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顺利度过“复学关”?

帮助初步恢复功能的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成功复学,有助于让青少年重新链接曾经中断了的社会适应过程,重回成长轨道。

复学过程对于身心健康受挫、心理能量不足的青少年患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各方、尤其是家长做好筹划和辅导工作。

一、复学的意义

正如人本主义学派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言,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应该是受过良好教育、受家庭及社会环境影响的人,都有积极向上、追求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

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绝大多是有自我要求的人,他们在独立成长的路上遭受创伤,愿意呆在家庭安乐窝,大多出现幼稚化和退行倾向。但是,他们和家长播下的“积极向上”和“自我实现”的火苗,始终停在他们心中,轻易不会熄灭。

我曾经给孩子做过思想工作:你在家安心休息、治病,万一不能上学,不能工作,我养你一辈子。

结果孩子马上回怼一句:你以后不会死啊?!

当场让我目瞪口呆。

现在回想,我当时是真蠢,给他传达了两个错误信息:他的病或许很难治;他可能一辈子需要我的保护。

事实上,他还年轻,完全有可能找回他对命运的主宰权,过好自己的一辈子。

成功的复学、复工,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找回人生主导权的关键一步。

二、复学是一柄双刃剑

复学是患病后有了一定程度恢复的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重新试探走出家庭、继续成长的关键一步。

这一步迈得顺利,他们就会收获一次难得的成功经验,复学带来的压力和不安也会相应降低。如此,患病的孩子们曾经受挫带来的应激刺激体验被新的成功经验覆盖,他们有勇气、有动力去继续新的尝试,直到正常地融入重新适应社会的进程。

这一步迈得不顺利,那就是在孩子心中又一次留下适应不良加强压力反应的受伤经历,并唤醒原来的不良记忆,成为孩子又一波情绪动荡的刺激源,损害身心健康。

对于复学可能导致的两种后果,家长要有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并有应对复学准备的预案,把复学失败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没有准备,只是简单地把复学当做一次尝试,甚至还使孩子对这种成功抱有很高的期望,那么,一旦失败,就不只给孩子对于复学成功的急切心情泼一瓢冷水。更有可能,没有思想准备、惊慌失措的父母会给孩子留下极其糟糕的影响,破坏孩子以后配合父母的信心。

三、复学的时机把握

复学后的校园生活是一个比居家调理更为复杂的环境,孩子适应校园生活的难度显著高于在家时。因此,复学时,需要对孩子的身心状况做一个基本的评价:

1、要有一个基本平稳、受控的情绪表现和行为模式。

如果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在家都不能表现出平稳、受控的情绪表现和行为模式,那么在校园中,孩子受到的外界影响和自己、学习本身带来的身心负荷都会显著增加,孩子情绪波动给自己、相关方的影响、冲击、破坏、后果会难以预料。

在孩子情绪平稳、行为可控时再把他送入校园,是一个对孩子、家庭、社会负责的表现。

2、要有基本稳定的生活尤其是睡眠规律。

学校的作息生活安排是为了适应群体而不是个体,孩子有了基本稳定(未必是完全与学校一致)的作息规律,才能保证基本符合学校的要求,不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冲突或困扰。

睡眠是进行人体新陈代谢、维持大脑功能的关键生理功能,对于保证学生等脑力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保证孩子有基本稳定的睡眠时间,才能在进行持续学习的过程中不损害他们还没有完全康复的身心健康。

3、判断孩子对复学安排的反应很重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有一个独特概念“机体智慧”,是指有机体(尤其是人)能够对自己是否适应一个过程自己做出判断。

当孩子情绪平稳并且主动流露出愿意进入校园时,这可能是孩子复学的良好机会。

当然,有的孩子不会主动提及复学的要求,家长可以主动进行观察、引导,在孩子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抗拒或者明显的情绪波动时,也可以尝试让孩子复学。

四、做好复学的精心准备

当患病的孩子们提出复学要求,或者出现可能复学的苗头,我们要帮他们做好进行筹划,呵护那点飘摇不定的进取之光!

