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院检验科出结果总是那么慢?
生病上医院无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当你跨越人山人海
见过了医生
开出了检查单
期盼着,渴望着,眼看着
属于自己的那份标本被送进检验科
作为检验科的医生
我们很能理解这种
望眼欲穿的心情
但是报告不是我想出
想出就能出
今天听检验君给大家摆一摆
为什么检验科出结果总是
那么“慢”!
不同的检验项目
检测流程不同,耗时亦不同
现代医学实验室检验项目数量数以千计,不同的项目所使用的检测方法和流程也都截然不同,这里简单给大家总结一下不同类型的检验项目的时间。
临检项目
比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白带常规等等,这些检验项目比较简单,相对耗时也短,类似血常规这种绝大多数三甲医院都要求半小时出结果。当然检测结果出来了并不能直接发报告,检验师还要根据病人的症状、诊断、标本状态等仔细审核结果之后才会把报告发出去。如果出现异常结果则需要复查,这需要更长时间。
生化项目
检验科的生化标本量是非常非常多的,而且每个标本同时需要检测多个项目,标本上机前还要经过离心,虽然生化仪器的自动化程度很高,但“早高峰”还是需要大量标本排队等待,时间就被大大的拖延了。还有结果审核的时间,通常检验师都是在上机检测的空隙审核之前的检测结果,如果机器遇到堵孔等等问题还需要检验师排除问题才能继续下去,更复杂的问题甚至只有等工程师过来解决。
免疫项目
免疫测试通常耗时都比较长,因此虽然标本量相对少,但是自动化程度相对生化低,不少项目需要手工操作,所以耗时较长。另外部分项目需要用试剂配套的标准品进行测试定标,不论你一批做多少个标本试剂成本都是一样的,而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小小一个100人份试剂盒就几千元甚至上万)。因此这类项目的标本会等数量足够多再一起做,以节省成本。所以大医院检验科虽然标本多,但是因为仪器、技术水平等等原因出结果大多时候反而更快。
微生物项目
微生物检验项目大都需要培养,因为从人身上采集的标本中含有的细菌或是真菌数量很少,我们通过培养让微生物的数量几何级的增加,这样检验师才能用各种技术手段鉴定出细菌或者真菌的种类,方便临床治疗。而微生物的生长需要很长时间,培养和鉴定的耗时通常是以天来计算。甚至像培养结核分枝杆菌两三个星期都没长出来都是很常见的。
当然大多数疾病的治疗是等不了这么长时间的,所以需要检验科不断更新迭代技术手段。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主要体现就是鉴定微生物需要的种群数量越来越少。例如血培养使用的全自动培养仪和微生物质谱技术等,都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
细胞检查项目
不论是脱落细胞还是骨髓片的检查难度都很高,而且受个人主观感觉影响比较大,同时细胞学检查结果报告一般事关重大,比如白血病、肿瘤之类的,因此不仅需要检验师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投入,以确保结果准确。
分子生物学项目
这部分项目检测对象都是染色体、DNA、RNA这种看起来很高大上的内容,其对操作的精细度要求也是很高的,任何一丁点的污染,在核酸扩增阶段都会成千上万倍的扩大,从而对结果造成极大的影响。
慢工出细活,这些项目的操作不仅耗时相对较长而且较为繁琐和枯燥,检测也基本都采取集中检测的方式,有些医院也会把标本积攒起来再一起做。因此出报告的时间也较长。
报告出具时间
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
报告出具时间在检验科有一个专业术语:标本周转时间(turnaround time,TAT)。需要大家理解的是,即使相同的检验项目在不同级别的医院检验科,标本周转时间也是不同的。
因为各家医院检验科的情况不同,使用的仪器还有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都参差不齐,没法要求检验科统一报告出具时间。但是更短时间、更高水平的结果报告是所有检验人的共同追求,也是检验科研的重要方向。
另外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来源的标本检验科也会有相应的优先顺序。基本原则是急诊标本优先检测,接着是门诊标本,病房和体检标本最后。
当然,检验结果是医生诊治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但很多时候医生并不会因为没有检验结果就完全无法诊治,在必要的情况下医生会先根据经验进行治疗,等检验结果出来之后再对治疗方案进行更改或微调。
综上,技术水平、综合效率和成本考虑是报告出具时间的主要限制定因素,需要各家检验科在制定项目TAT时间的时候综合考虑。随着我国医学技术水平和实验室管理水平的飞速提升,检验科报告出具时间正呈现出明显的进步趋势!
但是在现有的条件限制下,出具一份可靠的检验报告依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检验科真心需要您的理解,不是我们故意慢,是真的快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