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范华:【礼泉烙面】(散文) 2024-05-18 18:05:25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礼泉烙面 文/范华 很多人写过礼泉烙面,但每一个人笔下的烙面各不相同。当下正是讲究吃烙面的时节,我也凑个热闹。记得小时候,过了腊月二十三,祭灶完毕,家里就张罗着摊烙面,因为村里只有几个鏊子,需要排队,时间点必须卡好,否则,面和好了,鏊子排不上就麻烦了。我母亲先一天晚上和好面,第二天一大早就准备好麦秸柴,把借来的鏊子用三块半截砖支好,我婆(奶奶)就坐在草盘(用玉米壳编的垫子)上,盘起腿,把她那缠过的脚压在腿下,头上顶着瓦蓝色帕帕,从早到晚,几乎整整一天时间就坐在那里,一丝不苟地一个一个烙面摊着,只见她舀一勺面倒在鏊上,用竹子棍做的拨子把面拨匀,三翻两翻,一张烙面就好了。那鏊是一个直径一尺五左右的圆形钢板,中间稍高一些,四周稍低,似圆柱体的顶面,所以倒上面糊之后要迅速拨匀,要不然就会流向四周,鏊底下就是火,没有技术是绝对干不了这活儿的。必须用麦秸柴烧火,这种柴烧的火是文火,做成的烙面火色均匀,很是好看。每到这时我就会跟着胡掺和,拿起火棍把鏊底的火胡乱戳一下就跑,我婆就会一笑,说:"这崽娃子!"摊完烙面,我婆就直不起腰来,勉强站起来,扶着旁边的凳子,一步一步挪到炕上,指挥我妈收拾,我妈把摊好的烙面叠成一个一个的长方形,用板子压在上面,再压上瓷盆以增加重量,第二天用刀切成如织布的缯一样的细条,码放整齐,再盘放在瓷瓮里,只盼大年初一了。年三十晚上,我妈会摊上几个鸡蛋饼,切成小菱形,我会帮大人摘蒜苗,洗干净,用大一点的缝衣针把蒜苗划成细丝,尽量切小,而且要一次切成,这样切的臊子能漂在汤上面,不能回刀铡碎或者剁碎,否则就会沉到锅底。吃烙面的汤必须是肉汤、排骨汤或者鸡汤,调和时要少醋,盐稍出头,各种调料要咬住,要不然根本吃不出烙面的美味来,因此调烙面汤也是一个技术活。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吃肉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奢侈,所以才有了回锅汤,俗称哈水面,即涎水面,因为汤里带着每个吃面人的口水,不过经过高温消毒之后,倒也无妨。村里有个叔,有一次去走亲戚,主人觉得他比较讲究,就单独给他在蜂窝煤炉子上用钢筋锅盛了汤,让他吃单灶,结果他吃完一碗,要等那蜂窝煤的火上来,越等越急,后来他说越吃越饿,因为等待的时间太熬人,最后干脆吃大锅汤了,那连三锅下炉火红彤彤,锅里热气腾腾,还有热闹的吃面场面,你一碗我一碗,那真叫痛快淋漓!现在农村过红白喜事还吃浇汤面,但那汤早已不回锅了。小时候最爱过年,初一早上从里到外从上到下换上新衣服,挨门挨户叫上小伙伴,只顾一心一意地玩。大人说娃都穿地新新的,干活就会脏了衣服,哪知道那是深深浓浓的爱!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香气扑鼻诱人。记忆中父亲抱着一捆棉杆,把那灶火烧得旺旺的,锅里的烙面汤上面油花花地飘着绿白色相间的蒜苗和黄色鸡蛋饼儿,再放上专门用大油泼的红油辣子(这种辣子容易飘在汤上),那烙面就携汤带油,你吸上一口,简直就忘记姓啥为老几了!有人说礼泉烙面是方便面的前身,那只是取方便二字而已。方便面哪有烙面那种滚烫、热烈和烟火味的诗意?有人把烙面像煮方便面一样在锅里煮,结果成了一团浆糊。烙面里饱含浓烈的情和深深的爱,它的制作过程具有中国文化的内涵,水和面的比例完全在于主人的喜好、技术和习惯,而方便面有的只是大机器的味道。