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的奇迹: 比国史早1000年的家谱,甲骨文前的祖先照样清晰!

家谱,是中国文化最有特色的代表。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困惑人类千万年的终结难题。大多数的人类,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托付于神灵。而中国人,却以祖宗崇拜这一最独特、最自然的方式,解答这一生命本能之问。
家谱,以特殊的形式,真实的祖先记录,记载家族世系和事迹,告诉每一个中国人:你从哪里来。它,是延续华夏血脉亲情的重要载体,是传统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依。
你再困顿,背后也有无数祖先的灵魂,护佑你;你再膨胀,几十年后的人生归处,也在这里!
几千年来,中国人家家户户作为传家之本的家谱,在近百年的社会变迁中,却遗憾的,大都中断消逝了。大多数人家的家谱,在愚蛮力量去中国化的强逼高压下,被毁灭遗弃……
大多数中国人,由此,断绝了和自己古老祖先的记忆链接,成为了不知道来处的人。
好在,华夏祖宗在天有灵,就在家谱成为中国人文化憾痛的今天,让我们,意外地发现了幸运者!
近年,机缘巧合下,通过河南省开封县八里湾乡伊寨村的伊海誉先生,一本伊氏家谱,被公开披露,成为举世惊艳的文化盛事。
这本躲过了无数劫难的珍贵家谱,完整记载了3800年间,伊姓先人的世代更替:从历史学界还没有发现文字证据的夏朝,直至清代;从第一代伊尹,到第134代伊六壁,325人,时空跨度长达三千多年。而且,最难得的是,中间没有一代人缺失遗漏,实在是让人咋舌的奇迹!
它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新纪录: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起源最久远、内容最完整的家谱。
该谱的始创年代,没有确切的文字可考。已知最早的编撰,是三国时期。伊尹的66代孙伊籍,68代孙伊睿,就“愈加意谱牒”之纂修。跨越千年之后,伊尹第120代孙伊恩礼,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又续修并作序。到清代,其134代孙伊六壁,又加编纂,开列出家谱世系,成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伊谱》。
在《伊谱》中,自一代伊尹、二代伊陟、三代伊获鱼、四代伊贵,四代人皆为单传,至五代伊贵,开始分为伊存、伊定两门,故自第六代开始,即以伊存的嫡亲为主线延伸,至134代伊六壁,皆为长门长子之嫡系。这样的编次之法,在中国传统的家谱中,比较独特。世次主线,沿长门长子延伸,二门以下,只记本代及其子,以下不再分支延伸。
这样的编撰方法,主线明确,脉络清晰,一线贯通,数千年之家传,仅需一册,即可包含,也便利了它在漫长岁月的传续与保存。
在纪年的准确性上,《伊氏家谱》与《资治通鉴前编》这样的权威文献所载纪年,如同出一辙,所载纪年一致。也为历朝历代的正统编年史书,如《皇极经世》、《皇王大纪》、《文献通考》、《纲鉴纂要》、《纲鉴易知录》、《乾隆御批纲鉴》等的相关记载,提供了佐证。再次证明,古代中国历史记叙的严肃性。
我们知道,夏商时代,目前了解途径只有甲骨文,甚至连国都位置,今天都还存疑。当时的先人们,却在漫长岁月的口口相传中,无论家史还是国史,都能保持相关历史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验证性,实在是让人惊叹的文化奇迹。
《伊谱》的权威真实性,不仅体现在它脉络清楚、与典籍相互印证的记述;也得到了历朝历代官方的认可。
明代伊思礼的墓碑上,有“得祭田两顷四十余亩复”的文字;清康熙年间,伊广雨曾身背伊尹画像到开封府要求资助,被封为“铁榜秀才”,而且称号可世代相袭。更神奇的是,伊氏发源地的河南杞县,一直有伊氏后人生活,甚至现在聚居生活的村庄,与传说、记载中3800年前祖先生活的地点,近在咫尺。
伊氏家谱的第一代始祖伊尹,可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重要人物。他是商朝的开国宰相,三朝元老,有极富传奇的人生经历。他也被尊为中华厨圣,是餐饮业的祖师爷,创造了中国烹调的基础理论“五味调和”和“火候论”。这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大推动的圣贤人物!
