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千古一帝是谁?西方学者观点令人意外,竟不是秦始皇隋文帝
二十一世纪以来,诸多以前贵不可攀的头衔都在贬值,“某总”、“老板”、“学霸”、“高材生”、“男神女神”等等,以前“学霸”是真正的天才,如今学分仅良的都能被誉为“学霸”。在历史领域,“千古一帝”与之差不多,历史上什么阿猫阿狗,只要名声好一些的,都被堂而皇之地冠以“千古一帝”美誉,让人颇为无语。
“千古一帝”,始出于李贽的《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李贽是心学门徒,归根到底是儒生,却给儒家最大敌人之一的秦始皇翻案,可见此人之狂。李贽之后,明朝王志坚的《读史商语·卷三》认为李世民才是千古一帝,“三代以后,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撇开各种戏说,中国人最为公认的千古一帝大约不是秦始皇,就是李世民了。
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透过西方人的视角,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那么,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千古一帝会是谁呢?美国学者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中国秦始皇与隋文帝两位皇帝上榜,因此若论西方眼里的中国千古一帝,无非是在秦始皇与隋文帝中二选一。
然而,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却有不同意见,认为既非秦始皇,也非隋文帝,而是一位中国人眼里的“无赖”皇帝——刘邦。
《展望二十一世纪——汤恩比和池田大作对话录》: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汤因比虽然是个英国人,却十分喜爱中国,是一位“中国通”,曾表示如果有机会选择出生国家与时间,汤因比希望出生在中国宋朝。在“中国通”汤因比眼里,刘邦影响力远超秦始皇、隋文帝、唐太宗,比中国历代任何皇帝的评价都高,是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在大多数的中国人眼中,刘邦只是一个运气好的市井无赖罢了,汤因比为何对刘邦评价如此之高?刘邦能否承受汤因比得如此高度评价?
真正实现大一统
所谓“土崩瓦解”,其中“土崩”与“瓦解”的含义各不相同,“瓦解”是瓦片打破,形成一块又一块的碎片,军阀割据属于瓦解;“土崩”是土块崩溃,变成一粒一粒尘埃,农民起义一呼百应属于土崩。
秦始皇一统六国,只是强行将之捏合,破碎的瓦片并未真正粘合,秦朝一直存在“瓦解”之忧。秦始皇死后,胡亥胡作非为,让天下出现“土崩”之势。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迅速得到“土崩”的百姓响应,随后又得到“瓦解”的六国贵族响应,因此客观地说秦朝并未真正实现大一统,最多只能说形式上统一,精神上分裂。
刘邦建立的汉朝,无论是形式上,还是精神上,第一次把中原、江南、岭南的所有民族统一,让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统统自认“汉人”,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汉朝之后,中国虽然历经多次分裂割据,但最终都能形成大一统,其中刘邦功不可没。
将散装真正统一,捏合成一个民族——汉族
周朝裂变始于春秋,东周天子衰落,诸侯强势崛起,诸侯不再遵守周天子号令,天下礼崩乐坏。从春秋至秦始皇一统天下,中间间隔了550余年,其中战国存在200多年,各地百姓更认同的是本国,称呼是“秦人”、“楚人”、“魏人”、“齐人”等。如果战国七国流传下来,中国可能就与如今的散装欧洲一样,变成诸国林立,各说不同语言,各有民族认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强行将六国百姓变成“秦人”,在秦国虎狼之师威胁下,六国百姓只能屈辱的自认为是秦人。但糟糕的是秦始皇在六国行使严厉的秦律,让六国百姓非常不适,加剧了六国百姓对“秦人”的隔阂。其实,短短十多年,不可能彻底改变身份上的认同。
刘邦是楚人,但在国号上巧妙地避开了“楚”字,避开了“楚”字对其余六国百姓的不适,而是选择了封地“汉”字为国号。与刘邦相对的是项羽,自立西楚霸王,以楚国自居,对其他六国百姓而言楚国毕竟是曾经的外国,自然难以认同。
经过数代人努力,汉朝消除六国隔阂,打通任督二脉,形成周天整体循环,最终将中原、江南、岭南、辽东、西北等诸多民族统一在了“汉”的旗帜下,从此他们都成了“汉人”,而不是之前散装秦朝的“魏人”、“楚人”、“燕人”等。刘邦建立的汉朝,让中国人变为“汉人”,中国字为“汉字”,中国话为“汉语”,“汉”已深深烙印在一个伟大民族的基因里,至今日都不能改变。
形成重视文化的治国传统
一直以来,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文化,但将之提到国家层面的却是刘邦。
商朝重鬼神,西周重周礼,这两个时代没有经历百家争鸣的积淀,也谈不上存在什么国家文化战略。而且,商周时期的文化,被贵族所垄断,一般人没资格读书识字。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周礼已经无用,大国忙着兼并,小国忙着自保,最终诸国都是为了强大,一切对提升眼前实力帮助不大的东西,列国都没什么兴趣。尤其战国时期,经过李悝变法与商鞅变法,人们更相信法家强国,而不是文化强国。
刘邦建汉后,起初对文化也是不屑一顾,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诗》、《书》没有用处。儒生陆贾质问:“马上得到天下,能马上治天下吗?”之后,刘邦虚心接受,让陆贾著书总结秦失天下的原因,以资借鉴。
《资治通鉴》记载, “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为此,刘邦还征集整理先秦典籍,建立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等。在中国历史上,刘邦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文化,继任的汉朝皇帝也非常重视文化,这对后世中国的影响极其深远。
继承与完善封建制度,成为万世样本
整个汉朝时期,“黑秦”是政治正确,没有人敢为秦朝翻案,说秦朝的好坏,但不可否认的两点是:汉承秦制,汉又完善创新秦制。
秦朝的一套制度,刘邦大体上继承了下来。刘邦等是为了推翻秦朝而起兵,为何最后反过来继承秦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秦制的确符合历史大势,没必要为反对而反对,这体现了刘邦的眼光与胸怀,另一方面刘邦第一个攻入关中,后被封于秦国故地汉中、巴蜀,接收了大量秦朝基层官吏,推翻秦制势必造成封地人心混乱。
但关东六国不满秦制,刘邦不可能直接照搬,照搬的话可能就是第二个秦朝,于是刘邦就“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律法上取消秦朝“严刑峻罚”的做法,让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形成《九章律》,让叔孙通等儒生制定适宜时代的新的礼乐制度等。
通过完善更符合时代、更符合人性的秦朝制度,最终,汉朝继承与完善的一整套封建制度,成为一个模板,被后世历朝历代损益继承,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
哲学课上有一句话叫“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只看现象,刘邦大概是一个运气极好的“无赖”,但深思之下却另有发现,为何无赖刘邦折服一大批牛人,为何刘邦屡败还能屡战,为何刘邦能击败霸王项羽,为何封建王朝中唯独汉朝享国超过400年,为何刘邦能够铲除韩信、英布等霸道异姓王.......运气可一时,却很难一世,如果仅认为刘邦运气好,那么估计不是蠢就是坏。实际应该是,刘邦谨小慎微,步步深思熟虑,看似运气,实质一切皆在谋划之中。
历史上对刘邦有所贬低,与司马迁的《高祖本纪》有一定关系,但如今已经是二十一世纪,我们该更客观地看待刘邦,还刘邦一个正确的历史地位。刘邦的历史地位,不应该在秦皇汉武之下,至少可与二者并驾齐驱。
参考资料:《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