现在的烙面制作已经不是过去那样原生态了,基本是人工和机器相结合,摊烙面在大钢板上,更有大机器制作烙面,切烙面也是机器完成。曾亲眼见过一个同学两口子制作烙面。用一块长约一米二,宽约一米钢板做鏊,架在特制的大锅台上,底下烧的是煤炭,用鼓风机代替人工烧火,只见他爱人舀一大马勺面糊,倒在钢板上,用一个特制的木板子一点一点拨匀,再来回翻上几次,一大张烙面就做好了。整个动作娴熟麻利,似行云流水,像舞台上的舞蹈演员一样。他们靠这手艺辛勤劳作,供养了三个大学生,个个有出息。表妹的婆家在九嵕山的半山坡,出嫁的那一天,我们在那儿吃了一顿烙面,现在想起都直流口水。据说窖水做的烙面更好吃,确实名不虚传。当地过红白喜事,讲究要吃几盆辣子!注意是脸盆的盆!那汤里飘着一口气吹不透的辣子油,是那样的红那样的火,赛那重庆九宫格毫不逊色!什么阳春面、意大利墨鱼面和西红柿面,统统靠后站吧!一般情况下,过事的烙面要提前几天摊好,到了过事的前一天,全村妇女都会纷纷提着切面刀来到主家,声势浩荡地开始切烙面,比谁切地快、手艺好,光是想想那个场面,不吃都会香的流口水。大致以泔河为界,南边的人摊烙面大凡和面糊,北边的人则大多洗面,也叫挑面,就是先和好面,揉光,再倒进适量的水,一遍一遍地洗,直到把面筋洗出来,最后让洗好的面饧一个晚上,再去摊,烙面才好吃。有人把烙面与煎饼混为一谈,其实不同。首先,摊烙面的面粉一般要求较高,上好的小麦,最好是自家磨的面粉,而摊煎饼,只要是面粉都可以用来做,现在不是有很多摆摊设点卖杂粮煎饼吗?其次,面糊的稀稠有区别,摊煎饼的面糊要稍微稀一些。无论是烙面还是煎饼,都透露出礼泉人的性格——筋道、坚韧和耐人寻味。据说礼泉烙面历史悠久,传说当年修建唐昭陵时,女人们为了自己做工的丈夫能吃上面条,就创造了这种既可以存放又方便食用的面条,男人们在劳动工地浇汤即可食用,既有汤水又有面,看着好,吃着美。这种摊成薄薄的面饼就是现在的烙面,一直被人们发扬,直至今天。在外的礼泉游子,提起烙面,有说不完的话,因为烙面里有亲人的艰辛。尽管现在快递发达,省外海外邮寄都不是问题,任你肉汤排骨汤鸡汤如何方便,但离开礼泉这一方水土,还是吃不出烙面的正宗烟火味,那是祖祖辈辈、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三姑六婶爱的味道。吃的是烙面,享受的是那一份热乎、关爱和千丝万缕的情。文中插图来自网络作者简介 范华,女,中学英语老师。乐游于中西方文字之间,喜爱自然和多元文化。一生无悔品自耿,两袖清风无所求,三尺讲台写春秋,四季如歌度人生。推 荐 阅 读【三秦文学】范华:【纸短情长,师恩难忘——忆曹宪民老师点滴】(散文) 【三秦文学】范华:【监考】(散文)本期编辑:方 天三秦文学团队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文学总顾问:鹏 鸣平台总顾问:边士刚平台法律顾问:李木子顾 问:段恭让 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史 波李 静策 划:李书忠 平台讲师:方 天宣传推广:鼎文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慧质主 编:鱼儿姐姐副 主 编:徐萱波 杨洪民 高 涛编 委:水云天 唐桂英 米兰花 刘马陵 张巧莉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刘旭平 冯 彪 谭文群 刘军英王宝群 书 江 梦而诗 张晓强孙传志 润 隆 秋日私语秦岭人家 长青山人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秦文学喜欢分享or 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