁一碗,一匙一口缓缓喂服,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失血暴甚欲脱者,加用潞党参60 g ,另煎汤服,以益气固脱。
   椎盘突出方
   处方: L4、5或L5S1华佗夹脊穴、环跳、股门、阳陵、飞扬。
   功能;舒经和络、解痉镇痛。
   主治:椎间盘突出症。
   针灸法:针华夹穴视病人的胖瘦,选用1、5或2寸毫针,斜向椎盘方向刺入,用泻法,使局部有较强的针感,环跳用3寸针,用泻法,要求针感下达足底心,余穴用1.5~2寸毫针,均用泻法,留针半小时,其解痉镇疼疗效较为满意。
   加减运用:足跗痛者加昆仑跗阳,急性期针后拔火罐,慢性期患肢畏寒者,用温针灸法,疼痛剧烈不能动弹者,配合背晃疗法和牵引等方法,起到相得益彰的功效。
   梨综五针方
   处方:居髎、环跳,以上两穴定位后,拉一等边三角形为第三穴,阳陵、飞扬。
   功能:舒经和络,解痉镇疼。
   主治: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针灸法:针环跳,居髎三穴,选28号三寸长针,针以泻法,针环跳时要求针感下达足底心,则疗效更佳,其余穴均要求有较强的针感,留针半小时,每隔5~10分钟行针一次,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
   加减运用:急性期针后加拔罐,或配合弹拨梨肌;慢性期,患肢畏寒,用温针灸法,以温阳和络,伴有腰痛者加大肠俞,针后拔罐。
   颈腰椎增生方
   组成:取夹脊穴,以阿是穴为重点,再选痛点周围约0、5寸、1寸处。用温和灸,每穴约法三章5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
   用法:日一次,30次一疗程。
   组成:乌梢蛇50 g   (寒重者改白花蛇4条),全蝎30 g ,土鳖虫30 g ,丹参100 g ,血竭30 g ,当归30 g ,虎骨30 g ,威灵仙100 g  。
   用法: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服4 g,早晚各1次,1个月为一疗程,必要时服2—3疗程,另取鹿角胶8 g,烊化,日服一次。如阳虚寒重者虎骨、鹿角胶用量酌加,阴虚火旺者酌减。
   功能;温通经络,活血化瘀,透骨强筋,祛风止痛。
   主治:肥大(增生)性腰、颈脊椎炎。
   加减运用:若上肢麻木疼痛较甚者加桑枝、桂枝;颈项活动不利加葛根;腰膝痛甚者加牛膝;气候变化加重者加秦艽;腰酸脚软者加续断。
   腰痛方
   组成:黄芪15—30 g ,当归12 g   、川芎8 g ,芍药10 g ,熟地15 g ,升麻5—8 g ,台乌药8—12 g ,地龙10 g  。
   用法:水煎两遍混合,分两次一日服完。
   功能:益气壮腰,活血通络,理气定痛。
   主治:各种腰痛,不论内感外伤,凡非新感时邪,而又偏于气滞血凝,筋骨劳损者均适应。
   加减动用:兼寒湿壅滞,腰冷苔腻乏味加威灵仙,细辛,瘀阻腰痛如锥加桃仁,肾阳衰微,腰际酸软疼痛加山萸肉,补骨脂,或杜仲、续断,菟丝子之类。
   柴桂调卫汤
   组成:软柴胡10 g ,淡子芩10 g ,法半夏10 g ,太子参12 g ,鲜生姜3 g,肥大枣10 g ,灸甘草5 g,白芍10 g ,(桂枝5 g   入炒)、茅苍术6 g ,青蒿梗10 g ,(桂枝炒白芍即二药共炒)
   功用:调和营卫,和解少阳。
   主治:不明原因发热、低热等。
   加减运用:表证不解,正虚邪恋、热势留恋不去者,去苍术,加嫩白薇10 g ,女贞子10 g ,墨旱莲10 g  ;湿热内蕴、烦渴引饮者,去苍术、法夏、生姜、大枣、灸草,加竹茹10 g ,陈皮6 g ,金银花15 g ,连翘12 g ,甘露消毒丹12 g  包煎;汗多者去青蒿梗,加鲜荷叶一张。若病变多端,它药可随证加减,唯柴胡、子芩、桂枝、白芍,则不可随便去取,盖用其法而不执其方耳。
   杜仲壮腰饮
   组成:杜仲15 g ,寄生10 g ,川续断10 g ,狗脊10 g ,肉苁蓉10 g ,鸡血藤10 g   。
   煎服法:加水煎,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功能:益肾壮腰,祛邪止痛。
   主治:适用于肾虚、风湿、外伤引起之腰痛。
   加减运用:因于风,症见腰痛抽掣,上连脊背,牵引腿足,痛时游去,脉来浮、弦,可加威灵仙10 g ,秦艽10 g ,独活10 g  以增强祛风之力;

因于寒,症见腰痛如冰,拘急而痛,上连背脊,得热则缓,遇寒加剧,脉见沉紧,苔白薄者,可加淡附子10 g ,故纸10 g  以增强温肾散寒之力;

因于湿,症见腰痛沉重,转侧不利,遇阴雨加重,兼有下肢浮肿,症见腰灼热而痛,并常伴有肿胀,小便短赤,脉来弦数,舌红苔黄,可加黄柏10 g ,知母10 g ,以增强除热之力,

若见腰痛绵绵,酸软无力,畏寒怕冷,脉来微弱者,此为肾阳不足,可加盐附子10 g ,山萸肉10 g  、菟丝子10 g   以温肾壮腰;

若要腰痛绵绵,酸软无力,兼发五心烦热,耳鸣头晕,脉来细弱、细数者,此系肾阴不足,可加生地10无、枸杞子10 g  、龟板10 g   、女贞子10 g  以养肾阴而痛止;

