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山东人,不醉几回怎相识?山东人能喝真不是因为酒量大
大家好,我是水墨文山,您的点赞和关注是我源源不断创作之动力,在此谢过了。
“齐鲁之邦,孔孟之乡,好客山东欢迎您”这是我们山东旅游宣传的一句标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山东人好客,也好酒。既然是客,当然少不了酒。
水墨文山就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生于泰山脚下,长于泰山脚下。毕业这么多年钱没赚到,祖国大好河山算是看遍了,身在异乡为异客,每每得知自己是山东人,“实在,能喝”往往脱口而出。有此殊荣难免多饮几杯,久而久之实难承受,有时候真的不敢再提自己是山东人了。天南地北山东人,不醉几回怎相识?
水墨文山今天想告诉大家的是,山东人不是真的能喝,也不是酒量普遍大。而是跟历史、文化、习惯等因素息息相关,不得不喝,不敢不喝,必须喝起。
一、历史
无米不成炊,无酒不成席。古代齐国上至国君下到平民皆饮酒成风,酒具、酒语、酒令、助酒方式等等一应俱全,还分门别类甚是讲究。从山东出土的画像时刻和历史文献中均较多反映和记载了饮酒的画面和场景。
齐国鲁国尚文,尚礼。齐国稷下学宫可是最高学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饮酒日兴也是国富民强的一种象征。山东古人饮酒不是嗜酒,而是寄托于酒,通过饮酒方式、酒器、客座顺序、敬酒罚酒规矩等等将文风礼风充分的表达出来。
久而久之,酒就成了山东人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礼节越多,代表着饮酒次数越多,同时意味着喝的酒量也越多。
举手不打笑脸人,打脸不推敬酒客。可见不吃敬酒还不如打别人一巴掌。长者如敬酒,幼者必须饮尽,不然为不尊;为父为爷者敬酒,子孙必须饮尽,不然为不孝;为主为东者敬酒必须饮尽,不然为不敬……。敬酒次数多少代表着对方受尊敬的程度,敬酒必须回敬还不得比前者少……。诸如此类的饮酒习俗太多太多,举不胜举。
二、习俗传承
山东人好酒这种习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民风。山东人好酒已经到了如醉如痴的一种状态了,水墨文山可以非常负责人的告诉大家,山东17地市,将近140的县域行政划属,基本一县一个品牌,一县一个酒厂。晨起饮酒者、子与父对饮大醉者、数日宿醉者比比皆是,司空见惯。好像全无指责怨恶之人,又好像这种场景非常正常。
三、饮酒习惯(低度酒、喝慢酒)
《水浒传》里武松打虎,三碗不过岗。前后喝了几十碗,不但没有醉倒,反而长了力气最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有学者研究发现当时白酒实为“水酒”,也算是一种酒精饮料,度数在八度左右。如果换做当今白酒,恐怕三碗真的过不了岗。
山东人喝酒一般按斤算,一斤起步两斤刚好三斤到位。当然这都是吹嘘出来的,能喝一斤就算酒量相当好的了。山东人饮酒喜欢饮低度白酒,32°、34°、38°白酒随处可见,比如32°白酒酒量一般的也能饮尽一瓶。而且很多白酒,酒瓶只能装酒460-7475ml左右,不足一斤。
山东人吃饭喝酒时间特别长,中午吃饭至晚间散席、晚上饭至午夜结束的比比皆是,喝慢酒也是导致酒量大的原因。推杯换盏间随着时间流逝,自然排泄、酒量挥发等因素,体内酒量已经排出一部分,等于省了三分酒,再饮一些也是喝的下去的。
别走开,更多更好听的名人轶事将会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