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的上海故事 | 长乐路613弄:曾住着一位“江北大亨”,创办了天蟾舞台
建筑是历史的脚印,是一个时代的智慧、情趣、财富,是审美品位的结晶和象征。
建筑,可以供历史学家考证历史的细节,可以让建筑学家研究建筑的发展,可以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回望过去的岁月,可以让经过这里的人们寻访先人留下的曲折脚印。
故人已去,建筑仍在。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先人们,已经成为历史人物,但那些留下了他们的脚印、记录了他们的音容笑貌的老房子,却依然安安静静地待在原地,一如当初的模样,让人感叹岁月竟在不经意间流逝得如此迅速。
《老建筑的上海故事》,
邀您倾听这些用上海话诉说的、
有关老建筑的故事……
长乐路613弄属新式里弄建筑
在这片现代派的建筑群里,
曾住着上海一位
传奇的进步实业家顾竹轩。
这些里弄里,
曾进进出出多少次生命的流转,
或是来往了多少
和顾竹轩一样心怀救国的年轻人。
但那些传奇也都
悄悄隐入建筑的细缝之中,
剩下的只有满满烟火气的弄堂。
长乐路613弄共有7幢建筑,
是昔日上海高级住宅区之一。
该建筑群属现代派风格里弄建筑,外观纯净简洁,外墙的材质和色彩统一。
互面略施水平线条,红瓦坡顶,坡度平缓,出檐短小,水泥抹灰墙面。
底层为红砖清水墙面,一层以上是水泥砂浆平涂。
住宅环境幽静,建筑靠近弄堂的东西外墙立面转角处为弧形,线条流畅,独具特色。
三层南面有小晒台,板式出挑,上有横向金属栏杆围合,轻巧精致,除功能性外还具有较强的装饰性,与住宅整体的朴素纯净风格相统一。
屋顶为四坡红瓦屋面,屋顶有晒台,单面有山墙,采用徽派马头墙式样。
建筑物北侧入口门斗两侧墙角为弧形清水墙,与外墙弧形转角呼应。
房前有小园圃。
这里长期为民居。
为解放上海做出特殊贡献的顾竹轩
曾居住在该弄6号。
顾竹轩,江苏盐城人,进步实业家。他十六岁时到上海谋生,在公共租界协记公司拉黄包车为业,一度入租界巡捕房充当巡捕。二十多岁时,跻身上海帮会上层,徒弟达数百人,故有“江北大亨”之称。
△顾竹轩
△旧上海的黄包车
20世纪20年代初,顾竹轩与人合伙在闸北开办同庆舞台,不久又开设德胜茶楼、天蟾舞台。
1923年起,顾竹轩独资经营天蟾舞台,联络京剧名角,推进京剧演出场所改良。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他曾亲率闸北保卫团配合十九路军抵抗来犯的日军。
1937年“八·一三”时期,他又将天蟾舞台改作难民收容所。上海沦陷后,日伪警察局局长卢英曾诱逼顾竹轩投敌,顾坚决回拒说:“我死也不当汉奸。”
当时顾的侄儿顾叔平是共产党员,顾竹轩帮助他护送和营救共产党人进出上海。
1943年,顾竹轩配合顾叔平将地下党员藏于寺庙,因为信佛的日军一般不会搜查寺庙。
苏北的新四军干部因病到沪开刀,也经常住在顾竹轩的家中。时间长了,引起日军贝当路(今衡山路)宪兵队怀疑,曾到顾宅和天蟾舞台搜查。顾还利用帮会控制的租界码头,将药品偷偷运往苏北新四军根据地。
△天蟾舞台
△天蟾舞台的京剧戏单
△1937年“八·一三”时期,他将天蟾舞台改作难民收容所
为表示支持革命,他还将十五岁的小儿子顾乃瑾送到苏北根据地参加革命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上海局成立了帮会工作委员会,利用帮会势力与国民党展开斗争,顾叔平也是委员之一,专门负责青帮工作,顾竹轩自然是全力支持,帮会工作委员会设在天蟾舞台二楼顾竹轩的经理室,这里也是中共地下组织最安全的碰头场所,警察中有不少是顾的徒子徒孙,祖师爷的办公室自然无人敢去打搅了。
1946年,中共上海局决定让顾叔平出面,利用与顾竹轩的关系,公开竞选榆林区副区长。
颀竹轩亲自出面为侄儿的竞选呼吁奔走,他要求苏北旅沪同乡会及其门徒朋友同心协力,结果自然竞选成功。
顾叔平当上副区长后,了解并搜集了不少重要情报,为解放上海做出了特殊贡献。
解放后,顾竹轩留在上海,督促青帮徒弟和朋友不与共产党为敌。1949年8月,上海市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顾竹轩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会议。上海市市长陈毅曾亲自到天蟾舞台看望顾竹轩,勉励他继续为人民服务。
1956年,顾竹轩在沪逝世,享年70岁,走完了奋斗拼搏、投向光明的人生之旅。
来源:东方网
编辑:萌萌、安通
审稿:钱程灿
转自:“东方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