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八年(民间记事)(九) || 作者 郑凤贤 2024-07-30 01:42:48 民国十八年(民间记事)(九)作者 ‖ 郑凤贤郑凤贤老师作者前期文字链接:《道家塬逸闻故事》《人文西海道家塬(一)写在前面的话》《人文西海道家塬(二)远古的迹痕》《人文西海道家塬(三)传说中的历史》《人文西海道家塬(四)铭刻金石的记忆》《人文西海道家塬(五)大明朝的民间记忆》《人文西海道家塬(六)苦涩的辉煌》《人文西海道家塬(七)永远的伤痛》《人文西海道家塬(八)新世纪的铁门槛》《人文西海道家塬(九)民国时代的天灾》《民国十八年(民间记事)(一)》《民国十八年(民间记事)(二)》《民国十八年(民间记事)(三)》《民国十八年(民间记事)(四)》《民国十八年(民间记事)(五)》《民国十八年(民间记事)(六)》《民国十八年(民间记事)(七)》《民国十八年(民间记事)(八)》 艰难岁月、困苦的生活造就了人的性格和素质。奶奶经历荒旱灾年之后,性格变得坚强果断。当爷爷为了家计不得不出门替人打工时,奶奶领着大伯一力撑起门户,开始操持家务,务做庄农。我们郑氏一族在道家塬居住者在民国十八年之前有三个房头,可是经历灾荒之后,我们这一房头只留下爷爷这一支,另一房留下人口较多。还有一房头就绝户了,没有留下人。论理十八年之前我曾祖父弟兄六人,其中四人有家有业,灾荒之年,土地不值钱,爷爷也没有听说他的那一个叔伯父将土地出卖典当。可是回到家乡,来年开始播种的时候,到了他认为是郑家田产的地头,就有人来拦挡,说这田地已经抵挡转卖给他们。爷爷那时候已经快三十岁的人了,他不相信所谓的典当转卖,于是就和抢占土地的人打起了官司。当时典当转卖土地,都必有契约,可是那些抢占土地的人拿不出契约,或者拿出的契约也是没有当事人画押的空头契约。爷爷是识字人,当时有些人家虽然暂时抢占了别人的土地,却不识字,拿出来的契约有时候还是不利于自己的文书。这样几场官司下来,爷爷终于讨回来近百亩的土地。从此爷爷也在道家塬一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处置事情有理有度而闻名。从此奶奶和年幼的大伯耕种着爷爷收拾回来的几十亩山地旱田。而爷爷因为不爱从事耕种,就开始给富有人家收账、管帐的差事。后来干脆去做生意,替别人经营商铺。那时候,广种薄收。当时郑氏户内大多数人家没有人了,归到我们门下的田地较多,因此风调雨顺的年月,自然收成不错。如此数年之后,逃荒要饭过来的奶奶在农忙的时候,也开始雇佣短工。也许是当年爷爷曾领着人因为灾荒而对本村的富户吃过大户,所以当爷爷不在家的时候,那户人家的子弟就常常欺侮奶奶和大伯。当初一家团聚时,暂借了同村一户人家的破窑住着。因为自家的窑洞门板始终没有找到,而老庄院又被曾祖父卖给了别人,奶奶和大伯就一直住着借来的窑洞。可是有一天,奶奶和大伯下地回来,发现窑门给人挖走了,东西都给扔在门外边,窑门被土块堵上。奶奶硬是扒开土块又住进去。第二天就找上门去和那家人理论。那家的老人还算讲理,训斥了自己的子弟,归还了木门扇。可那个刁恶的人并不甘心,总想找机会欺侮奶奶。有一年,奶奶种了六七亩莜麦,秋后收成不错,收割后码放在地里晒晾,不料后来去拉运时发现一大半被人给偷走了。奶奶一大早就发现了线索,就一直去找。恰好那天有霜气,地上的足印很明显。奶奶顺着足印和掉在地上的莜麦绫子,一直找到那家人的门窑里。那门上了锁,奶奶喊来村庄上的乡邻,硬是砸开门,将被藏起来的莜麦子找见了。当面臭骂了那个偷粮食的贼,之后又硬是和村邻们一起胁迫那贼人,把莜麦背着送到我家的场院里。从此奶奶和那家人成了对头,自家或村庄里谁家丢了东西,必认定是那家人偷走的,会领一大帮人到那家门口去讨要。有一回奶奶锄地的一个铲子丢了,她找到那家人,在他们家里里里外外的寻找,找不见奶奶就放泼的哭闹。那家人无动于衷,看笑话。奶奶哭闹完了,临走把手伸进那家人的麦垛里一摸,不料摸了个正着,那把铲子正好藏在麦垛中。奶奶拿到铲子,将那做贼的人当众好一番羞辱。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奶奶争强好胜,不屈与人的性格。奶奶和她的大儿子大伯一样的热爱土地。爷爷在外替人记账、收账及做货店管账挣了钱,奶奶和大伯就买点土地。