若因扭闪挫伤,络脉血瘀,多病起骤然,痛不能动,呼吸、咳嗽加重者,可加元胡10 g  、广木香10 g   、香附10 g  、川楝子10 g   以活络散淤止痛;日久血淤,可加没药10 g  、土鳖虫10 g   、穿山甲10 g  、桃仁10 g   、以化瘀止痛;若见腰痛,兼气短乏力,语声低微,少食便溏者,此系肾虚日久,脾失温煦之故,可加党参15 g  、黄芪20 g   、白术10 g  、升麻10 g   、以健脾;若腰痛连胁腹胀闷,似有气走注,忽聚忽散,不能久立行走者,此系肝气不疏所致,可加枸杞子10 g ,女贞子10 g  、桑椹10 g   、旱莲草10 g ,少佐香附5 g  、广木香5 g,意在滋肾益阴,此本肝肾同治之理;如因房劳过度引起之腰膝酸软无力而痛者,可加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车粉10 g  (分二次冲服)、鹿茸粉2 g   (分二次冲服)、牛鞭5 g  (为粉分二次中冲服)、鱼镖胶10 g   、桑螵蛸10 g  以益肾壮腰。如系骨刺增生,可重用威灵仙15 g   、乌梅20 g   、毛姜10 g  以消骨刺;凡痛引背部加石楠藤10 g   、石菖蒲10 g  ;腰痛下连腿痛,可加牛膝。总之,因症施治,随症造药,方可收到显效。
   健身固表散
   组成:黄芪40 g   白术20 g  防风20 g   百合40 g  桔梗30 g   功能:补益脾肺,强卫固表。
   主治:气虚治汗,体弱感冒,或慢性鼻炎、气管炎以及因表虚卫阳不固而常常感冒,或感冒缠绵不愈者。
   用法:以上诸药共为细末,每次服9 g,每日2~3次,开水冲服,7天为一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愈。或改为汤剂(照上方剂量各药减半),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一般服3~5剂即可。
   加减运用:若素有慢性鼻炎而见鼻塞不通者可加辛夷15 g   。
   老人便秘方
   组成:黄芪30 g   、银花20 g  、当归20 g   、白芍20 g  、麻仁20 g   、肉苡蓉20 g  、后朴3—10 g   、酒大黄3—10 g  、威灵仙10—15 g   、(以上用量可根据症状稍事增减)。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酒大黄不后下,此方可连服一段时间,待大便调顺再停药。
   加减运用:一、大便连日得畅,可减免酒大黄。
   二、便躁严重加玄明粉3—5 g   冲入。
   三、气虚重加党参20 g   。
   四、腹胀重加木香10 g   。
   五、腰腿酸软加杜仲10 g   、牛膝10—15 g  。
   功能:益气养液、润肠导滞。
   三仁化虫汤
   组成:杏仁3 g   、冬瓜仁6 g  、苡仁15 g   、滑石6 g  、砂仁6 g   、半夏6 g  、后朴6 g   、葛根12 g  、乌梅1个、雷丸6 g   、榧子6 g  、甘草6 g   。
   煎服法:上药12味,用开水500毫升煎煮20分钟,煎出总量约200毫升(3岁量)分6次加热服用,每小时1次,1天服完。
   功能:宣畅气机,运睥除湿,生津益胃,安虫化虫。
   主治:小儿疳积、虫积实证。症见面黄肌瘦,毛发枯黄,腹胀便干,不思饮食,烦躁多惊,脐腹疼痛者。
   诊断:症状好转腹以不疼,小便转清,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已平,原方去滑石、半夏、后朴以防过燥伤阴,加茯苓10 g  、白术6 g   、怀山药10 g  。
   益肾健脑汤
   组成:黄芪20 g   、枸杞15 g  、黄精30 g   、淫羊藿24 g  、蚕蛾9 g   、熟地20 g  、蜂王浆3 g   、(兑服)当归9 g  、山楂30 g   、砂仁9 g  、刺五加9 g   。
   功能:补肾益脑、强心健脾。
   主治:腰膝酸软、脑功能减退、性功能障碍、失眠多梦。
   加减运用:伴有性功能减退者加赤勺20 g   、川芎15 g  、蜈蚣一条。
   益气健脑汤
   组成:潞党参、黄芪各30 g ,焦白术20 g ,炙升麻10 g ,竹柴胡10 g ,新会皮10 g ,岷归头10 g ,炙甘草9 g,朱生地、朱麦冬、朱茯神各20 g ,怀山药、生龙骨、生牡蛎各20 g ,明天麻、旱半夏各15 g ,炒枣仁20 g   。
   用法:水煎服,日3次,二日一剂。
   主治:内伤头痛病,症见头晕头痛、耳鸣脑鸣、短气懒言、心悸健忘、自汗嗜睡、肢软神疲、脉细缓无力、口不干渴、舌淡苔少、血压偏低之心脾气虚型患者。
   养阴健脑汤
   组成:朱生地30 g   、炒黄柏10 g  、炒知母10 g   、杭白芍20 g  、炙龟板20 g   、全当归10 g  、炒川连5 g   、朱麦冬30 g  、朱茯神20 g   、炒枣仁30 g  、枸杞子30 g   、明天麻15 g  、花龙骨30 g   、生牡蛎30 g  。
   用法:水煎服,日3次服,二日一剂。
   主治:内伤头痛病,症见头痛脑胀、耳鸣、记忆力衰奶、健忘失眠、口干喜饮、舌红少津、脉细数或眩数、血压偏高之肝肾阴虚型患者。
   小儿哮喘证治方
   组成:小儿哮喘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之分,又有寒喘与热喘之别,胡组方用药各有不同。
   一、发作期(实证):邪实是标,以治标为主寒喘方:炙麻黄,杏仁,桔梗,苏子各6 g ,银杏10 g ,紫菀10 g ,冬花10 g ,干姜3 g  。
   热喘方:生麻黄3 g,杏仁6 g   、银杏10 g  、桔梗6 g,地龙6 g,桑皮10 g ,冬爪子10 g ,生石膏30 g   (先煎)。
   煎服法: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生石膏先煎15分钟再入其它药。每剂煎2 g ,随年龄大小,日服2-3次,或少量多次温服。
   功能:宣降肺气,止咳平喘,化痰。
   主治:小儿咳喘加减运用:咳重加白前,喘重加赭石以助药力。
   二、缓解期(虚症):正虚是本,以治本为主。
   组成:健儿片(中成药),刘韵远教授经验方,北京市药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生产,国内市场有售。
   服法:1岁服2片,,1~2岁服3片,3岁以上按年龄加1片,最多每次10片,日服2~3次,3个月为一疗程。有外感停服。
   功能:以肺气,健脾气,强肾气。久服可增强肌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预防感冒咳嗽、哮喘。
   小儿痿痹汤
   组成:独活5 g   寄生12 g  炙黄芪9 g   党参9 g  当归9 g   赤白芍各6 g  、知母6 g   、木瓜9 g  、猴骨6 g   、伸筋草6 g  、炙甘草5 g   。
   功能:培补气血,搜邪活络。
   主治:两族痿弱、不能随意运动及履步。
   加减运用:湿热未清者加三妙丸、苡仁、蚕砂;挟阴虚者加石斛、花粉、龟板;纳呆者加二芽、砂仁;大便溏泻者加白术、扁豆;大便秘结者加积壳、麻仁。
   除痒止带方 祛湿清热汤
   组成:藿香10 g   、佩兰10 g  、川朴10 g   、法半夏10 g  、茯苓10 g   、苍白术各10 g  、黄柏6 g   、生地榆10 g  、淡竹叶10 g   、积壳6 g  、车前子10 g   、(布包)。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次。
   清白散组成:清黛15 g   、煅石膏120 g  、海螵蛸30 g   、冰片1.5 g  。
   用法:将上述4味药共研末,用鱼肝油调匀外用。
   功能:祛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外阴瘙痒发炎,甚则溃疡。白带多,黄白相间,发热烦躁,腹胀腹痛,少腹有下坠感,舌苔黄腻,脉滑数。
   加减运用:发热者加荆芥、薄荷;腹疼者加元胡或川楝子,大便干者加郁李仁,脏腑有热加生石膏,胸闷者加苏梗、郁金,热重者加败酱草、蒲公英。
   牙痛方
   组成:升麻10 g   生石膏30 g  白芷9 g   细辛9 g  甘草3 g   骨碎补18 g  (炒)川椒6 g   (炒)制川乌10 g  淡竹叶10 g   (水煎服)
   功能:清胃温肾,消肿止痛。
   主治:胃热阴虚,肾经虚寒,风火,龋齿等牙痛。
   加减运用:痛剧者加羌活9 g   ;肿甚者加蒺藜12—30 g  ;便秘加大黄3—9 g   ;热甚增生石膏量至60—100 g  ;风甚加防风12 g   、湿盛加苡仁30 g  ;小便短少加滑石18—30 g   、寒盛加麻黄3—9 g  、胃阴虚加石斛30 g   、麦冬18 g  ;肾虚加生地30 g   、怀牛膝30 g  ;血虚加当归10 g   、川芎10 g  。注:方中制川乌宜先煎1小时。
   小儿理脾和胃散
   组成:山药、云茯苓、薏米、山楂、扁豆、陈皮、神曲、芡实各10 g   莲子6 g   砂仁5 g  黄连2 g   麦芽20 g  炒米250 g   用法:上药共焙干研细末,每餐饭前服一匙(约10 g  )
   功能:健脾和胃,祛湿止泻,安神定惊。
   主治:小儿肠炎,疳积,脾胃不和型胃痛。
   利水通淋汤
   组成:山栀、云茯苓、当归、白芍、黄柏、黄芩、甘草、生地、木通各12 g   泽泻10 g   车前子、滑石、牛膝、银花各20 g  用法:煎汤,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功能:清热祛湿,消炎止痛,利尿通淋,养阴健脾。
   主治:前列腺炎证属下焦湿热型。
   加减运用:阳虚恶寒显著者,加少量附子、肉桂;乏呕者加干姜;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兼肾虚者加菟丝子、仙灵脾。
   消痔饮
   组成:朱砂莲15 g ,草决明20 g ,煅牡蛎15 g ,马勃15 g ,黄柏15 g ,甘草6 g   。
   主治:1、期内痔,2、期血管型内痔。
   靖眩汤
   组成:柴胡10 g ,黄芩5 g,茯苓15 g ,制半夏10 g ,生姜10 g ,党参15 g ,白术10 g ,大枣10 g ,泽泻12 g ,陈皮10 g ,钩藤12 g ,天麻12 g ,菊花10 g   功能:疏郁清火,健脾和胃,化痰降逆,平肝熄风。
   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眩晕,如:美尼尔氏病、高血压、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链霉素中毒、头部外伤等。临床见证:头晕目眩,感觉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不敢转动头部,可伴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甚则汗出、面色苍白等。
   服法:上药13味,分三次煎。温服。眩晕平息后,可作蜜丸,缓缓调治。
   加减运用:剧烈呕吐者,以生姜汁易生姜(每煎2-3勺,兑服)腹痛、便溏、或情怀不畅者,去黄芩加白芍;脾肾阳虚、头重眩苦极者,加热附片;高血压者,加代赭石、石决明、夏枯草;气血两虚者,加黄芪、当归;连霉素中毒者,加骨碎补;颈椎病或头部外伤者,加丹参、三七、川芎。
   胡连肛痈湿敷方
   组成:胡黄连9 g,川连6 g,地丁草15 g   、蒲公英15 g ,金银花15 g ,皂角刺9 g ,皮硝9 g  、生军6 g   、炙乳没各6 g  、樟木15 g ,冰片粉3 g,硼砂9 g,炉甘石15 g   。
   用法:上药煎水500毫升,用纱布温敷局部,一日三次。
   功能:消热解毒,散瘀止痛,消肿软坚,收敛防腐。
   主治:白血病并发肛周浓肿。
   加减运用:肛周脓肿分早、中、晚三期:(1)早期仅见皮肤轻度潮红、灼热稍疼痛者单独用此方煎汤湿敷即可;(2)中期肛周围有硬块,尚无波动感,焮红,疼痛或轻度糜烂渗出但疮面较浅者,去皮硝煎水湿敷,并在疮面上撒少许生肌散或月白珍散;(3)晚期脓肿肿块红痛,有波动感或民政局己溃破,脓肿疮面较深,有较多坏死组织,浓液渗出量多者,先用九一丹药线或纱布条蘸九一丹药粉填入溃破疮口内,另用湿敷方局敷,一日三次,待坏死组织脱落,脓性渗出液减少后改用生肌散或月白珍珠散撒于湿敷纱布上局敷,每日2-3次,直至痊愈。如在外治的同时辨证加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内服效果更好。
   消风宁络饮
   组成:炒防风10 g ,
炙黄芪15 g ,炒赤芍10 g ,大生地15 g ,炒丹皮10 g ,牛角腮15 g ,生槐花15 g ,炙甘草5 g,红枣10枚功用:消风凉血、散瘀宁络、佐调卫气。
   主治:肌衄(过敏性紫癜)。
   加减运用:若伴有明显腹痛者去赤芍改白芍15 g ,去丹皮加木香10 g ,下肢伴水肿者加黑大豆15 g  。一般服用15帖即可,如反复发作者则须连进本方30帖,服药期间忌海鲜辛辣食物。并发肾小球炎者当视具体证候按肾炎辨治。
   扶元止痢汤
   组成:石柱参10 g   (切片,粳米炒,另炖入药)白术6 g  (土炒)干姜3 g,焙附子5 g,肉桂5 g,阿胶(6 g   )蛤粉拌炒,鹿角霜15 g ,(先煎)赤石脂20 g ,(打末纱布包,先煎)伏龙肝30 g ,(打末,沸水泡片刻,澄清,取汁入药,)陈仓谷30 g ,(打碎,用清水150 g ,煮25分钟许,取汁60 g  入药)
   煎法:以上10味,其中石柱参、伏龙肝、陈仓谷,依法煎制外,其余七味,水浸透,用水一碗半,煎取半碗强,加入陈仓谷汁,伏龙肝汁,石柱参汁,再以文火浓煎20分钟,趁热,少少与之呷。
   功能:暖肾扶脾,拨乱反正,温阳止泻,开噤固脱。
   主治:脾肾阳衰之久泻久痢,慢性结肠炎。证见,神疲形倦,纳少便溏,肌瘦骨立,腹胀跗肿,肢冷脉微,面无华等症。
   止泻汤
   组成:藿香10 g ,苍术6 g,茯芩10 g ,防风6 g,乌梅3 g,焦山楂1、5 g ,黄连1、5 g ,炒白芍6 g,甘草3 g   。
   功能:健脾止泻主治:大便泄泻,一日数行,泻下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或形如蛋花,或为黄绿色泡沫便,或作呕吐,不思饮食,腹胀尿少,舌红或淡红,苔白或腻,脉濡滑。
   用法:水煎,每剂煎2次,每次煎15—20分钟,2次共煎取120亳升,混匀,分3次空腹温服。
   眩晕片
   组成:天麻10 g ,双钩藤30 g ,泽泻30 g ,生石决明30 g ,半夏10 g ,茯芩15 g ,白术10 g ,甘草4 g   。
   服法:上药8味,用水三碗先煎生石决明,俟煎至二碗时,再纳诸药(除钩藤外),煎至一碗时,再下钩藤,约一分钟后,取汁,分两次服用。
   制片:本方亦可制成片剂。用10倍或者20倍剂量,先将泽泻研成细粉过筛,其余药煎汤浓缩,然后拌入泽泻粉压成片剂,糖衣包裹。每片含生药1、23 g ,每次服6—18片,一日3次,开水送下。
   功能:平肝潜阳,健脾化痰。
   主治:内耳性或高血压性眩晕。
   加减运用:偏热者加黄芩10 g ,偏温者加苡仁30 g ,偏风者加僵蚕10 g   。
   针灸治痢方
   组成:天枢(双)、下脘、关元、足三里(双)、神阙。
   功能:通肠导滞,清热利湿主治:大便脓血、量少次多,腹痛、里急后重,或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苔腻,脉沉数。
   用法:前四穴进针得气后,施以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手法。腹部穴位针感向四周扩散,下肢穴针感向上下传导,留针30分钟,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1次,神阙穴隔盐大艾炷(每艾炷用艾2 g  )灸2壮。每日1次,若大便次数5次以上者,每日上、下午各针灸1次,连续治疗5——9天。
   慢性痢疾以艾灸为主,即下脘、神阙、关元隔盐艾灸3壮,天枢、足三里针刺,施以补法,每日1次连续7——14日。
   加减:发热加大椎、曲池;腹痛剧烈,小便短赤者家三阴交针刺。
   益气活络汤
   组成:生黄芪30 g   、党参15 g  、白术12 g   、桂枝12 g  、羌活、独活、防己、当归、白芍各12 g   、桑枝30 g  、炙干草6 g   。
   加减运用:偏热型加生石膏60 g   、地龙12 g  、蜈蚣二条,全蝎6 g   ;偏寒型桂枝加至20 g ,细辛6 g ,川乌、草乌各12 g ,白花蛇或乌梢蛇9 g  ;寒热错杂型加防风12 g   、丹参20 g ,石膏20 g  、蜈蚣2条,全蝎6 g   。
   功能:益气养血,搜剔络邪。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久痹、顽痹。
   用法:上药加水3碗,浸半小时,煎取一碗,第二次用水一碗半,煎取半碗分2次饭前空腹服。
   外用药组成:当归15 g   、赤勺12 g  、川芎9 g   、细辛9 g  、桂枝15 g   、羌活12 g  、独活12 g   、桑枝30 g  、没药、乳香各12 g   、鸡血藤15 g  、丝瓜络15 g   。
   加减运用:偏热加生石膏90 g   、土苻苓30 g  、偏寒加川乌、草乌各12 g   ;寒热错杂加防风12 g  、桑寄生15 g   、络石藤12 g  。
   用法:上药煎汤一脸盆,先熏后洗患部30分钟,熏时用布盖严,勿使汤气外泄,每日1——2次。药汤留用熏煎可连用3天换药。
   针灸治疗:施治原则为根据患病部位循性行经脉,采用局部与远断结合的原则选穴,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治疗一般以针刺为主,偏寒者可针灸并用。
   上肢:合谷透后溪、阳池、外关、曲池、肩髃等穴。
   下肢:太冲、昆仑、丘墟、足三里、阳陵泉、膝眼、环跳等穴。
   操作:每天或隔天针灸一次,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一次,12次为1疗程,休息3—5天,再行下一疗程。
   消坚散结丸
   组成:人参3 g   、黄芪6 g  、白术2 g   、(滑石粉炒)水蛭1 g  去足翅、焙虻虫1.5 g   (制霜)、桃仁3 g  、生地6 g   、天冬5 g  、大黄1.5 g   、生牡蛎3 g  (醋炙)、鳖甲5 g   (醋炙)、乳香1.5 g  (醋炙)、没药1.5 g   、牛黄0.05 g  、半枝莲10 g   、白花蛇舌草10 g  、犀角0.05 g   (水牛角粉0.8 g  代替)。
   服法:制成浸膏和粉末共20 g   炼蜜为丸,每日2次,每次10 g  温开水送下。
   功能:扶正固本,软坚散结,清热解素,活血止痛。
   主治:恶性肿瘤,术后癌细胞转移,肿瘤放疗或化疗后的白血球降低,癌症恶化后的疼痛。
   加减运用:徐氏在立方遣药之际,根据肿瘤所在部位不同,很重视依病势之深浅,正气之盛衰,邪气之轻重,兼证不同而随证增减。如治疗脾胃系统的肿瘤,则以乌贼骨20 g ,浙贝15 g ,瓦楞子20 g  、仙鹤草20煎汤送下;如用于肝癌,则以柴胡15 g   、郁金15 g  、三棱15 g   、甲珠10 g  、佛手10 g   煎汤送下;如治疗肺癌,则以制黄精30 g  、百合20 g   、瓜仁20 g  、炙百部15 g   、杏仁15 g  、鱼腥草30 g   煎汤送下;如治肾癌,用六味地黄汤送下;如台疗骨癌,则以骨碎补20 g  、沙苑子15 g   、淫羊藿20 g  、续断20 g   、杜仲20 g  煎汤送下;如治疗直肠癌,则以苦参15 g   、败酱草20 g  、苡仁10 g   、佛手10 g  、广木香10 g   、枳壳15 g  煎汤送下:如化疗或放疗所致的白血球降低,以黄芪30 g   、当归15 g   、灵芝15 g  煎汤送下。如系手术后的癌细胞转移,则以该药温开水送下。
   九味合璧煎
   组成:茯苓10 g   、桂枝6 g  、白术10 g   、远志肉6 g  、当归10 g   、川芎5 g  、赤芍10 g   、党参10 g  、甘草3 g   。
   功能:温阳益气,活血祛痰。
   主治:胸阳不展,痰浊、瘀滞扰动心脉之心悸、胸痹痛。
   用法:水煎服,一剂分上下两次服用。
   加减运用:气虚较甚兼汗出者加黄芪20 g   ;阳虚较显者加附片10 g ,党参易红参3 g  ;痰多头晕者加法夏10 g   、陈皮6 g ,或加制南星10 g  ;心神不安,易汗出者加浮小麦30 g   或加生牡蛎、生龙骨各20 g  ;水肿较甚者加泽泻15 g   ;血虚较显者加黄芪30 g  、丹参15 g   ;阴虚者加用参须6 g  、麦冬5 g   泡水喝;兼肝郁气滞者加柴胡10 g  、黄芩10 g   。
