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文库】 试读《拳意述真自序》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作者简介:刘长国,北京形意拳家,天津形意拳名家杨立德先生弟子。本文首刊于《武魂》杂志1997年第4期。

意述真》一书,是孙禄堂先生集众多著名内家拳先辈的习拳经验体会而成的,是拳谱中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而孙公书前的序文是对内家拳理的高度概括和精辟论述。习内家拳者,如能把序文的内容理解透,便能顺利走上正途。
孙公的序文始终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中“道”的概念来阐述内家拳理的。“道”是春秋时期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简单说涵义有二:其一,“道”是产生万物的来源;其二,“道”是万物运动的规律。下面我们看看序文中是如何以“道”为纲论述内家拳术的。
序文说:“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末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曰内劲。
此段话首先说:“道”是产生万物的本源。“道”在未化为万物时处于虚无之中,已化为万物时就存在于万物之中。接着,对存在于天中、人体中、物中、拳术中的“道”,分别给予了称谓。在这里孙公是以“道”生一切的观点来说明内劲对于内家拳的重要性,即内劲是内家拳的根本,没有内劲就无所谓内家拳。
序文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若偏阴偏阳皆谓之病。夫人之一生,饮食之不调,气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阴阳不合之故也。故古人创内家拳术,使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身体力行,以合其道,则能复其本来之性体。”这一段以“道”是事物发展规律的观点来说明内家拳能够复人本来性体的作用。这里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和“以合其道”的“道”是指万物运动的规律,不能与前面的“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的“道”混淆起来。
阴阳是古人用来代表事物的两种属性。“阳”代表着积极、进取、刚强、明亮等阳性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着消极、退守、柔弱、晦暗等阴性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
阴与阳二者之间既是互为对方存在条件,又互为对立。古人认为阴阳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并且存在于万物产生和消灭的全过程。所以《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学经典著作《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认为人体的存在也充满着阴阳的矛盾,从而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内经》说:“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也”。意思是人体内在的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属阴,谓之阴在内。而人体外在的机能活动属阳,谓之阳在外。
外在的机能活动护卫着生命的物质基础,谓阳之守。内在的生命的物质基础供给机能活动的消耗,谓阴之使也。而人体生命的存在有赖于机体的物质(阴)和机能活动(阳)的平衡统一。如果物质基础不足,不能正常供给机能活动的消耗,或是机能活动护卫物质基础的能力减弱,就是阴阳失调,人体因失去了阴阳平衡而发生病变。所以《内经》说:“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序文说:“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若偏阴偏阳皆谓之病。夫人之一生,饮食之不调,气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阴阳不合之故也。”显然这是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病理的。
序文说:“故古人创内家拳术,使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身体力行,以合其道。则能复其本来之性体。”是说古人创造的内家拳术能调节人体阴阳而达平衡。只要人们能够细心领悟内家拳的道理,按拳术规则的要求实地苦练就能合其道。即符合人体阴阳平衡的规律,从而使人恢复其本来的性体。
