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画|清 · 王翚《 山川浑厚图轴 》

清 王翚 山川浑厚图轴 绢本设色 145x49.7cm 天津博物馆藏

作品鉴赏

作为清初正统画派的集大成者,四王的山水画代表了清代山水画的一种主要山水画风并绵延至整个清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王翚。王翚师从王时敏、王鉴。但他所画山水不拘于一家,广采博揽,集唐宋以来诸家之大成,熔南北画派为一炉。王翚在王时敏、王鉴发展南宗画派的基础上,借鉴北宗的某些技法,比较全面地对山水画传统进行整理,形成具有综合概括性质的法则。作为王时敏和王鉴的弟子,王翚的画在骨血里渗融进了老师的基因和精髓,但是,与一味摹古的王时敏不同,王石谷的山水在缜密中多了几分疏朗,比恩师王鉴也在静谧中多了些自然生机。王石谷是一位既师法古人又师法自然的画家,同时代的名家恽南田是他交往过密的好友,在《南田画跋》中就有记述:“虞山名胜甲江南,吾友石谷子朝夕与斯,探其赜幽,得其胜趣,因取其地之最著称者,摹写十二景,用古人笔法写眼前丘壑。”

用古人笔法,写眼前丘壑,这就是王石谷的绘画特色。在王翚的山水里,山石是轻灵而隽秀的,河水是浩渺而平缓的,树木是茂盛而疏朗的,这些景致似乎曾经所见又仿佛触景生情,让人流连不忍掩卷。王翚的艺术造诣不仅在“四王”中卓然不俗,就是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他的老师王时敏也对王翚表现了不同寻常的推誉,第一个提出“画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为一”的看法。

《山川浑厚图》中层岩雄踞,山势叠起,楼观错列,乔柯掩映,山下小径溪桥,有扁舟一叶,高士独钓,意境宁静清幽。此图画法,石谷融合南北画派为一体,把巨然的披麻皴参以范宽的点子皴,用圆柔灵活的笔法,随画轮廓,随加皴擦,山石阴面及侧面略以淡墨渲染,然后在山石轮廓的周边和交界处用以浓淡疏密不等的苔点,更见苍茫浑厚。树的画法,先用淡润墨,再以复笔由淡入浓,由润入干,线条长短粗细,纹理自然,其笔墨爽健雄厚,开合有度,很好的表现了江南地区山势盘礴和自然环境中的人情风光。

画家自题:“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岁次壬戌三月既望,仿北苑五墨法。虞山石谷子王翚。”

画上还有査士标和笪重光题跋。

查士标(1615-1698) ,字二瞻,号梅壑、懒老、梅壑散人,安徽休宁人。后流寓扬州、镇江、南京。善书画、工诗文、精鉴赏。用笔不多,惜墨如金。与弘仁、孙逸、汪之瑞称“新安四大家”。山水师法黄公望、吴镇、倪瓒、董其昌,笔墨疏简,格调秀远,书法受董其昌影响。在新安四家中,是位高产书画家,他学倪黄,但能广泛吸收前人各家各派画法。

笪重光(1623-1692),回族,清朝著名书画家。字在辛,号君宜,又号蟾光、逸叟、江上外史、郁冈扫叶道人,晚年居茅山学道改名传光、蟾光,亦署逸光,号奉真、始青道人,江苏省句容人。一江苏丹徒人作。顺治九年进士,官御史,巡按江西,以劾明珠去官。罢官归乡,隐居茅山之麓,学导引,读丹书,潜心于道教。卒年七十。笪重光工书善画,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称四大家。精古文辞。有《书筏》、《画筌》传世。

(阴山工作室)

画家简介

王翚(1632—1717年),清代画家。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画有家学,初拜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后转师王鉴,画艺大进。经王鉴推荐,又师王时敏。在名师的指导下,王翚悉心临摹历代佳作且游历山川,画艺终登堂入室,声誉益著。康熙三十年(1691年)奉诏入京,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三年后完成,遂荣归故里,以画终其一生。弟子众多,形成了“虞山派”,影响后世颇深。王翚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合称为“清初六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