   特效感冒宁
   组成:苏叶10 g   、薄荷10 g  、藿香10 g   、防风10 g  、荆芥10 g   、双花12 g  、苍术10 g   、黄芪10 g  、甘草3 g   。
   功能:解邪固表。
   主治:感冒时邪,鼻流清涕,咽疼、咳嗽、或伴见恶心、大便稀,或有发热恶寒,舌苔白薄或微黄腻,脉多浮缓。
   用法:上药为一剂煎两次,第一次用清水约200毫升,浸药半小时,煎100毫升左右,第二次用水约120毫升,煎80毫升左右,去渣,两次药汁混合后,分三次,早、午、晚温服服完。一般三剂即愈。否则可继服三剂。若遇集体感冒者,可按比例同煎,分给每个病人服用即可。小儿用量酌减。
   加减:咽喉痛者,加桔梗10 g ,僵蚕6 g,咳嗽痰多稠者,加淅贝10 g ,清稀者加半夏6 g,陈皮9 g   ;头痛者加白芷9 g ,川芎9 g  ;夏季感冒恶寒无汗加香薷6 g   ;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 g  、石膏20 g ,荷叶10 g   。
   芩连荷佩汤
   组成:黄芩7—10 g ,黄连3—5 g ,荷叶15 g ,佩兰15 g ,生甘草1、5 g   用法:上药5味,水浸透,用水500亳升煎成150毫升,每日煎服2次,如荷叶、佩兰系鲜药可将用量加一倍,在群药煎至20分钟时,后下此两种鲜药,再煎5分钟即可服用。
   功能:清解热邪,芳化湿浊主治:头目不爽,烦急,口粘口苦,口甜,吞酸,呃逆,嗳气,胸闷纳呆,便溏且粘,舌苔白腻或黄白厚腻,脉象滑或稍数。
   加减运用:肝胆热盛,加龙胆草、山栀子、茵陈;脾虚湿重,加茯芩皮、猪苓、苍术、薏苡仁;挟气郁者,加香附、郁金、枳壳、川楝子、合欢花、陈皮;挟气虚者,加茯苓、百合、玉竹;挟伤阴者,加沙参、川石斛、花粉、麦冬;挟血虚者,加丹参、鸡血藤;挟血热者,加丹皮、赤芍、白薇、茅根;挟血郁者、加茜草、泽兰、赤芍;膀胱湿热,加黄柏、车前草;挟风湿者、加秦艽、桑枝。
   本方使用除临床见证外,舌诊十分重要,盖舌苔看胃气,舌体看脾,舌色观血。且五脏之经络循行均与舌有关;心经系舌本;肝经络舌本,脾经边舌本;肾经挟舌本而肺朝百脉。因此善观舌者,知脏腑病机之盛衰。具体地讲,舌体胖嫩且舌苔白腻多为湿重;湿热两重者舌苔黄腻;肾家湿热上蒸与胃热并,苔见灰黑黄褐且腻;舌质红有血热;舌边有瘀点、瘀斑,则脉络有瘀阻之象,均可作治疗之佐证。
   禁忌:如湿重禁食生冷水果,生菜、浓茶;热重禁烟酒,炙烤硬食。同时保持心情舒畅,以利病情早日解除。
   五味消渴饮
   组成:黄芪15 g ,肉桂3 g,北五味子10 g ,白术10 g ,淮山药15 g   功能:补肾健脾,益气固脏主治:糖尿病。适用于多饮、多食、多尿、舌质胖暗,舌苔腻、血糖高,尿糖阳性者。
   服法:肉桂花后下,水煎服。一日二次,早饭前,晚饭后半小时温服,服药期间,停用与本病无关的其它药物,忌酒、糖等膏梁厚味。
   加减运用:大便干燥结滞加桃仁10 g ,决明子15 g ,白术生用;大便溏加葛根15 g ,白术炒用;形瘦、咽干、舌燥、五心燥热、舌质偏红、脉细数者加元参、知母各10 g ,天花粉,绞股蓝各15 g  。
   芩莲茅根汤
   组成:金银花、黄芩、穿心莲、连翘各30—40 g ,白茅根50 g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钩端螺旋体病。
   用法:上方药每剂加水500毫升,煎沸半小时取药液,药渣再加水400毫升,再煎半小时,然后两次药液和匀共约500毫升,每隔四小时一次,每次服80毫升,一般可连服4—8天。
   加减运用:出现黄疸者酌加茵陈,鼻衄或咯血者加藕节,消化道出血者加地黄炭20 g  或地榆炭15 g ,白芨30 g ,烦躁不安或呕吐不能食者可先肌注冬眠灵25—50毫 g ,然后给服上药液茵郁芪芍汤组成;茵陈15 g ,郁金15 g ,丹参15 g ,夏枯草15 g ,板蓝根30 g ,黄芪15 g ,白芍12 g ,薏苡仁15 g ,甘草5 g  服法:上方药物水煎,每日一剂,早中晚三次分服,亦可精制成冲剂,病员不但服用方便,而且疗效更明显功能:清热解毒,利胆除湿,舒肝理气,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益气养阴。
   主治: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加减运用:用药方面可根据湿热之轻重,正邪之盛衰,病证之虚实而有所偏重,如气阴两虚者尚可加入党参、五味子各12 g ,脾虚湿重者加白术12 g ,茯芩20 g ,肝郁血热者加牡丹皮15 g ,肝热重者加龙胆草12 g  。
   补中利温方
   组成:党参10 g ,生姜10 g ,大枣5枚,半夏12 g ,茯芩12 g ,苍术10 g ,泽泻15 g ,桂枝10 g ,猪苓10 g ,茵陈30 g ,丹参30 g ,柴胡12 g ,黄芩10 g ,炙甘草6 g   。
   功用:补中益气,疏肝利湿主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变患者,症见纳差,腹胀,心下痞满,大便溏薄,皮肤巩膜黄染,小便不利,或有恶寒,口干不思饮,或口渴饮入则吐,舌苔白腻,脉弦滑细。
   加减:肝区痛明显者,加吴茱萸,嗳气多者,加陈皮;腹胀甚者,加大腹皮,槟榔;腹水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GPT经常高者,加益母草;GPT正常,TTT经常高者,去茵陈,加当归,白蛋白低者,去茵陈,黄芩,加龟板,阿胶。
   健骨丸
   组成:红参250 g ,当归200 g ,鹿角胶100 g ,黄芪300 g ,白术200 g ,鸡血藤200 g ,川芎150 g ,川断250 g ,血竭100 g ,郁金150 g ,牛膝400 g ,杜仲300 g ,苍术200 g ,云苓150 g ,乌蛇150 g ,独活150 g ,刘寄奴200 g ,肉桂100 g ,附子200 g ,狗脊250 g ,仙灵脾200 g   。
   制、用法:上药共碾为细面,炼蜜制成9 g   蜜丸,每日三次,每次二丸,白开水送下。
   加减运用:附子、肉桂二味,宜冬增夏减,以50 g   为度。
   功能:补气血,益肝肾,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祛,风利湿,舒筋壮骨,止疼痛。
   主治:陈旧性骨损伤,骨质疏松,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痹症,骨坏死。
   禁忌:忌酒,禁用激素,勿过劳,孕妇禁服,月经期禁服。
   陈旧性损伤:不论骨折,脱位,关节损伤,肌肉位伤等都能引起血瘀、气滞、瘢痕粘连,肌肉痉挛,瘀则经脉不通可导致局部供血不畅,出现疼痛不适,以此方治疗,收效显著。
   骨质疏松:从骨伤笠临床所见,瘀血可导致内质疏松。
   骨质增生:除伤后瘀血凝结能引起骨质增生外,年老气血虚衰,气滞血瘀而产生骨质增生(退行性变化)若增生发生在关节,神经,血管附近则会出现疼痛和不适,用本方治疗,必能获效。
   强直性脊柱炎:(原称中心型类风湿)中医有称“骨痹”者,与古之“历节风”相近。樊氏曾用五积散并黄芪五物汤治疗,亦有疗效。今用此方疗效尤著。
   痹症:痹者闭也,多指风寒湿三气为病,除热痹外,骨痹、筋痹、血痹等可以概括其中,以本方治疗,温经散寒,祛风利湿,活血化瘀,扶正祛邪,均可获得疗效。
   骨坏死:系由局部供血不全导致骨质丧失活力(常见为股骨头、足距骨、腕舟骨等),故名之为缺血性骨坏死。其缺血是由瘀血而来,如外伤,激素的使用,酒精中毒,血管爱压等,都能使血流受阻而久瘀,治缺血除补气血外必破血化瘀,瘀去则血可达病所,血能达则死骨可生。故以“健骨”名之。
   禁忌:忌酒,禁用激素,勿过劳,孕妇禁服,月经期忌服。
   胶艾四物汤 加味治疗功血
   功能: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妇科常见病,西医常规治疗用止血剂,时有效果不佳。笔者用胶艾四物汤加味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满意。
   处方:熟地1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阿胶10g、艾叶15g、地榆15g、甘草10g.每日一剂水煎后取药汁600ml,投入阿胶溶化后、分早晚积压300ml口服。
   腱鞘炎薰洗方
   腱鞘炎是肌腱收缩过度及慢性劳损所致,好发部位为腕部拇指侧,起病初期局部疼痛,轻度肿胀,活动受限,压痛明显。
   治疗方法:川草乌、艾叶、薄荷、各二十 g   、川芎、续断、当归、伸筋草、威灵仙、清风藤各三十 g   、上肢加桂枝二十五g   、姜黄三十 g   、下肢加木瓜、独活各三十g   。将上药加水3500毫升煎,开锅后煎十五至二十分钟,药液倒入盆内,先薰后浸洗,每日二次,每次三十分钟。
   亦可将药装入布袋煎,待温用布袋热敷患处,药液用纱布蘸洗。五剂为一疗程。多数患者用药一疗程,局部疼痛肿胀消失,活动自如。
   宁尔咳
   组成:苏子6 g   、黄芩6 g  、杏仁6 g   、天竺黄6 g  、葶苈子6 g   、白前10 g  、桑白皮10 g   。
   功能: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主治:肺热咳嗽,痰粘难出,喘促憋气,烦急不安,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用方:将药用清水200毫升浸泡半小时,第一次微火煎开20分钟,倾出药汤,第二次加水120毫升,煎15分钟,两煎药汤合并约100毫升。早中晚空腹分服3次。
   康尔嗽
   组成:生牡蛎15 g   、生海石15 g  、生蛤壳15 g   、茯苓15 g  、法半夏6 g   、橘皮10 g  、杏仁6 g   、苏芩6 g  。
   功能:健脾燥湿,除痰止嗽。
   主治:咳嗽痰多,喉间漉漉,胸闷自汗,食欲减少,口水淋漓,大便糟杂,舌质胖淡,舌苔白腻,面青发稀,脉濡滑。
   用法:将药用清水200毫升浸泡半小时,第一次微火煎开20分钟,倾出药汤,第二次加水120毫升,煎15分钟,两煎药汤合并约100毫升。早中晚空腹分服3次。
   溃疡愈合散
   组成:党参10 g   、生黄芪10 g  、川贝10 g   、三七2 g  、白芍10 g   、乌賊骨10 g  、生甘草10 g   、元胡8 g  、川楝子10 g   。
   服法:上药同研细粉,以两指研擦时应无粒感(过90目筛),每日三次,每次4-6 g  。
   主治:上消化道溃疡。当患者脘痛、吞酸等症状严重而妨碍饮食时,应先加用汤剂控制,待痛感基本稳定后服用本方,以省汤药煎煮的麻烦,连服2个月为一个疗程。
   禁忌:服药期禁忌酒、辣、生、冷、硬性食品,溃愈合亦需饮食调理,心情愉快,以免溃疡复发。
   加减运用:血虚患者可加丹参15 g   ;患者有热可加黄连6 g  ;胃阴虚者可用北沙参30 g ,石斛15 g   煎汤送服,此两药量少则效差,若打粉则效果不理想。
   黄芪桂车汤
   组成:肉桂末1.2 g   (吞)、车前子15 g  (包)、生黄芪12 g   、冬葵子9 g  。
   功能:益肾补气、利尿导尿。
   主治:产后小便不通。
   加减运用:若产后恶露未尽加当归、川芎。肾虚较甚加杜仲、牛膝、桑寄生。膀胱郁热加淡竹叶、木通、忍冬藤、益元散。
   附子大黄汤
   组成:制附子15 g   (先煎)、生大黄18 g  、益母草30 g   、炙黄芪45 g  、芒硝粉10 g   (冲服)。
   服法:加开水久煎,每剂两煎,早晚分服,连服10天为一个疗程。
   功效:温补脾肾,通腑降浊,利水泻毒。
   主治:慢性肾病尿毒症,证属脾肾阳衰、水停毒盛者,症见畏寒肢冷,精神倦怠,恶心呕吐,纳呆腹胀,头晕乏力,大便溏薄,小便短少,面胫浮肿,CO2结合力降低,尿蛋白阳性,部分患者血压升高等等,舌淡苔白,脉多沉滑。
   加减运用:刘氏临证之际,常根据患者的不同兼症而在原方基础上增味,如纳呆甚者,可加鸡内金、麦芽;腹胀明显者,可加木香、乌药;呕吐者,常加竹茹、旋覆花;恶寒发热者,可加连翘、麻黄;尿浊者,可加萆薢、白茅根;余沥不尽者,常加补骨脂、杜仲等;腰痛甚者,可加续断、狗脊、牛膝等等,疗效更佳。
   龙胆石膏汤
   组成:龙胆草60 g   、生石膏160 g  、白茅根95 g   、大青叶95 g  、知母60 g   、玄参95 g  、生地95 g   、甘草45 g  、忍冬花95 g   、蒲公英95 g  。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热盛邪实的发热头痛,温病斑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煎服方法:清水3750毫升,煎存1250毫升,成人每次服120毫升,每隔3-4小时服一次。小儿酌减。
   加减运用:临床运用时,需根据不同兼证,随证化裁、伴咯血、衄血者加水牛角;神昏谵语高热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抽搐者加钩藤、全蝎、地龙;呕吐加革藿香、竹茹;痰多加天竺黄、胆南星:“热深厥亦深”的四肢凉冷者,当倍用生石膏清其热。
   三消饮
   组成:天花粉30 g   、生地30 g  、生山药30 g   、党参10 g  、麦冬10 g   、知母20 g  、丹皮20 g   、茯苓10 g  、泽泻20 g   、丹参30 g  。
   功能:养阴润燥、益气利湿。
   主治:消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中、晚饭后分三次服。
   加减运用:阴虚型:口渴饮水多,排尿多,喜冷饮,善食易饥,消瘦,舌质红,脉弦数,适当选用元参,加重天花粉、麦冬之用量。气阴两虚型:口干饮多,但量不太多,食欲一般,疲倦无力很显著,舌质稍偏红、苔白腻、脉弦,适当加用黄芪、白术。阳虚型:糖尿病多年,饮水不多、不喜冷饮、消瘦、夜间尿多、怕冷、下肢发麻、行动不灵活、视力极差、舌质不红、脉象沉细。选用人参、枸杞子、桑螵蛸等。
   本方临床应用20余年,效果较满意,据近来30例患者的疗效统计,血糖完全降至正常者为15例,占50%,血糖接近正常者(120—130mg)为13例,占43%,无效2例,占7%,总有效率为93%.
   调安汤
   组成:人参10 g   另炖(或党参15 g  )
麦冬12 g ,五味子10 g ,香附12 g ,酸枣仁12 g ,夜交藤15 g ,金钗石斛15 g ,桅子10 g ,龙齿30 g   先煎(或龙骨20 g  先煎),素馨花12 g   。
   功能:调肝安神。
   主治:心血虚少、肝气郁结而出现的眩晕、失眠、多梦、心悸、忧郁、烦躁,甚至出现神魂失守症状者。
   用法:清水三碗,煎为一碗,温服。药渣以水碗半,煎为一碗,睡前再服。
   加减运用:——、随机(病机)运用:根据病机调整主辅药物的份量。
   肝郁化火,上扰心神者,以栀子、钗斛为君,以香附、素馨花为臣,而以枣仁、夜交藤为佐,以生脉散、龙齿为使。以收清、疏、柔、镇、清之效。心血虚少,肝气郁结者,以生脉散为君,香附、素馨花为臣,枣仁、龙齿、夜交藤为佐,桅子、石斛为使。以收养、疏、柔、镇、清之效。肾水不足,心火妄动者,以生脉散、龙齿为君,桅子、钗斛为臣,枣仁、夜交藤为佐,香附、素馨花为使。以收养、镇、清、柔疏之效。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以生脉、龙齿为君,枣仁、夜交藤为佐,香附、素馨花为使,以收养、镇、柔、疏之效。
   二、随证(证候)加减:头痛眩晕(高血压):去桅子、钗斛,加石决明30 g   (先煎)
   胸痛、气闷(冠心病):去桅子、钗斛,加砂仁10 g ,田七末6 g  冲服。
   大便秘结:去龙骨,加火麻仁12 g   。
   眩晕、心悸(脑动脉硬化、高血脂、供血不全)去桅子、钗斛,加丹参15 g ,何首乌20 g  、山楂12 g   。
   跟痛症的几种非药物疗法
   1、跟痛穴针刺激法患者洗手,暴露掌部,取跟痛穴(大鱼际与小鱼际纹线交点作垂直于腕掌横纹的直线,此线中点即是)局部常规消毒,选用1寸28号毫针,刺人得气后行捻转提插,令患者活动患足,一日一次,七日为一疗程,一般1—2个疗程可愈。
   2、穴位数贴法取川乌、土鳖虫等量,粉碎为末备用,然后将适量樟脑粉均匀撒在麝香虎骨膏上用火点燃,待樟脑熔化时,将火吹灭,立即取备用药粉撒于上
   趁热敷贴患处,三天换药,连续3-5天即可。
   3、针灸刀松解术患者洗足,选准压痛点,局部严格消毒后麻醉,用形似剑头的针灸刀进针作闭式剥离松解,七日一次,一般一次可愈。
   导水茯苓汤
   组成:白术10 g   、连皮茯苓20 g  、猪苓10 g   、泽泻10 g  、车前子10 g   、六一散12 g  、陈皮10 g   、厚朴10 g  、大腹皮10 g   、苏叶10 g  、杏仁10 g   。
   功能:健脾利湿,疏肺导水。
   主治:颜面或全身水肿、腹水、阴囊水肿,发热恶寒,咳嗽喘气,尿水便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悸,或伴扁桃体肿大,疮疡,脉沉或滑数,舌苔薄白或白滑,或质红苔薄黄。
   用法:水煎,一日一剂,6小时服一次。
   加减运用:脾虚气弱者,加条参或太子参、苡米、炙甘草,去六一散;并发高血压者,加防已;心力衰竭者,可倍用茯苓,加朱砂拌柏子仁;
   喘气者,加苏子、葶苈子、炒菜菔子;腹水者,加葫芦瓢;扁桃体肿大者,加板兰根;疮疡者,合五味消毒饮,土茯苓等。
   如意止红汤
   组成:川三七3 g   (冲服)阿胶9 g  (烊)白芨9 g   血余炭6 g  花蕊石15 g   (打)地榆12 g  紫珠草15 g   牡丹皮6 g  黄芩9 g   。
   用法:上药9味,除阿胶一味经外,清水先浸泡30分钟,用水两碗煎取八分,药渣再煮,水少些,文火煮煎。候凉口服,症情急重时,一日服药二三帖,徐徐灌服。
   功能与主治:凉血散瘀,敛肺止血,养阴补血。本方善治上中下三焦血证,为咯血,咳血,吐血、便血、溲血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扩张出血,肺结核空洞出血,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急性泌尿系感染及肾结石出血等。
   加减运用:肺系疾患加金线连6 g   、白布沙9 g ,可加强养阴止血;胃系疾患加伏龙于15 g  、大黄炭9 g,可加强荡滞止血;肾系疾患加荠菜30 g   (鲜品加倍)、墨旱连20 g ,可加强清热止血。通过辨证,心火炽盛,灼伤肺金者,加黄连5 g  、桅子10 g   ;肝气横逆,木火刑全者,加龙胆草9 g  、青黛粉5 g   ;肾火亢盛,水不润金者,加知母9 g  、黄柏9 g   。
   方解:本方在临床应用,每每得心应手,效如囊中探险物,颇具一定把握性,是故方名冠以“如意”二字,乃祖上长期实践体验出来之旨意,世代传袭,以至于今。
   方中川三七、白芨、阿胶为止血良药,《实用内科学》在三药基础上增入蒲黄,名《止痛片》,临床效果可靠。改川三七行瘀止血,能缩短凝血时间,血止而无停瘀之虑;白芨含胶质,能粘着破损血管起止血作用;阿胶为养阴止血之药,能补充已耗血液之阴津,又迅速止血。三药合用,补泻并行,具有补而不腻,泻不伤正之优点,诚是止血必用之佳品。血余炭其性苦温,止血散瘀,辅川三七加速药效,共同完成止血而无停瘀之任务;花蕊石其性酸涩,收敛止血,与白芨对破损脉络的粘着苦寒,泻火解毒,善制泻动火邪,使其无活动之余地,三焦宁静,邪气尽戢,因获稳定止血的良好效应,诸药合用,其效益彰。
   红藤六妙饮
   组成:苍术、黄柏各15 g   、红藤、败酱草各30 g  、生慧米40 g   、甘草8 g  。
   服用:温水浸2小时,煮沸后文火再煎20分钟,取头汁,加水再煎二汁,共得药1200亳升。二日一剂,饭后服用。连服二周为一疗程。
   功能:活血燥湿,清热止带。
   主治:带下黄白。质腐味秽(急慢性宫颈炎、附件炎、宫内膜炎、盆腔炎性肿块等)。
   加减运用:腰骶酸痛加川膝、防已各12 g   、少腹胀痛加白芍30 g  、萆薢15 g ,低热便燥加知母、青蒿各20 g ,盆腔瘀血症加茯苓30 g   、桂枝12 g  。
   化坚逐痹酒
   组成;威灵仙40 g ,制川乌、虎杖、乳没各30 g ,地鳖虫、片姜黄、青木香、骨碎补各20 g ,蜈蚣3大条。
   服法:共打碎装入瓶中,浸白酒1750 g ,密封,每日摇荡一次,10日后服,一日三次,每次一酒杯(约20毫升),饭后服。
   功能:活血消坚,逐痹通络。
