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椅子出现终结中国古代分餐制?

考古发掘跟“吃”这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关系还是很密切的:鼎簋(guǐ)甑(zèng)甗(yǎn)簠(fǔ)豆这些青铜器中常见的器型,原本都是食器;胡椒花椒高良姜这些调味料,在曾侯乙战国墓和马王堆汉墓里都有发现;鸡鸭鱼骨什么的,各种墓葬发现得也都不少;而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祖先们吃剩下来的面条,这就比较罕见了。

王仁湘介绍,新疆吐鲁番阿斯塔拉唐墓也发掘了不少点心实物,其中就有饺子,与现代常见的饺子在大小和形状上几乎是一模一样。

▲ 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

▲ 新疆唐代墓葬出土的饺子

从分餐到会食

王仁湘说吃,从坐开始说起。孔子曾说: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古人都是席地而坐,“设席每每不止一层。紧靠地面的一层称筵,筵上面的称席。”筵席之称,由此而来。进餐方式除了席地而坐外,有身份的贵族凭俎案而食。“后来我们常说的'举案齐眉’的案就是这个。”

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木案平面多呈长方形,长约1米,宽约30厘米,木案下方有木条做的支架,高度仅15厘米左右。木案出土时,案上还放有多种酒具。在遗址中还发现了与木案形状相近的木俎,也是长方形,略小于木案。俎上放有石刀、猪排或猪蹄等,这应是放置祭祀牲畜的祭俎。

在夏商时期墓葬中也发现有俎案出土,这些俎案由木、石、铜等各种不同的材质制作,木质多施以红色,再以白、黄、蓝、绿等色绘上图案,石质、铜质多保持材质本色。

王仁湘认为,以小食案进食的方式,最晚在龙山文化时期便已发明。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在古代中国出现的源头,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小食案是礼制化的分餐制的产物。

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史记·孟尝君列传》里也有分餐制的佐证:战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广招宾客,礼贤下士,平等对待前来投奔的数千食客,无论贵贱,都同自己吃—样的食物。

一天夜里,田文宴请新来投奔的侠士,有人无意挡住了灯光,有侠士以为自己吃的饭与田文两样,一时间怒火中烧,起身就要离去。田文赶紧亲自端起自己的饭菜给侠士看,原来他所用的都是一样的饮食。侠士愧容满面,当下拔出佩剑,自刎以谢误会之罪。

▲ 汉墓壁画上可以见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可这似乎与中国人热热闹闹围桌会食的聚餐传统有些不一样。

王仁湘说,会食制应该出现在唐代引进胡人的高桌大椅之后。“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改变,确实是由高桌大椅的出现而完成的,这是中国古代由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王仁湘说。

唐代时椅子就已经很流行了,“敦煌473窟唐代宴饮壁画,画中绘一凉亭,亭内摆着一个长方食桌,两侧有高足条凳,凳上面对面地坐着9位规规矩矩的男女。食桌上摆满大盆小盏,每人面前各有一副匙箸配套的餐具。这已是众人围坐一起的会食了。”

▲ 唐代壁画上的场景已变成了众人围坐在一起的会食

从叉子到筷子

人们吃饭一般有三种工具:手指、叉子和筷子。用叉子的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用手指抓食的人生活在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的许多地区,用筷子的人主要分布在东亚大部。

使用筷子固然是中国的古老饮食传统,但实际上,勺子和叉子也曾在古代中国扮演过相同的角色。王仁湘介绍,考古学证实中国的餐叉出现在4000多年前,而随着西餐传入的餐叉却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华夏先民的主食是粥饭,副食为羹汤,这些都不便直接用手指抓食。王仁湘介绍,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般都有骨质餐匙出土。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居民,也时兴使用餐匙进食,而且他们的餐匙制作大都十分精巧,包括一些器形标准的勺形匙,还有一些蚌质餐匙。

大汶口文化许多精美的餐匙都被作为随葬品放在了死者的墓中,发掘时看到餐匙常常握在死者手中。在长江流域也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骨质餐匙。河姆渡文化居民有最精美的鸟形刻花象牙餐匙和标准的勺形餐匙。