这样到一九四九年解放前夕,奶奶治下的家,出现了人旺业旺的景象。奶奶一生生育了十个孩子,后来存世的有四位叔伯和两个姑姑,其他都因为那个年代缺医少药而夭亡了。大伯是苦出身,没有进过一天学堂,但身体好,到了十五六岁已经是务做庄农的好手。大伯和奶奶务做不过渐渐多起来的土地,于是除了雇佣短工,有几年家里还雇佣了长工。饲养的牲口也多了,家里有两三头牛,四五头毛驴。大牲口也养起来,有了三四匹骡子。当年爷爷奶奶在整治家业上取得的成就,不论是爷爷、奶奶、大伯,还是当时是儿童的父亲大哥他们后来说起来也是津津乐道。父亲老爱讲他小时候和大哥放牧着一大群羊的故事。奶奶也说过:有一年胡麻丰收了,秋后大伯用牲口驮了胡麻去押油,押的青油多的没有东西装。是用爷爷买来的油篓一回回驮回来的,装进往年腌菜的大缸里,满满盛了几大缸。到了解放前夕,我们家里粮食积攒了好多,土地也有上百亩,牛羊成群,骡马成队,有一段时间家里还因为收获的糜谷多,大伯鼓捣着和人联合开起了一个用糜谷加工制作糖的糖房。那时整个家族才算是恢复了被民国十八年大灾荒损伤的元气。用爷爷的话说,总算活成个人了。2013-4-27大家都在看这个秘密噢! 赞 (0) 相关推荐 商文昊《除夕之夜》 除夕之夜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晨曦小学五(6)班 商文昊 寒假来了,随之而来的便是其乐融融的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怎么能没 ... 徐茂|| 记忆中的老物件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民间故事之——吕蒙墩的由来 昨天咏春练舞群里的群主在征求本村民间故事,问我们知道吗?我一多事就自告奋勇说帮她写~其实我也不知道那些故事,下班后问小姑,小姑也说不知道~我可是答应人家这个周末要搞定的,小姑倒是推荐了小白兔的爷爷,说 ... 年味||父亲 父亲 作者:刘久伦 要过年了 我像往年一样回老家去看望你 我远远的张望你那总会在大门口出现的身影 只看到门前你亲手栽种的排排杨树婆娑的树影 你今年是在院子里等我给你拜年吧 院子里那辆跟随你多年的独轮小 ... 黄宇 ▏槐树街29号院记事 槐树街29号院记事 作者 ▏黄宇 配图自网络 成都槐树街29号院,是五姑父的故家.当年这是成都少城(满城)里无数个深宅大院中的一个. 少城在民国之前,是专供满人绿营兵户居住的,就是今天人民公园一直沿着 ... 依依:忆大伯|散文 邹开歧:东方魔手--书写在三台古城的中医骨科传奇(7)小小医院治大病 文/依依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端午节据传是纪念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的爱国诗 ... 散文||石磨•碾子•家 石磨·碾子·家 "绿色"是现今社会的主流,绿色原生态引导了消费方向.人们把原生态品质,定格在了物质来源的本身和生产加工环节.其实,原生态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是概念,真正体会过原生态的生 ... 一旦老人出现哪些“征兆”,他们“时间”所剩不多了,为什么? 爷爷在医院住了十几天,一直不见好转,奶奶的意思是让爷爷回家,但是我大伯.三叔.还有几个姑姑是坚决不同意的,她们觉得就算是倾家荡产也要把爷爷治好. 01. 爷爷住院两周的时候,医院的病危通知书不知道下了 ... 这幢承载了一个家族希望的房子 | 那些年计划 我在城里出生,在城里长大. 坦白说,这24年来,我对老家的记忆并不多,好像也没身边一些朋友那般强烈的故乡情怀.这种情怀不是他们说起潸然泪下的往事,或是多么凄美的乡村故事,而是他们快乐的童年. 放牛.河 ... 赣鄱专栏 | 陈志林:小村年味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陈志林 / 图:堆糖 除夕当天下午2时不到,爆竹声起,村民开始担年饭祭祖了. 大家争先恐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