   主治;气滞瘀阻,久凝致痹(颈、胸、腰椎退行性变,肩颈综合症,腰椎骶化,腰臀肌筋膜炎)。
   加减运用:腰椎增生加桑寄生30 g   、川膝15 g ,腰臀肌筋膜炎加防已、秦艽各20 g  。
   治痫散
   组成;生龙牡各100 g   生白芍40 g  钩藤50 g   青黛50 g  炒山桅30 g   郁金30 g  全虫30 g   黄芩30 g  小橘红30 g   天竺黄20 g  菖蒲40 g   枳实40 g  服法;上药共为细粉,每次服6 g,早晚各服一次(重者日服三次),白开水送服。
   功能:平肝熄风,豁痰开窍,清热定痫。
   主治:痫证。
   注:此方在服用时,勿与其它抗痫药同服。
   桑根地黄汤
   组成:桑根白皮30 g   生葛根10 g  生熟地黄各15 g   苍术10 g  玄参10 g   知母12 g  天花粉15 g   淮山药15 g  功能;滋阴润燥,清热生津。
   主治:II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
   加减运用:大便干结,腹胀不适者加生军或制军;外阴搔痒,有湿热下注者加黄柏;视力下降,视物不清者加青葙子、沙苑子、草决明。
   厚朴八味汤
   组成:厚朴15 g   、苍术12 g  、炒枳壳12 g   、炒菜菔子15 g  、陈皮12 g   、连翘9 g  、生山楂15 g   、甘草6 g  。
   功效:和胃理气,煎早晚服。
   主治;慢性胃炎、慢性肝炎和胆囊炎所致之呃逆反胃、胃中嘈杂、脘腹胀满、食纳不佳,气滞疼痛等。
   加减运用:肝胆疾病加柴胡、黄芩、金钱草;胃脘疼痛加炒白芍、元胡。
   银花连翘汤
   组成:银花15 g   、连翘10 g  、槐花炭10 g   、地榆炭10 g  、公英20 g   、椿根皮10 g  、仙鹤草30 g   、黄芩10 g  、当归10 g   、全瓜萎30 g  。
   功能:润燥消肿、凉血止血。
   主治:痔焮肿疼痛、滴血射血、大便秘结。
   加减运用:大便干燥甚者加大黄、玄明粉;便血严重者加三七粉;便血日久面色白光白者加白芍、阿胶、生熟地、生芪;便稀者加黄连、伏苓;局部水肿加猪苓、泽泻;疼痛重者加元胡;发热明显者加生石膏、薄荷;痔核紫暗有血栓者加桃仁、红花。
   三胶化斑汤
   组成:鹿角胶6 g   、龟板胶6 g  、阿胶10 g   、鹿蹄草15 g  、潼疾藜15 g   、旱莲草15 g  、仙鹤草30 g   、黄芪30 g  、白术15 g   、玄参15 g  、单皮15 g   、连翘15 g  、朱砂七9 g   。
   用法:(1)小儿减半量或三分之一用量。
   (2)如果以服用激素,在用三胶化斑汤前按撤激素之原则,逐渐撤掉激素。
   (3)鹿角胶、龟板胶、阿胶3味后入烊化。
   (4)本方一剂水煎300毫升分3次饭后服。
   功能:补肾益髓,健脾摄血,凉血化斑。
   主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无发热恶寒,紫癜时现时消延续数月,神情倦怠,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面色萎黄、鼻衄、龈衄。苔白薄、质淡红。脉细。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在1万——5万/mm3之间波动,出血时间延长,血块退缩不良,抗血小板抗体阳性。骨髓象:骨髓形成血小板巨核细胞少或无。
   加减运用:有外感发热者可酌情加大青叶30 g   、金银花30 g   ;食欲不振者加砂仁9 g  、神曲12 g   ;阳虚证明显者加淫羊藿10 g  、巴戟天10 g   ;阴虚证明者加生地301 g  。
   按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较难治疗的病种,一般情况下,轻症患者用中药汤剂、西药以及三胶化斑汤治疗效果均较好。但是,重症患者求诊时多用过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这给中医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为临床用过激素者,证候有变化,因此,辨证中要考虑激素的因素。
   我们对这一类病人,多在病人逐渐停用激素后,改用三胶化斑汤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温凉止嗽饮
   组成:桑叶8 g   、菊花8 g  、麻黄5 g   、杏仁10 g  、连翘10 g   、桔梗10 g  、芦根12 g   、薄荷4 g  、甘草4 g   功能:疏散风热,宣肺止咳,解表散寒。
   主治;伤风感寒,咳嗽气促,头昏头痛,稍恶寒发热,或高热口渴,咽喉痒或痛,鼻塞声重,一身不适,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紧。
   用法:冷水浸泡20分钟后煎,1日1剂。
   加减运用:咳稠痰加川贝母8 g,呕逆加法半夏10 g   、枇杷叶10 g  ;高热、口渴加石膏20 g   、知母10 g  ;咽喉肿痛加板蓝根15 g   、牛蒡子10 g  ;干咳痰少加玉竹15 g   、麦冬10 g  。
   防芪地黄汤
   组成:汉防已15—30 g   、生黄芪15—30 g  、熟地12 g   、淮山药12 g  、山萸肉10 g   、泽泻12 g  、白茯苓15 g   、丹皮12 g  、丹参15 g   、卫矛15 g  。
   功能:益气养阴,化瘀利湿。
   主治:肾实质性高血压。
   用法:一日服一剂,水煎二次分服。
   加减运用:凡肾气不足,下焦阳虚形寒肢冷者加熟附9—15 g   (先煎),肉桂3—5 g   (后下)以温补肾阳;若脾肾阳虚水肿甚者,加炒白术12 g  、川牛膝15 g   、车前子15—30 g  (包煎)、天仙藤15 g   以加强健脾利水和降压之功;阴虚火旺,小溲涩者加知母12 g ,黄柏12 g  以滋阴降火,肝阳偏亢,头晕痛剧者,加生古石决明30 g   (先煎)、珍珠母30 g   (先煎)。
   肩痹汤
   组成:黄芪18 g   、威灵仙10 g  、当归10 g   、赤芍10 g  、海桐皮18 g   、芜活10 g  、防风10 g   、片姜黄18 g  、甘草6 g   、豨莶草20 g  、生姜5片、大枣4枚功能:疏风祛湿,散寒活络,通利关节。
   主治:肩臂凝痛,不能平抬高举,亦不能向背后伸展,甚则牵引项背强痛,头颈转动受限,口和,苔淡白,脉紧。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7剂为一疗程,连服3—5个疗程。按:综合诸药,既能疏风散寒祛湿,又能消炎逐瘀解凝,壮筋骨而旺代谢,从原因着手治疗,于是风湿去而气血调和,关节利而筋骨健壮,痹痛之症,自烟消云散矣。
   加减:项背强痛,加秦艽、葛根;寒湿偏盛,肢指冰冷或肿痛,加附片、桂枝、薏米、防已等。
   匡罢汤
   组成:生地12 g   、白芍10 g  、麦冬10 g   、石斛12 g  、枣仁10 g   、炙甘草5 g  、石决明12 g   、天麻10 g  、全蝎5 g   、白附子10 g  、菖蒲5 g   、天竺黄10 g  、茯苓12 g   、僵蚕6 g  功能:滋阴养肝,祛风化痰,通经活络。
   主治:重症肌无力,斜视复视,目闭无力,语音低,吞咽困难,颈项不能抬,亦治中风面瘫,口眼喎斜。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弱。
   用法;水煎,日服一剂,分三次温服。
   加减运用:阴虚加龟板;气虚加黄芪、党参;肾虚加枣皮、大云、杜仲。
   禁忌:中气虚弱或痰湿所困者忌服。
   中药熏洗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
   药物与剂量:苍术20 g   、黄柏15 g  、牛膝10 g   、木瓜10 g  、威灵仙15 g   、细辛10 g  、红花10 g   、白芷10 g  、川椒10 g   乳没各15 g  、寻骨风10 g   、透骨草10 g  、海桐皮15 g   、鸡血藤15 g  煎法与用法:将上药煎好后,熏洗患部,一日2—3次,每剂药洗三天(热天洗二天)。洗五剂药为一疗程。一般洗一疗程即可痊愈,严重者熏洗2—3个疗程可痊愈。
   茵苓苡仁汤
   组成:茵陈15 g   、黄芩12 g  、生苡仁20 g   、北杏仁10 g  、茯苓12 g   、银花12 g  、枳壳10 g   、川朴6 g  功能:清热祛湿,理脾和胃。
   主治:温病湿热证(发热、舌苔腻、纳呆、倦怠、脘腹胀闷或头身重痛、便溏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重证一日两剂。
   加减运用:高热、口渴、苔黄者,加生石膏25 g   (先煎),知母15 g ,太子参15 g   ;腹胀、便溏、纳呆者,加大腹皮12 g ,麦芽15 g  ;腹痛、大便不爽者,加黄连10 g ,火麻仁15 g   ;满腹痛、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 g  (后下);发热多天持续不退者加青蒿10 g   (后下)。秦艽12 g   ;小便短少者,加滑石15 g ,甘草5 g ,竹叶10 g  ;盛暑季节,加扁豆花12 g   、荷叶10 g ,西瓜翠衣(皮)20 g  。
   轻清宣解饮
   组成:元参—36 g ,麦冬3—6 g ,川贝母3—4.5 g ,连翘3—6 g ,葛根3—6 g ,荆芥1.5—3 g ,防风1、5-3 g   、薄荷1、5-3 g  、生甘草1.5—3 g   煎服法:上九味药水浸,武火煎之,取药汁约250—300毫升,分二次温服。该药量为十岁以下儿童量,成人加倍。
   功能:轻清宣解,退热祛邪。
   主治:高热不退,舌红咳嗽,阴液耗伤等。
   环带汤
   组成:熟地20 g   、牛滕15 g  、防风5 g   、云苓12 g  、泽泻10 g   、知母6 g  、黄芪20 g   、女贞子10 g  、续断10 g   、金毛狗脊10 g  、三七3 g   、白芍15 g  、山药15 g   服法:将上药用清水浸泡1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左右,每日1剂,分2次空腹服。]功能:补益肝肾,理血养阴,活血化瘀。
   主治:妇女上环后带下综合征。临床常以腰困、少腹憋胀、白带淋沥为主症,兼有头晕、体倦、睡梦纷纭等。
   双补汤
   组成:枣皮15 g   、枸杞15 g  、熟地15 g   、淫羊藿20 g  、巴戟15 g   、龟胶30 g  、鹿胶10 g   (烊化)、黄芪30 g  、党参30 g   、当归12 g  功用:补肾填精、补益气血。]主治:因肾精虚亏、气血不足所致的各种疾病。
   加减运用:若精血亏甚者,加制首乌、紫河车、黄精;若肾阳虚,阴寒内盛者,加制附片、肉桂;若遗精、滑精者,加金黄樱子,桑螵蛸、芡实、莲须;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骨、牡蛎;腰痛剧者,加川断、杜仲、狗脊。
   按语: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摄不当而素体亏虚,或久病失养,或七情劳倦过度,或饮食内伤,房室不节等是导致肾精虚亏、气血不足的主要原因。临证可见;头晕目眩、神倦乏力、面色苍白、耳鸣形寒、腰膝酸软,或见女子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男子遗精、滑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疾病,均可以双补汤加减运用。该方集补阴补阳药为一体,宗《素问?五常政大论》“虚者补之”的原则,滋阴填精,温肾壮阳、补益气血,以此调补人体阴阳之不足,达到阴平阳秘之目的,现休药理研究认为:以上补虚药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境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又能使紊乱机体恢复正常,并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起到消除疲劳,强壮体质,防病治病的作用。
   四合一方
   组成:党参15 g   、麦冬10 g  、五味子6 g   、桂枝10 g  、炙甘草5 g   、附子10 g  、北芪15 g   、当归10 g  功能:温通血脉,强心助阳。
   主治:心阳虚损,心血不足所致的胸闷不舒,心悸怔忡,气短汗出,喘息乏力,动则加甚,面白肢冷,脉象细涩或结代,现代医学包括风心病,室性、房性期前收缩,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等各种心律失常病症。
   服法:清水煎,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次温服。
   加减运用:若阳虚肢冷较甚者可加淫羊藿15 g   ;若心阳虚,血脉阏点,唇紫者加丹参12 g   ;若痰热痹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合瓜萎薤白半夏汤;善后调理宜加生姜10 g  、大枣12 g ,以调和营卫。
   解毒清热饮
   组成:双花30 g   、连翘30 g  、菊花30 g   、桑叶20 g  、薄荷15 g   、柴胡10 g  、芦根20 g   、生石膏20—30 g  、甘草15 g   、黄芩15 g  、蝉蜕15 g   功能: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主治: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高热、低热、均可服用。
   用法:先煎生石膏20—30分钟,然后煎群药品,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
   按:本方是从银翘散、桑菊饮、大一散、白虎汤在临床摸索多年化裁而成,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和个人的心得体会认为,对高热感冒和低热一般伤风、感冒,皆可服用,均有良好效果,屡试屡效,病例较多,不能一一列举。
   加减运用:1、如兼见咳嗽时加前胡15 g   杏仁15 g  、桔红20 g   。2、痰多者,加川贝10—15 g  、海浮石20—30 g   。
   消瘿汤
   组成:柴胡10 g   、白芍30 g  、枳壳15 g   、甘草10 g  、昆布10 g   、姜皮10 g  、法夏10 g   、川贝12 g  、青皮10 g   、牡蛎15 g  、夏枯草20 g   功能:舒肝解郁、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性的结块,吞咽时可见结块上下移动,一般无疼痛,当随着肿块增大致喉部气机受到阴滞时,则可发生呼吸困难或声音嘶哑,部分病例可并发食多易饥、性情急躁,多汗、心悸、胸闷、气短、乏力、消瘦(甲亢证候群)或便溏肢困等症。
   注意事项:
   1、少食或禁食一切刺激性食物,如酒、葱、蒜、韭、姜等。
   2、须避免紧张的思维活动、保持胸襟开朗,达观。
   3、在治疗前及治疗期间,可作X线及其它有关检查,以辨明有无向恶性肿瘤转化的倾向。
   五根汤
   组成:葛根6 g   、板蓝根6 g  、芦根6 g   、山豆根6 g  、茅根6 g   、藿香6、红花6 g  、大黄3 g   主治:伤风感冒,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乳蛾证),猩红热,无名热。
   用法:水煎服2—3次,每次煎成50—70—100—150毫升。1—7岁50—70毫升分3—4次,早午晚;11—15岁150毫升—200毫升分3次早午晚服之;一周岁以内的婴儿量减半酌情服之,成人量加倍,煎3次服3次/日。
   解决小儿服药难,简单方便,速效退热,将汤剂用滚开水浸泡15分钟,过滤后掌握温度适宜,全身洗澡,(脸上不洗),洗后药水弃之,药渣再洗两次,无汗者可盖被出汗即可加减运用:五根汤的应用,一般而言,原方不用加减,如因时邪偏感致热,可就某种药物增减药量;若太阳伤寒恶寒甚,时有微汗,不宜单用麻黄汤时,可与五根柴胡汤;如遇流行性脑炎、扁桃体化脓性炎症较甚时,阳明经实热证显著,可合用白虎汤为五根白虎汤,如有外感发热、咳嗽较甚,形成气管炎者,可合用麻杏石甘汤,为五根麻杏石甘汤等等
   生生丹
   组成:青黛(4/10)、花粉(3/10)、牛黄(1/10)、芦荟(12/10)。
   功能:清髓热解毒,开心窍泻肝。
   主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证见发热,形体消瘦,口舌溃疡,大便干结,肝脾肿大,胁肋胀痛,胸骨、胫骨压痛。
   配制及用法:按比例共为细末,制成水丸,每日服一钱,分两次口服。
   按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组发生于造血干细胞水平上的髓性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的血液系恶性疾患,居白血病发病发病率的第三位。胡氏所拟“生生丹”始于1972年,早于中医研究院所发现靛玉红治疗白血病两至三年。此方标本兼顾,每救人于危难,且无毒副作用。其医术精湛,治学严谨,可见一斑。
   乌蕨茅根汤
   组成:乌蕨30 g   、白茅根30 g  、车前草30 g   、白花蛇舌草30 g  。
   用法:以上四味干品。加适量清水浸泡30—40分钟,煎2次,然后将2次药液混合浓缩至80—100毫升,分2次服用,如服后觉头晕,可酌情减量。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急、慢性肾盂肾炎等泌尿系感染疾病。
   加减运用:1、下焦湿热壅盛,伴恶寒、发热,脉弦数者,另加柴胡18—30 g   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 g   。2、腰痛尿频尿急尿痛不甚显著,而兼见少气困倦,头晕乏力,脉细软,舌质淡或正常者,可酌加黄芪、党参、或太子参等。3、伴手足心热,口干不渴,心烦少寐,脉细数,舌质正常或浅绛者,可酌加生地、女贞子、龟板、丹皮、泽泻等药,此症多见于慢性患者。4、腰痛绵绵,尿频尿急不甚,小便淡黄或清,面浮白,或见下肢肿,按之有指痕,精神困倦,食欲不振,舌淡脉沉细者,该汤可改为三分之一量,或半量予之,另加菟丝子、黄精、枸杞、白术、云苓、淮山药、桑寄生等。
   按语:急性肾盂肾炎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腰痛、溲黄赤等属淋证之症。淋证因于湿热之毒者,用解毒清热利湿是澄本清源之法。乌蕨芭根汤方重点在于“解毒”,毒素消除,正气易复。至于随症添加药味,不过是取调整机体偏颇,以利解毒攻坚而已。
   风湿性关节炎外敷方
   取大葱葱白不拘多少,切碎,用陈醋煨热,装纱布袋内,趁热熨患处,第二天早上取下。连续熨敷一周,效果明显。
   降血压方取山楂9 g   、莲叶9 g  、菊花9 g   。
   用法;水煎当茶饮,每天一次,喝至无味为止(约3—5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化痰消肿汤
   组成:白芥子10 g   、陈皮5 g  、姜半夏10 g   、海蛤壳20 g  、茯苓10 g   、僵蚕15 g  、姜南星10 g   、海蛤壳20 g  、海藻15 g   、射干10 g  、山茨菇10 g   。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如需久服者,可改做丸剂,每次6 g ,每日3次。
   主治:体表多种囊性肿块,为舌下腺囊肿、甲状舌骨囊肿、甲状腺囊肿、腘窝囊肿、坐骨结节囊肿及多发性皮脂囊瘤等。
   功效;化痰利饮,消肿散结。
   痛风定痛汤
   组成:金钱草30 g   、泽泻10 g  、车前子10 g   、海藻15 g  、生石膏30 g   、知母10 g  、黄柏10 g   、赤芍10 g  、生地15 g   、防已10 g  、地龙10 g   用法:水煎,分两次食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定痛。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