“能复其本来之性体。”即返还人的本来之性体。那未什么是人的本来之性体呢?
序文说:“在人曰性”。“性”就是道,也就是本源。这个本源是什么呢?
古代修炼者认为,人体的形成是由父母的二炁合一于胞中,形成了人的先天一炁。由此先天一炁生化为胎,胎满十月人体成而落生。可见,人的最初本源是由父母的二炁合一而形成的先天一炁。所谓“性”就是这先天一炁,性体就是指人体。本来之性体,就是指最初形成时的人体。为什么要使人体返还到初形成时的状态呢?因为这时是人体精气神的最佳状态,也就是最健康的时候。
古人认为精气神是人生命的基础。
精是指构成人体与营养人体的物质,如:精、血、津、液等。气是指人体脏器组织的活动能力。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如:行走、坐卧、思虑、意志等。
精充足可以供给人体脏器组织的消耗。人体脏器组织活动能力的大小,又表现为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健全与否。所以古人说精足则气旺、气旺则神全。精亏则气虚,气虚则神衰,人体就会有病衰老。当精气绝而神散时,人就会死亡。
古人把人体初成时所具有的精气神分别称为元精、元气、元神。元字既有初始的意思,也有完整无缺的意思。
当人情欲渐开,名利之心日增,为了名利情欲而耗损元精元气元神,从而失去人体初成时精足气旺神全的状态。序文告诉我们,内家拳的方法就能使人由精气神衰损状态返还到人体初成时精足气旺神全的状态。这就是“能复其本来之性体”的意义。
序文为什么提出内家拳能复其本来之性体的问题呢?因为练习内家拳最终目的是要得到内劲。所谓内劲,就是元气在技击、治病上的应用。所以练习内家拳必须积蓄元气,只有“复其本来之性体”,才能达到元气足,才能谈得上应用,从而得到内劲。
内家拳能否“复其本来之性体”,积气养元而达到治病强身得内劲以技击的目的呢?许多内家拳先辈的实践已做出了肯定的答复。
曾任天津国术馆馆长的形意拳大师郭汉之先生,幼年体弱,患腿肿之病。后从形意拳名家李存义、梁兴华二位老先生学习形意拳,不但治好了病,而且身强体健武功超群,年九十多岁仍能以内劲发人于丈外而跌,寿九十九岁而终。其他内家拳前辈如:董海川、郝为桢、李洛能、郭云深、宋世荣、张树德、刘晓兰、刘奇兰、李存义等先生无不是武功高强寿享天年。
最后我们看看序文是如何论及形意、太极、八卦三种内家拳的一致性的。
序文说: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为三派,末复合为一理。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古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得其一而万事毕也。”
首先谈谈“得一而万事毕”。
此语出自道教著名代表人物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原文是:“人能知一万事毕。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意思是说,人只要知道一,就能知道你要知道的一切。所以,只要知道一,其它一切事情都不必去做了,都可以达到了。“一”是什么呢?
葛洪说:“老君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一之谓也。”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老子对道的形容。葛洪说“一之谓也”,也就是明确指出“一”就是“道”。
道教的教义中把“一”说得非常神秘,它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抱朴子》中写道:“人能守一,一亦守人。所以白刃无所措其锐,百害无所容其凶。居败能成,在危独安也。”这里说“一”能使人刀枪不入,百害不侵,转败为胜,变危为安。
又说:“子欲长生,守一当明。思一至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之浆。“一”可以使人不饥不渴,可以使人长寿。“一”既然是这样万能,所以葛洪得出“知一而万事毕”的结论。就是说只要得到了“一”这个万能的东西,就能得到你要得到的一切,你就无所不能。
明白了“一”的涵义,我们再来看看序文是如何以“一”的道理论述三种内家拳的。
“形意拳诚一(应为执中而贯一),八卦拳万法归一,太极拳抱圆守一也。”形意拳是以守中变中之法求得内劲、运用内劲的,故曰:执中贯一。
八卦拳是以八掌之法化生万法,而这万法是以得内劲,运用内劲为归宿。故曰万法归一。
太极拳始终以圆形或弧形动作求得内劲和运用内劲。故曰抱圆守一。所以说三种拳术形式虽不一样,但都是以得到流行于拳术中的“道”——内劲为唯一的目的。也就是说练内家拳只要得到内劲,就得到内家拳的一切了。
综上所列,可知序文提出了内家拳的这样一些特点:一、内劲是内家拳的根本。练习内家拳必须要练出内劲,无内劲就无所谓内家拳。二、内家拳能使人体恢复到精足、气旺、神全的健康状态,能得到元气的充足。三、内家拳的三种拳术——太极、八卦、形意,形式不一样但其道理是一样的、效果是一样的。这三点是练习内家拳必须知道的根本问题,否则,将成为盲修瞎练了。■

武术自由谈

武术是我们活动的平台

武术是我们联系的纽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