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两种练法
武夷山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还是大红袍的产地。每年5月初到10月底,游客那叫一个络绎不绝。
其实,武夷山的4月和11月,气温不会很低,游客又少,如果找到一处僻静场地,还是很适合习武修道的。
所以,这次太极拳线下培训班选在了人杰地灵的武夷山,孕育名茶的地气也是不可多得之物。
吕大哥是天津人,没想到这次居然大老远赶过来参加,还带着活泼的太太。培训结束后,带着太太又是漂流又是爬山。吕大哥好像一点也不怕拉仇恨,还在《今年是最好的一年》群里发照片,发登顶后的拳架视频,还要感慨一下:体力怎么变得这么好。
(感谢吕大哥分享他的拳架视频)
熟悉吕大哥的拳友看出了端倪:吕大哥身板变直了。当年陈长兴被人称为“牌位先生”,吕大哥看样子颇有追赶之意。
吕大哥和岩茶同学有些地方很像:肯下功夫,却又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功夫要一层一层练。这次我帮吕大哥调整了一下腿部和骨盆的位置,吕大哥又感慨了:又可以回去练半年了。还追问下半年什么时候办班。
太极拳其实是有两种练法的:
一种是渐修练法,就是通过一次次调整身架,让身体越来越合理,该有的力量要练出来,该有的反应要练出来,传统上,几乎所有太极拳名家走的都是这条路。这也就是郑曼青前辈说的:松松松,不告诉你,六辈子也想不到。
不过,这种练法有个缺陷,需要老师反复调整,显然太麻烦,现代人哪有这么多时间啊。
于是,又产生了第二种练法:大仙练法。
大仙练法就是追求高境界,有了高境界,拳架、身法都在其次,甚至如果你老想着练拳、动动手脚,就已经落入下乘了。这种练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说的话比较高深,不光听的人不容易明白,说的人也会经常说糊涂。
不过,这种大仙练法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效率高、进步快,一般去老师那里一次两次递个拜师帖就行,实在不想花银子递拜师帖,自学也是可以的。这是目前最流行的练法,学者宜研究之。
狮子我可能因为是学理工科出身,对大仙练法天然就缺了慧根,只好走渐修练法的路子,老老实实跟着老师练习,不敢把传统的拳架改得面目全非,也经常向学拳路上的先进分子讨教。
就这样,一来二去也明白了太极拳到底在干什么,只是越明白越感慨:现代太极拳大师们,几乎全部都只有太极拳训练中的不同碎片,拥有整套训练体系的几乎已经没有了。
就好像孔乙己一样,明明已经衣衫褴褛得像个叫花子了,还在那里讲太极拳是文化。太极拳是文化吗?是文化,不过从那些什么都没练出来的大师嘴里讲出来,还是很有喜感的。
我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于是从去年开始,在网上开了一个《今年是最好的一年》太极拳分享,从不同角度,讲讲我看到的太极拳,为大家凑到更多的碎片、找到完整的太极拳训练,尽一点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