栀豉荠菜汤
   组成:生栀子10 g   、淡豆豉15 g  、荠菜30 g   (鲜品用60 g  )
   将上药先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日服2次。
   功能:清热,凉血,利尿,主治:热结三焦,迫血妄行之尿血(若素体虚寒者不宜,对泌尿系统肿瘤、结核而致的尿血效果不佳)。
   加减运用:可酌情加丹皮、生地、藕片、旱莲草等,如热迫下焦,尿频尿急尿痛明显者,可配合导赤散或八正散加减;阴虚血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数者,可配合六味地黄丸(改汤)加减。
   益气解毒汤
   组成:黄芪12 g   、炒白术10 g  、黄连3 g   、黄柏9 g  、金银花15 g   、厚朴9 g  、藿香9 g   、土茯苓15 g  。
   服法:将上述8味药加水800毫升,煎取400毫升,或将上述8味药制成散剂,每服15 g,每日3—4次。
   功能:益元气助三焦乞化,解毒利湿,为多种气虚湿热之基础方。
   主治:身软乏力,小便黄浊,舌胖苔黄腻,发热不退,腹胀便溏,小便涩痛,带下黄浊,黄疸久郁,肝脾肿大,经来淋漓等。
   加减运用;气虚甚加人参,湿毒盛加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热毒重加紫花地丁,水肿加茯苓,腰痛去藿香加续断、苏梗;肾虚加杜促、菟丝子、桑寄生;肢冷脉迟加附子;胸痞加法半夏、炒枳实、石菖蒲,瘀血加当归、三棱、莪术;湿盛而津液不足,加石斛、太子参。临床应根据湿热侵犯脏腑的不同灵活变换利湿解毒药。