1、家长佛系一点,给孩子创造轻松的氛围

对于复学、复工、走出家庭、重新融入社会的意义,我们家长知道,以孩子们的智慧,他们也一直知道。所以,家长们不要通过强调去劝说孩子理解这种意义,而是在机会合适时,顺水推舟地引导一下,不要勉强。

家长们一定不要对复学的愿望和结果过于执着急迫。

你越急,孩子就会越焦虑。

而焦虑,是可以相互传染的。

我又回忆起了2014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我们一家参加牟老师组织的家庭读书会的体验。

当我看到一个神情极度紧张不安的高中女孩,再看到她那一脸焦虑和憔悴的母亲,看到她那一个人呆在屋角手足无措、抽着闷烟的父亲,我一下子体验到了这个女孩在家里的感受。长期呆在那种环境,要不焦虑多难!

家长的佛系表现对于孩子降低压力、缓解焦虑非常重要,而焦虑引起的生理刺激,是对孩子情绪能量的极大消耗。

家长在孩子复学中的佛系,应该做到如下:

举止佛系。孩子生病了,家长继续关心和呵护,但不会觉得天塌了。照顾好孩子,家长的工作、生活照常延续,给孩子心中播下坚强、乐观的种子,给他们留下生活美好、父母强大的积极心理暗示。

言语佛系。不要向孩子强调孩子复学的意义,不要向孩子反复提示复学的准备工作,用别人复学成功的例子去鼓励孩子时语气要轻描淡写,并观察孩子的反应,及时刹车。

家长要做到真正佛系并不容易。在平时多去了解相关知识,多去琢磨,也许会慢慢地有所感悟,有所改变。

实在“臣妾做不到啊”,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引导、释压和放松训练,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

2、让孩子降低对本次复学成功的预期,接纳任何结果

对未来预期的执着程度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如果过于强调复学成功的价值,就会给孩子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处于这种心理暗示的人,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调动自身的能量去应对挑战,此时的生理现象是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水平增强,心跳、呼吸、血压都在增加,带来非常不适的生理刺激。而且,一次不好的复学体验又会唤醒过去的不良刺激经历,加大患者的不安,造成心理恐慌和情绪波动。

准备复学时,为了让孩子降低压力,缓解焦虑,家长可以做的引导是:

(1)告诉孩子,这是一次尝试,万一不成功,还可以继续尝试。(只有一次复学机会×,还有很多复学机会√)

(2)告诉孩子,因为孩子的病情,所以适应起来会有些波折,几次适应失败没有问题,家长会通过和学校的良好沟通让学校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几次不适应现象。(必须一次成功适应×,有多次机会适应√)

(3)把以上信息传递给孩子时,一定要观点始终一致,语气平稳正常,而且要在孩子感觉轻松、平稳的时候进行引导。

希望越大,通常是失望越大。

佛系一点,说不定会有惊喜。

3、人际关系建设

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本身对于人际关系非常敏感,因此,在复学过程中,会根据人际关系互动的情况评价自己言行举止是否正常,自己是否置身轻松友好的环境,并据此推断他们以后长期在这个环境中的氛围和感受。如果由于沟通不到位造成误会,甚至引起冲突,那就会给鼓起勇气重新走入校园的孩子留下巨大的心理影响,加大心理内耗。

根据我的经验,家长为孩子做的人际关系建设可以包括:

(1)  坦诚、有范围的病情告知。

鉴于社会对这种病情的认可程度较低,而抑郁症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广泛发生过的、不具备攻击性和社会危害性的病症,可以统一以抑郁症进行病情解释,并向学校领导、班主任或辅导员、任课老师等主要相关人员单独接触,说明:

孩子是抑郁症,不会攻击别人,也不会破坏教学环境和秩序,请他们放心;

对孩子自身的人身安全家长是有信心的,学校不要担心,家长还可以书面承诺,不会让学校各方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孩子目前还有一点疾病症状,请学校各方理解一个家庭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的努力,理解、接纳孩子在复学时的一些异常,在请假方面予以便利,家长会通过课外辅导等尽量跟上学习节奏,不拖后腿。

