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含酒精,藿香正气水也不是什么好药
先问大家一个迷惑的问题,你分得清藿香正气液、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丸,以及藿香正气胶囊吗?
搞不清没关系,摘了面具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这一方剂号称可以“解表化湿,理气和中”,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消化不良、呕吐腹泻、头痛头晕、胸闷腹胀、各种类型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痰多、痱子湿疹、妇科疾病、发热面赤、甚至肥胖。(这功效,差一点就包治百病了。)
除此之外,藿香正气散这一方剂衍生出的中成药藿香正气液/水,还被宣称可以治疗中暑,堪称是国民消暑良药。
那么,藿香正气用来消暑,到底有没有医学依据?在所谓“千古第一方”的名声之下,它的用药风险可以被忽略吗?如果真的中暑,正确的应对方法是什么?
关于消暑,藿香正气水先来了一个大翻车。
解释它为什么翻车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中暑。
其实中暑这个俗称并不是一个医学术语,它正确的表述应该是热相关疾病或者热病,是指人处在高温、高湿、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人体的水分盐分快速流失,以至于出现散热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脱水等现象。
中暑按严重程度分为热疲劳与热晕厥(慵懒乏力、肌肉酸胀、轻度头晕、短暂性意识丧失、),热痉挛(骨骼肌痉挛),热衰竭(大量出汗、脸色苍白、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晕厥),热射病(体温高达40℃、脉搏快速而洪大、呼吸急促而表浅、意识混乱、肌肉痉挛等)。
一旦出现了中暑的症状,首先应该停止动作并转移至阴凉处进行降温,然后充分补充水分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
含酒精的饮品在中暑时是不推荐饮用的,因为酒精作为一种利尿剂,加快人体脱水的同时,还会破坏人体的认知和行动能力,并不能消暑反而会加重中暑的症状。
而藿香正气水里含有40%~50%乙醇,这么高浓度的酒精溶液好意思叫自己消暑药吗?拿它来消暑,恐怕只能是火上浇油。
除此之外,含有酒精的药品却要求患者忌酒,这是藿香正气水的另一个迷惑行为。
翻车的藿香正气水去掉了酒精以后摇身一变成了藿香正气口服液,除了不含乙醇以及生产工艺的不同之外,两者可以说是一模一样了。
所以去掉了酒精的藿香正气液终于可以用来消暑了吗?且慢,我们先来看看它用药的具体机制。
藿香正气消暑的理论依据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我不太懂,就去问了问医生。
上文中提到过,中暑后人体出现散热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脱水等症状,应该充分补充水分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明明应该补水却非要人祛湿,莫非是中医的以毒攻毒之术?
理论站不住脚,我们再来看看它的配方成分。
无论它叫藿香正气啥,它的配方里无外乎就是这几种成分: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甘草浸膏。(以下成分毒副作用部分来源于中华本草药智数据库)
【生半夏】:半夏是一种全株有毒天南星科植物,是2013年药监局颁布《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的28种毒药材中的一种,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它对口腔、喉头、消化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轻则使口舌麻木,烧痛肿胀,重则导致呕吐、全身麻木、痉挛、呼吸困难,死亡。半夏也可致肝肾功能损害,对大鼠胚胎也具有非常明显的毒性,生半夏中含有的生物碱,具有强烈的心脏麻痹毒性,可能导致心跳过缓甚至心脏骤停、死亡。
【白芷】:白芷全草含有挥发油,根含比克白芷素、比克白芷醚、欧前胡内酯、东莨菪素等。可兴奋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及脊髓,严重时,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致死。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晕气短、心慌、大汗淋漓、惊厥,间歇性痉挛,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等等。
【甘草】:主要成分为甘草酸,有类皮质激素和雌激素样作用,可导致水钠紊乱、低血钾、阳痿、流产等。
【厚朴】:含有木兰箭毒碱,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坏,心动过速,在欧洲被明确禁用。
【大腹皮】: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果皮,化学成分含槟榔碱,属于一级致癌物。
【茯苓、仓术、陈皮】:利水渗湿,主治小便不利、水肿。
说好的消暑呢?怎么不是些毒物就是利尿剂?
不仅理论依据站不住脚,成分也不靠谱,即使不含酒精,藿香正气水也不是什么好药。
不过有人会说了,“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任何药品都有不良反应”,可惜这些借口只能在用药利大于弊时才配使用。
对于藿香正气这种无法自圆其说的药品,无论使用多小的剂量都不值得消费者承担风险。况且在中暑的情况下,人体需要尽快补充电解质和水分,一杯糖盐水就能搞定的事情为什么要冒风险去尝试说明书里连不良反应和禁忌都尚不明确的药品?
如果中暑后非想去药店买点啥喝,推荐你去买五毛钱一包的口服补液盐(ORS),补充电解质治疗脱水,童叟无欺。(不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