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定律:助人即助已
常听别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不如贵人相助。
贵人一伸手,少走万里路;贵人一缩手,重新找出路。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以前愿意拉你一把的贵人,之后没再帮过你,你们已许久未联系。
曾经对你有求必应的朋友,如今早已分道扬镳,成了彼此的过客。
如果你之前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建议你不妨花些时间思考下。想明白了,也许你就打开了尘封已久,阻碍你前进的大门。
不论是恋人的渐行渐远,还是贵人不再拔刀相助,造成这样的结局,其实都违背了互惠定律。
"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互惠关系定律。
行为孕育行为,你对我友善,我也对你友善,你对我不友好,同样我也不会给你好脸色。
为什么我们有时明明不喜欢某个人,却对他提出的要求无法拒绝?为什么很多超市总喜欢提供“免费试用”、“免费品尝”?一切就在于互惠定律。
在所有的社会组织中,互惠定律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否则人类将无法发展。而且这一原理在每一个社会组织中都运用得非常普遍,几乎遍布每一种交换形式中。
互惠定律可以让人们答应一些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
因此其威力也就在于:即使是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不讨人喜欢或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先施予我们一点小小的恩惠,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会大大提高我们答应这个要求的概率。
这个使我们产生负债感的恩惠并不一定是我们主动要求的,它完全可以是强加到我们头上的。
而即使这个好处是不请自来的,这种负债的感觉还是照样存在。
当我们接受恩惠的时候,我们也就削弱了自己的选择能力,就把决定我们会对谁负债的控制权交到了别人的手里。
所以很多时候,所有真正的选择都在主动施予恩惠的人手里:他选择了最初的恩惠,他也选择了恩惠被回报的方式。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互惠定律是怎样被那些熟悉它的人所利用的。
在这个实验中,一个实验对象被邀请参加所谓的“艺术鉴赏”,与另一个实验对象一起给一些油画评分,另一个实验对象乔的真实身份是实验主持者的助手。
为了达到目的,实验在两种情况下进行。
第一种情况,乔主动给那个真正的实验对象送了一个小小的人情:在中场休息时,他买回来两瓶可乐。
一瓶递给了实验对象,并对实验对象说:“我问他们(主持实验的人)能不能买瓶可乐回来,他们说没问题,所以我也给你带了一瓶。”
在另一种情况下,乔没有给实验对象任何小恩小惠。而别的方面,乔的表现全都一样。
在给所有的画打完分以后,主持实验的人暂时离开了房间。这时,乔要实验对象帮他一个忙,他说他在卖彩票,如果他卖的彩票最多,就能得到50块钱的奖金。
他请实验对象帮忙买一些两毛五分钱一张的彩票,并说:“买几张都行,当然是越多越好了。”
这才是实验的真正目的:比较两种情况下实验对象从乔那里购买的彩票数量。
毫无疑问,那个先前接受了乔的可乐的人更愿意购买彩票,因为他都觉得自己欠了乔什么东西,因此他购买的彩票是另一种情况下的两倍。这就是互惠定律产生的效果。
互惠定律概括起来就是:一种行为应该用一种类似的行为来回报。
但“类似行为”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在这个范围之内到底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也还是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因此一个小小的人情造成的负债感,也会导致人们报以一个大出很多倍的好处回赠。
互惠定律适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包括亲情和爱情。人际关系的本质,其实就是等价的“利益交换”,这种交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比如你今天帮了对方一个忙,对方为了感谢请你吃饭,就已经进行了利益交换,这种交换就是无形的。
爱情中如果一方一直索取,另一方就会觉得压力山大,不堪重负,最终也会分道扬镳。
一段长久健康的关系必定是互利互惠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称,对方在我们心中有几斤几两,我们都心知肚明。
当然社会上也有不少人不遵循互惠定律,他们只想索取,不想给予,但这类人很少有长久稳定的人际关系。
“爱别人就是爱自己”,这句很经典的话,其实已说出了人际关系的“核心秘密”——你付出别人所需要的,他们会相对给予你所需要的。
一段好的人际关系,一定是彼此互惠互利的,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的人,是不会赢得他人的喜欢。
生命,也正像是一种回声。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
你帮助的愈多,你得到的也就愈多;而你愈吝啬,也就愈可能一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