虽然历代典籍都有记叙,但像那个遥远时代的所有人与事一样,伊尹,往往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人物;毕竟,他生活的夏商时代,还没有文字发明的证据;即使现在发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比他的时代,都还要晚几百年呢。
《伊谱》的清晰记载,结合甲骨文卜辞中的原始记述,我们完全可以肯定,这个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无可置疑地真实存在过。通过家谱,这位远古烟尘中的历史伟人,和今天的伊氏后代,清晰链接。
而甲骨文之前几百年间,谱系被明确地记载传留下来,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在殷墟甲骨文之前,中国文字一定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文字始于黄帝时代的传说,很可能是历史的真实;未来的考古发现,应该会证明:中国文字的历史,一定比现在知道的还要早。
《伊谱》的发现,不仅仅是伊姓人们的家门幸事,也是国家文化幸事!它,不单是一本普通家谱,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对于族谱学、人类学、姓氏学,皆有莫大意义。即便对于国家,也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
促成夏商周断代
这本家谱,对中国历史记载的完整性,有重大意义。
相比于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都是足以自豪的。尽管如此,中国的编年历史记录,最早的开始年份,也是在公元前841年。而比这个年代更久远的历史,即便夏商周这样人人皆知的重要历史阶段,也一直存在于传说和各种杂乱矛盾的记载中,缺乏权威手段来证实有关环节。
为此,国家曾经组织大规模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动用多种学科、多种现代化手段,力图把这三个华夏文明史中重要朝代的年代世系梳理清晰。
缺乏明确文字和实物的背景下,探求4000年前的真相,难度不难想象,导致许多细节一直难以定论。
《河南杞县伊氏家谱》公布后,许多远古疑难,随之迎刃而解。
伊氏家谱连续记录了夏商四王的在位年份及干支,在史籍中异常难得,这对研究夏商界标、澄清我们对夏商历史的模糊认识,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按《伊氏家谱》,商朝的开国元年得以印证,(公元前1766);也破解了商王世系疑团,对于明确夏商两代的分界、商王世系的确定,提供了确证,掀开了夏商史研究的新篇章。
我国从此告别了公元前841年以前,没有详细纪年的时代,2019年1月,新出版的《夏商周纪年表》,已经出版发行。
这是世世代代普通的伊姓人,守家而利国,对华夏文化的不朽贡献!
历史与现实的证实与链接
现代的伊姓,虽然遍布全国,但算不上大姓,全国仅有约十万人。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其血统的纯正性得以保留,除了少量鲜卑族的伊娄氏,没有发现伊姓中,有改姓、赐姓的现象。
伊尹的出生地、河南杞县葛岗镇空桑村,就是伊姓的发源地。有历代的记叙、和源于商代的伊尹庙(文革时期才被破坏)、伊尹墓、伊谱等确证。村庄之名,长达3800年未变,现存最大的伊氏族人聚居村庄,据此不过十余公里。
生活在数千年传续的祖宗之地,该是什么样的故园乡土、家国情怀!
即便时世所致,远离故土,伊氏族人也依然脉络清晰。数千年间,伊姓迁徙的大致途径,也并不复杂。早期的迁徙,局限于周边;两汉时,伊姓以河南为中心,向周边扩衍,开始进入山西、山东等地;西晋“永嘉之乱”后,晋室南移,伊姓族人随中原移民潮一起,向南迁徙;唐初,伊姓开始进入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近年,福建客家人的基因族谱研究表明,伊姓人的Y染色体,属于一种特别的基因类型(国际遗传学界称R1b1a2单倍群),有这一基因类型的人,都是从同一个祖先传承而来。
从古老家谱到现代基因科学都验证,伊姓人,是中国近4000年来,传承最清晰、始祖最明确的人群之一!这,是伊姓朋友的荣幸,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华夏文化的骄傲!
这样的文化奇迹,是其他种族、其他人群,无法想象的神话,超越了任何一种宗教存在时间的极限。
正是这样厚重的积淀,带给了中国人真正的文化自信!也带给我们,创造更多文明奇迹的无限动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