三姐妹汤
   组成:三姐妹15 g   、山芝麻10 g  功能:清热解毒、化湿。
   主治:湿温时疫。
   用法:用清水600毫升浸药15分钟后煎成200毫升药液,倾出用杯装好,药渣再加清水500毫升煎取150毫升药液,去渣后将二次煎取的药液混合后再煎煮浓缩成200毫升,分三次服。
   注:三姐妹又叫细叶香茶菜。《广西本草选编》有记载。
   宣氤泄浊汤
   组成:藿香15 g   、佩兰15 g  、白芷10 g   、羌活10 g  、防风10 g   、胆星10 g  、川连5 g   、茯苓10 g  、广皮6 g   功能:宣氤泄浊、化痰开窍、解除头身重痛。
   主治:散发脑炎、暑令感冒、具湿热交蕴、身热形倦、汗出不多、头身疼痛、胸痞恶心,甚至神识迷糊者。
   煎服法:全药水浸半小时,文火煎,煮开15分钟,温服,一日二次,加减运用:热甚者加青蒿、柴胡;呕吐者半夏;神识昏糊者加石菖蒲;苔腻甚者加炒术。脑炎后期热退而头痛不止者多属痰浊留恋化风上扰所致,宜去藿、佩、芷、羌、防等药,加天麻、钩藤、炒僵蚕、菖蒲、枳实等药煎服,另加全蝎末4 g ,数剂即效。
   通淋化浊汤
   组成:草薢15 g   、菖蒲15 g  、黄柏15 g   、白花蛇舌草30 g  、石苇15 g   、土贝母10 g  、马勃5 g   、怀牛膝10 g  、全虫5 g   煎服法:将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药煎2次,2煎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服。
   功能:清热利湿,通淋化浊。
   主治: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证属湿热下注,临床见有尿液混浊,小便短数,灼热刺痛,或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尿液检查白细胞持续不减。
   加减运用:湿热熏蒸于外证见寒热者加柴胡、黄芩各10 g   ;湿热中阻证见呕恶者加半夏、竹茹各10 g   ;热重于湿者,证见发热、咽喉肿痛,若卧则舒动则甚,属肾虚加寄生20 g   、杜仲15 g   、若平卧则痛,稍事活动则减轻,属瘀血,加土鳖虫6 g  ;久病气虚,证见气短乏力、脉细加黄花菜芪30 g   ;若年老体衰,肾气不足,查尿白细胞长期不退而无膀胱刺激征加肉桂6 g   温通化气,引火归源,有明显降低尿中白细胞作用;若兼有蛋白质加海藻15 g   、坤草30 g   ;水肿加防已15 g  。