(2)  适当的感情投资

对比普通孩子,患病后重新融入校园的孩子必然要让学校的相关人员付出更多精力、承担更多的风险和责任,家长对相关人员做出适当的感情投资,也有助于获得学校各方的理解和支持,比较人际关系是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的。

感情投资中,动用一定的社会资源,效果会更好一些。至少体现出真诚、友善的态度,也会有助于对方的理解、支持、配合。

(3)患病的孩子自身对人际关系存在忧虑和不信任,这个过程只能让家长不动声色地进行,而且最好是不让孩子感受到比预期好的人际关系是父母努力的结果,使他们对未来需要广泛接触的社会怀有更积极、乐观的印象。

4、为了复学的行为预演和压力测试

(1)作息规律的调整

在家疗养的孩子,因为没有压力和约束,作息规律相对不稳定。但为了适应复学后的校园生活,可以鼓励孩子在家做为了适应学校的生活规律调整,尤其是进行睡眠规律的调整。

睡眠规律调整不易,一般需要数周到一、两个月的时间,所以我这几年和相关人群交流时一直强调,长假和节日是调整用药、调整睡眠规律的最好机会。

(2)模仿校园学习的压力和精力测试

在2017年3月孩子出现心境稳定、有望读书的时机时,当时时间紧迫,但一下子报辅导班又不知道安排多少课时。为了低成本地摸索孩子的学习能力,我们当时请了一个附近的大学生家教陪着孩子捡起书本。经过一周的尝试,我们把孩子送到了高考复习的培训班,短短20次、40小时的培训,起到了满意的结果。

五、家长如何对复学中的孩子“扶上马,送一程”

带病复学的青少年情绪障碍孩子还处在心理能量严重不足、以前适应不良的残留严重的阶段,对融入新的环境、开展新的生活充满不安和忐忑。家长适当的“扶上马,送一程”,有助于孩子顺利融入新的环境,积极适应新的生活,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家长在青少年情绪障碍孩子复学中帮孩包办子很多事情,这不是对孩子的放纵和溺爱,而是尊重孩子患病心理能量低的客观事实,是为了孩子顺利迈进门槛,加速恢复,提高耐受不良刺激的反应阈值。

家长“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我称之为“大事扫雷,小事放手”。

1、大事,家长扫雷

所谓“大事”,是指对于结果有重大影响的事,或者孩子的第一次尝试。

第一次进课堂,第一次进宿舍,第一次开会,第一次考试,第一次军训……要迈出的第一步,总是比平时艰难得多。

而关系到与孩子有重大影响的或者需要长期相处的重要关系人,包括学校或年纪直接主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员、班长,建立与他们的良好关系,这也是大事。

还有入学准备、学校学期教学或考试的整体安排、选课、换班级、留级、选宿舍等与孩子有较大影响的事,也是大事

复学的孩子通常还没有完全康复,他们的心理能量不足以对抗大的冲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对于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安排也力有不逮。这时候,家长在复学初期多介入上述“大事”的处理,有助于帮孩子减少很多身心负担,降低心理压力,减少情绪波动,更有信心应对未来的学习和其它挑战。

而且,对于孩子复学中可能给各方带来的人际关系困扰,家长提前去了解,做好沟通、铺垫,也可以防止产生冲突后的“地雷爆炸”。

2、小事,家长放手

所谓“小事”,是对结果影响不大,或者孩子经过了一次或几次尝试,有了经验的事。

对于孩子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小节,以及孩子已经有了良好开端、已经积累了经验的事,家长可以明确告知孩子自己尝试,家长会在背后支持。

可能,在最初的几次,家长还是需要鼓励孩子进行尝试,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告诉孩子,学校会容忍他们的请假,不要有心理压力,如果精力很差或者起晚了,哪怕是完成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个人声明:

1、以上所有文字都是我的原创,有兴趣的家长或患者可以学习、下载。但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如有推广和商业用途必须征得我的同意。

2、如觉得有价值,欢迎向类似需求的人群推介,加一点粉丝关注,荣幸之至。

3、如果觉得有收获,欢迎自愿、力所能及的赞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