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界宗师张季鸾墓

       1941年9月6日张季鸾在重庆病故。这位《大公报》前主编的遗体,1942年被从重庆迎返陕西故土,下葬在西安市杜曲镇竹园村,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是给划地40亩修建陵园,墓园前面是果树,墓周围都是松柏,墓园两旁都是国民党要人的立碑题词,整体上非常宏大。”
   “下葬那天,吊唁的信函多得成堆,墓地上来了有上万人,把墓周围上百亩的麦地都踏光了。村里搭台唱戏好几天,因为来拜祭的人太多,所以把附近好几个村子能做饭的都请来了还不够用,仅喝光的酒缸就有几十个。”下葬当天,蒋介石还亲临墓地,题词“一代论宗”,公祭开始前,五六十个穿着军装的人组成的军乐队进行演奏,天空中的飞机低低地盘旋在陵园的上空示哀。蒋介石戴一顶草帽、穿着白衣服,宋美龄则穿着粉色上衣、白裙子,两人向墓碑鞠躬,同时毛泽东、周恩来也发来唁电。
    张季鸾祖籍在陕西榆林,当时之所以选择将他葬在西安,是因为墓地所在的樊川是专门为了迎接他所挑选的“风水宝地”。当地人们传说,这里背靠高山,两侧两条水渠流淌,号称“双龙戏珠”。而在文献记载中,这里被誉为“天留佳壤,以待大贤”。在这场公祭之后,一座“又大又有气势”的陵墓,就在村子东头的塬上盖了起来。有高高的围墙,门口的几个石墩子“两三个人都抱不住”。走进大门,砖铺的一条大路,连接着一道长长的台阶。陵园院墙外本来种着一排茂盛的洋槐树,通往墓碑的那条砖铺小路,两侧也有两道繁茂的花墙。陵园的里面,有两片桃园,而在台阶的尽头,墓碑周围则是一大片的松树,那是专门从周围的山里移来的“秦岭松”。
    陵园建成之初,民国政府曾经配有一个连的队伍驻扎在这里,专门为张季鸾守墓。没过几年,这些国民党的军队因前方战事吃紧,随着西安的解放,不知所踪。这个庞大的陵园从此没了人看守。


张季鸾一家合影。张季鸾去世时,其子年仅5岁
    解放后,特别是接踵而至的“大跃进”,为配合大炼钢铁,周围几个人民公社争先恐后地派人赶来这里。很快,陵园院墙内外的洋槐、白杨,还有坟前的秦岭松,都被干劲高昂的人们争抢着砍倒,送入土法炼钢的炉子里。《大公报》各大版面纷纷改组,新闻界与它的过去进行了决裂。在几十公里外的西安城里,张家的后人此时已无暇顾及这些了。直至“文革”开始后,这些用江南运来的石材刻成的石碑,连同墓基上砌的石条、青砖,都被彻底砸碎,成为村民们用来盖房子的边角碎料。最后,在“破四旧”的运动中,一辆属于生产队的拖拉机从坟顶推过,将半个土包夷为平地。整个陵园瞬间变成了庄稼地,并且按照地界,被分成两半,划拨给了两个不同的村子。在一片混乱中,村民们突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张季鸾的墓地已经被人挖开了。打开的墓地好像一套“院子房”,里头有一间厅堂、两间小室,里面的陈设只余下一张石几,一把茶壶、一副麻将、一只烟斗,散落在上面。这便是这个庞大的陵墓保存下来的全部葬品。

    之后的几十年里,张季鸾的墓带着赤裸裸的裂痕,躺在这片凌乱的庄稼地里。即使是“文革”结束后,也没有人想要重新修整一下这个这只剩下半个土包的陵墓。
    1994年,一名当地的记者寻访到这里,面对墓地惨状大为震惊。他在随后的报道中写道:“一代报人张季鸾墓,早已沦为荒郊野冢,无任何标识,人迹罕至。一抔残土,面对着暮春寂寞的阳光,不堪凭吊。”
    1998年一个曾经在《大公报》工作过的老人,好不容易找到陵园,发现墓园已成庄稼地,连墓碑也不见了,在坟前大哭了一场。
    1999年的一天,张季鸾旅居香港的孙女突然打来电话,告诉张季鸾的外甥女李赋英,“墓一定要重修,这是我的责任。”这个女孩在电话中说,“我只能拿出一万元港币,你能不能帮我做一下?”李赋英立刻答应了下来,为了批下一块地,她坐着公交车,从西安市市中心到长安县县城,来来回回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一开始,当地政府以为是港商回乡投资,热情很高,但结果发现只有一万港币,立刻“失望得不得了”。几番协商后,李赋英最终拿到了一亩地。这正是当年陵园尽头墓碑所在的地方。虽然与陵园最初40亩的规模仍相差甚远,但她已经觉得“很满意”了。
    李赋英按照子孙给长辈树碑的口吻,拟了“先父张季鸾先生之墓”几个字。至于石碑的背面,最后选择了两条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唁电,放了上去。
    最后的碑文,是李赋英请自己在水电工程局的一个同事写的。至于搭建这个墓碑的工匠,李赋英在村子里打听了很久,最终找到做了几十年石匠的邢炳年。没过几个月,这个经验丰富的石匠不仅刻好了墓碑,还从生产队的饲养室,把陵园里原来摆放的供桌又搬回了墓地。那是他在“文革”期间运回村里的。当时,因为供桌太大,又想不出能做什么,他就把这张石台丢在了饲养室里。如今,这张和生产队饲养的牛、马、驴子共处了几十年的供桌,终于又回到了墓碑的正前方。邢炳年因为小时候常去张季鸾陵园玩耍,因此对于这次重修墓碑的活计分外用心。等到墓碑搭建了一大半的时候,他自作主张,在斜对门的工匠那里,花了35元,刻下了一方写有“报界宗师”的小石碑,又把它加在了墓碑的顶端。这几个字,是他从李赋英送他的《张季鸾文集》中看到的。“这是周总理唁电里的话,”李赋英还听从了邢炳年的另一个建议,按照她原先的图纸设计,墓地的土包应该浇上水泥砂浆,把它整个覆盖起来,但邢炳年说,被水泥砂浆包裹的墓地,长不出草来,“人丁不旺”。回想起张季鸾年届五十才得独子,李赋英心中一动,立刻爽快地答应邢炳年,让墓地的逆土裸露着,多长些草。1999年秋天,新的墓碑终于立了起来
    随着改革开发办法的加快。中国人民的生活日益提高,为了钱。现在的很多中国人已经是惟利是图了。已经不要脸的到了及处。挖自己的祖坟都是很正常的了。还别说去保护别人的陵墓。2004年,与竹林村相邻的玉村率先将自己所拥有的陵墓周边土地租给了一所砖窑。随后,竹林村的生产队也将属于自己村的土地出租,建起了一家种猪场。当种猪场开始动工的时候,墓前的一条土路被截断了。在长安区杜曲街道的曹国斌主任看来,这所新建的种猪场,是显而易见能带动经济发展的“惠农项目”。
   其实从2000年开始,陕西政府就已经下了两次文件要求重新保护张季鸾墓了。可是就在在这样的保护下,紧跟着砖厂也顺利合法得到土地,开始建成并投产生产,直到我昨天去为止,(2013年。9月7号)一切都在正常运转。
 