定呕饮
   组成:煅石决明18 g   、桑叶9 g  、炒白芍9 g   、焦冬术6—9 g  、淡黄芩6 g   、绿萼梅5 g  、带壳砂仁5 g   、苏梗5 g  、陈皮5 g   、归身9 g  功能:疏通和胃,降逆安胎。
   主治:妊娠恶阻症。中医辨证属虚阳上越或胃火冲逆之妊娠呕吐。
   服法:浓煎100毫升,分次频服。
   加减运用:腰酸者加炒杜仲12 g   、川断10 g  ;夹痰者加枇杷叶9 g   ;便秘者加瓜萎仁9 g  ;呕吐明显者加煅白螺丝壳18 g   、姜半夏6 g  。
   注意事项:
   1、早孕期妇女饮食宜清淡,忌高脂厚腻及辛辣刺激之品,有助于减轻恶阻症状。
   2、服药前先以酱油数滴蘸舌,可减轻呕吐。
   祛障明目汤
   组成:熟地15 g   、党参15 g  、黄精12 g   、云苓15 g  、菊花12 g   、炒山药15 g  、制首乌12 g   、川芎杞子12 g  、当归12 g   、女贞子12 g  、制桃仁12 g   、车前子10 g  、神曲10 g   、夏枯草10 g  、陈皮6 g   功能;滋补肝肾、健脾和胃、活血化瘀、平肝明目。
   主治:圆翳内障(老年性白内障初发期)。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早、晚饭后两次分服。
   加减运用:肾阳虚者加菟丝子、肉苁蓉;脾气虚加黄芪、白术;阴虚重者加玄参、麦冬、石斛;肝胆热甚者加龙胆、桅子;若便秘可加草决明、火麻仁等。