那时冶金术尚未发明,因此餐匙的制作主要以兽骨为原料,而且形制分为勺形和匕形两种。匕是餐勺在古代中国的通名,但现在,匕的古称已经完全消失。

餐叉也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但在地域上并不普及。王仁湘介绍,甘肃武威市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曾出土一枚扁平形骨质餐叉,为三齿;另外青海同德一处遗址曾发现过一枚骨质餐叉,为双齿式,全长25.7厘米。这两枚餐叉都出土于西北地区,“这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应当说明那里可能是餐叉起源的一个很重要的地区。”

餐叉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数量相对较少,王仁湘猜测,“古代餐叉的使用与肉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古代将'肉食者’作为贵族阶层的代称,餐叉可能是上流社会的专用品,应当不会普及到一般民众中。下层社会的'藿食者’,因为食物中很难见到有肉,所以用不着制备专门食肉的餐叉。”

而被视为国粹的筷子,出现得并不比勺子晚,《礼记》等文献中多有记载。在考古发掘方面,年代最早的古箸出自安阳殷墟,有青铜箸6支。湖北清江香炉石遗址发掘时,在商代晚期和春秋时代的地层里都出土有箸,有骨箸,也有象牙箸。汉代墓葬如马王堆出土过竹箸。

汉箸长度一般为25厘米上下,而从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的一批唐代银器中,有箸36支,长度一般在28-33厘米。王仁湘介绍:“元代的箸略有增长的趋势,而到了明清,箸的形制长短粗细已与现代箸差别不大了。”

来源:东方早报
(0)

相关推荐

  • 2000年前,中国人为什么放弃叉子,选择了筷子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零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q ...

  •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叶茂林 ‖ 广元中子铺遗址考古记

    本文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3期 广元中子铺遗址考古记 叶茂林 1 重返中子铺 2018年1月下旬,我和王仁湘先生一起,重返四川广元中子铺遗址. 中子铺考古发掘,距今已20多年.那是上世 ...

  • 中国古代实行了2000年分餐制,为什么改成了合餐制?

    好 你口臭,是因为胃里有这个东西... 物 一个多年鼻炎朋友的自白,有鼻炎的朋友耐心看. 推 刷牙刷这里,能有效缓解失眠多梦.易醒! 荐 濕气不走,又胖又丑!这款足贴让你 只需要躺着就能排毐祛濕! 所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一)--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和发展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所有原生文明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史前时代),其年代久远.混沌荒蛮,考证极其困难,而神话故事却精彩绝伦.寓意深刻,能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二)--神话中的民族精神与民俗

    ※ 民族精神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三)--中国古代神话VS古希腊神话

    最近总被推送一条假新闻--<麻省教授: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分析>! 大概内容是说:一位名叫理查德·拉尔森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在一场讲座中对比解读中西方神话故事,称西方人习惯于听神的旨意,往往逃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四)--中国神话世系谱

    是否要写<中国神话世系谱>,小编犹豫了很久,中国神话可写的内容很多,但最难撰写的部分就是神话世系谱.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神话资料庞杂.不成体系,尤其是上古神话部分,一人多角(多名).多人一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五)--中国古代神话的宇宙观

    莽荒时代,古人跻身于天地之间,弱小无助.艰难求生,对天地和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发自内心,当力量无法战胜现实时,幻想便成为了有效的自我安抚手段,于是人们尝试用神话的方式对宇宙作出解释. 创世神话讲述宇宙起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六)--中国古代神话的生死观

    远古时代,华夏先祖尚无法通过手中简单的工具与强大的自然界抗衡. 风雨雷电的惊扰,虫蛇猛兽的袭击,大火洪水的伤害,春夏秋冬的变幻,种种无法解释的事件均使人们相信万物本有性灵,人只不过是万物生灵之一,从而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八)--神话中的地理观

    首先明确一下,神话地理并不等同于实际地理,受<山海经>等著述影响,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地理查勘和地图绘制技术一直落后于国外,其实是不正确的.至少在宋朝之前,中国地图测绘技术不落后于世界,甚至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九)--原生神话与儒释道的相互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神话,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儒家.道教.佛教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表现出很强的融合效果. 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中国逐渐形成了儒释道鼎立的文化格局,不过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水火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