(0)

相关推荐

  • 一般墓地多少钱?使用年限多少?

    公墓的价格肯定还是每个省市都不一样的,地界贵的地方自然也会比较贵,像是北京等一线城市,那是价格不菲的,不然也不会出现那些买房子给自己先人放骨灰盒的新闻了,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很犯怵的慌,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 ...

  • 购墓选择:如何在陵园内部选择风水好的墓地?

    陵园的整体风水都是请风水大师提前看过的,所以整体的风水都是很不错的,那么如何在陵园里面挑选位置好风水好的墓位呢?这个问题可能是很多人都比较关心的,而且墓地位置选的好,对子孙后代也是福气. 那么,怎么在 ...

  • 在墓地看人,看人哭,看人笑,看人聊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爱猫仕,作者原版二姐 爱猫仕一句正经的都没有. 最好的三大人生教育基地:医院,牢监,陵园.分别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健康.没有自由.没有生命,得是啥样.所以呢,清明节寒衣节啊,实在太好了,咱 ...

  • 清明节上坟记

    文/高英   [原创作品] 去年春天因为新冠疫情突发,我们响应号召自觉地以宅家生活为主,清明节自然没去上坟. 今年春天,中国的疫情阴影渐淡,于是决定回老家上坟去.清明节那天,我们三口人兵分两路--我家 ...

  • 【关学文研】李廷华 |“关学”余脉:于右任、张季鸾和吴宓

    ​张载的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年又经常被人提起.这几句话确实好,吞吐宇宙的浩然大气,经世致用的实际精神,振衰起颓的文化责任,乐观清正的 ...

  • 安徽发现雍正心腹张廷玉之墓,墓地挖开,专家:彻底颠覆乾隆形象

    张廷玉,能得康熙雍正二君器重,始于"学问优长.应对明晰".康熙四十三年,32岁的张廷玉被康熙钦点当值南书房,自此开始的30余年间,张廷玉商度机要,以翰墨事君侧,一应诏书.谕旨皆出其 ...

  • 书法字帖|状元张謇书法字帖《张季直大楷习字范本》

    >>人物介绍: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 ...

  • 雍正心腹张廷玉之墓在安徽被发现,炸开之后,乾隆形象大打折扣!

    历史是一个国家文明的积淀,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积累.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可以明心静性,也能带您领略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地方都有大量的古代文物被发现,历史上曾经辉煌无限的人物的陵墓一一被 ...

  • 福建行))闽侯县爱国台胞张敏傑先生之父-张国盛墓

    [前言] 2019年11月,至福州为某易友指导安葬祖地,办事完毕,易友安排了几个考察点,其中一例为爱国爱乡的张国盛先生墓. 百岁老人张国盛先生,世居盛美村,奕代务农,一生勤劳,为人忠诚厚道,乐善好施, ...

  • 米芾行书精品《张季明帖》

    米芾行书<张季明帖>是"米芾三帖卷"<叔晦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中的精品之一.纸本,纵26.0厘米,横34.5厘米,现收藏 ...

  • 米芾行书《张季明帖》

    ▲ (宋)米芾<张季明帖> 26cm×34.5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高清逐字放大 余 收 张 季明 帖 云秋 气 深 不审 气力复何如也 真 行 相 间 长史 世 间 第 一 帖 也 ...

  • 死在抚顺老虎台的京韵大鼓张派宗师张小轩

    来源:抚顺七千年 京韵大鼓(网络图片)   京韵大鼓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重曲艺形式,上世纪二十年代评论界已有 "刘.白.张京韵三大派"的说法.张派创始人是著名票友张小轩,因爱好而 拜 ...

  • 600年前的元代张士诚墓

    一座城,一个人. 走在苏州的街巷中,处处能感受到的一个人,那便是张士诚.有关他的点点滴滴,似乎一切都散落在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 南施公园的张士诚墓 张士诚的事迹不用我多说.进入苏州城后,张士诚初居承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