(0)

相关推荐

  • 方1487

    骨质增生丸 [方源]:<新中医> [组成]:大熟地15克,肉苁蓉.鹿衔草.骨碎补.淫羊藿.鸡血藤各10克,莱菔子5克. [用法]:除熟地,肉苁蓉分别研末外,余药弄煎取流浸膏11克,调入蜂蜜 ...

  • 【内科名医方系列(210)刘乾和内科方3首】

    【内科名医方系列(210)刘乾和内科方3首】

  • 精选丨民间散佚中医名方总钩沉

    此是哈尔滨中医院院长生前收集,由其夫人打字整理发表在网上,利益众生! 益气通瘀汤 组成:太子参 15 克.枣仁 15 克.苏木 15 克.降香 15 克.丹参 15 克.桃仁 15 克.川芎 5 克. ...

  • 民间散佚中医名方总钩沉(续)

    托补消炎汤 组成:黄芪30 g   .党参20 g  .白术12 g ,双花30 g ,黄连10 g ,野菊花30 g ,连翘20 g   .地丁30 g  . 功能:补气,解毒.]主治:痈.疽.疖肿 ...

  • 民间散佚中医名方总钩沉(二)

    利水通淋汤  组成:山栀.云茯苓.当归.白芍.黄柏.黄芩.甘草.生地.木通各12克泽泻10克车前子.滑石.牛膝.银花各20克用法:煎汤,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功能:清热祛湿,消炎止痛,利尿通淋,养阴 ...

  • ​哈尔滨中医院院长生前收集民间散佚中医名方总钩沉(上、下、续)

    2011-8-9 20:38 民间散佚中医名方总钩沉 此文中所收中医名方乃哈尔滨中医院院长生前收集,由其夫人打字整理出来.请我们帮忙发表在网上.无有版权!欢迎转载!利益众生!本文共收录各类中医验方数百 ...

  • 民间散佚中医名方总钩沉

    泻白化血汤  组成:桑白皮15-20克.地骨皮10克.侧柏叶10克.紫珠10克.花蕊石15克.三七粉3克(吞服).血余炭10克.甘草5克.  功能:清肺泻火,止血生新.  主治:支气管扩张咯血.  加 ...

  • 民间散佚中医名方总钩沉 (上)

    发表者:赵东奇 此文中所收中医名方乃哈尔滨中医院院长生前收集,共收录各类中医验方数百种,及许多少见的中医理论及经验,可供从医者及广大患者参考.   益气通瘀汤 组成:太子参15  g  .枣仁15  ...

  • 民间散佚中医名方总钩沉!

    民间散佚中医名方总钩沉!(1) 此是一位中医院院长生前收集,由其夫人打字整理出来.请我们帮忙发表在网上.无有版权!欢迎转载!利益众生! 益气通瘀汤组成:太子参 15 克.枣仁 15 克.苏木 15 克 ...

  • 哈尔滨中医院院长生前收集民间散佚中医名方总钩沉(续)

    (2014-08-20 10:37:50) 民间散佚中医名方总钩沉此文中所收中医名方乃哈尔滨中医院院长生前收集,由其夫人打字整理出来.请我们帮忙发表在网上.无有版权!欢迎转载!利益众生!本文共收录各类 ...

  • 民间散佚中医名方集 (下)

    清肝化滞汤 组成:柴胡10克,白芍 15克,金钱草10克,淅贝10克,鸡内金10克,茯苓 10克,枳实10克,郁金10克,菜菔子10克,香附10克,丹参15克,黄芪30克,山楂 10克,陈皮10克 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