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美文】下山风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下山风
作者:四方轮子

“风来了,风来了。”

睡在身边的老婆,轻轻的把我推醒,问道:“你又做梦了?”

我睁开眼睛,看了看床头正在摇头的落地扇,才知道自己刚才是在做梦。

老婆问:“做啥梦了,看把你急的。”

我告诉老婆,我梦见我们碾了两亩地的麦子,场收起了,蕴堆还在场中间,大和妈都回家了,让我一个人睡在架子车上等风,好不容易风来了,你却把我推醒了。

我家住在华州高塘塬上,位于秦岭北麓。从我家往南大概十里地就是秦岭,在秦岭最北面的一座岭上,有两个象奶头一样的小山峰,我们叫它奶头山。听老人们说,那是风婆婆的美胸,传说风婆婆睡觉爱打呼噜,她用鼻子吸了岭南的气,然后用嘴巴呼向岭北。于是,每年夏收的时候,人们伴随着风婆婆的一吸一呼,住在山北面的千家万户,便纷纷忙碌起来。风婆婆要是睡的深沉,她的呼吸会均匀有力,有时候她睡的晚,所以山下的人也等到很晚,碰到特别的时候,她一晚上不睡,第二天,人们的场面上便会有一堆堆昨晚没扬的蕴堆,在静静的等着风婆婆再次入睡。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土地刚下户,虽然一家一户场面子不是很大,但一个生产队连起来也差不多十多亩地。那时候夏季收个麦子,简直能把人累的脱层皮。把麦子要从地里收进粮仓,要过好多工续,人工割运,人工碾打,人工入仓。

扬场在很多地方都是用木锨,而我们那一块大多都用簸箕,一般场收起来大多都在黄昏,这时候碾场的人家在场里忙碌,没碾场的人基本上都上地里点玉米或种豆子去了。三夏大忙,既要抢收又要抢种,巷子根本就没有闲人。场收起来了,男人在场里做扬场的准备,女人便回家去拿口袋,顺便给男人端壶热茶,也给自己带点针线活之类的,总之不能闲着。人常说:得风能扬几簸箕,一般顺当的时候,一亩多麦,把式不到一个小时就扬完了。没风的时候,女人坐在口袋上做针线活,男人则坐在场边的扫除上抽烟,说是抽烟,实际上是在看烟飘的方向试风。老人们说:会扬的扬一条棍,不会扬的扬罗圈阵,看来只有把式才能把麦条扬的端溜溜的。如果长时间还没风,男人便会回家准备马灯,有条件的人家会从屋里拉一条长线,拉上电灯,这样方便的多,而大多数人家都会用钗撑个架子,把马灯挂在上面照明。

在夜静的时候,猛然间听谁喊一声:“下山风来了。”马上这场里从上到下,从南到北,便有了喊叫声,有的男人回去睡会的,女人便会连捎带转的叫掌柜的赶紧扬场。这时候的场面就象一场盛大的交响乐一样,木锨与场面摩擦的嚓嚓声,麦颗落地的唰唰声,夹杂着男人女人的说话声,此起彼伏,绵延不断。扬场的活是紧张的,万一风婆婆一个翻身,半天不打呼噜,人们就要停下来等。一般情况下,用簸箕扬场四个人刚够用,一个人供锨,一个人拺锨,把式捉簸箕,女人一般拿扫除落场。扬场是流水作业,一个人停了都得停,所以供锨的不能影响拺锨的,拺锨的不能拦簸箕。拺锨是有技巧的,不能往簸箕倒,我们说是丢,实际上是用胳膊和手腕的力量往簸箕扔,总之尽量不要挨簸箕。在风好的时候,只听把式在摧快,快,快。供锨其实就是给拺锨的人供原料,把麦堆翻虚火点好拺,拺锨的要多少均匀的丢进簸箕,不能一会多一会少,一会轻一会重。扬簸箕也有讲究,要让麦粒从簸箕的一个角甩出,那一溜溜黄色的麦浪,就象一道道金色的彩虹一样,在扬场人的手中,一下一下轻轻的落在场面的麦条上。起初的麦条,象一把长长的弯刀,随着时间的延续,它逐渐变成了一条胖胖的巨鱼。男人女人看着脚下金灿灿的麦子,心里都喜滋滋的,这是全家人一年的希望和盼头,在女人心里最少知道,今年的馍馍再不会有往年那么黑了。

落场的女人要拿一个新的或者比较好的扫除,弯着腰一下一下把麦条上落的麦糠和饥饥麦扫上来,饥饥麦就是没吃饱的瘦麦,钻到麦壳里不好碾出来,拿扫除的人怕脏最好顶块毛巾,千万不要戴草帽,因为麦颗碰到草帽会蹦的到处都是,掉进麦糠里,那就麻烦了,要折很多项。扫出来的饥饥麦多的话,下次碾场摊在场边,不多的话晒在场边,用捧槌敲打敲打,簸箕簸簸就万事大吉了。在风不顺的时候。拿簸箕的人会去折项,他在麦糠里试探着麦颗落的位置,然后用耙子把那里的麦糠推上来,然后再一下一下把它扬出去,每扬一簸箕会有几颗麦掉在麦条上,女人看着那一堆麦糠说:算了,里面又没有。男人一脸的倔犟。执着地一下一下非得把它扬完,他不想有一粒麦子裹进麦糠而被火烧掉。

在风婆婆的呼噜声中,手快的人已经把麦子扬了出来,这时候场面刺耳的拺锨声小了许多,就听见有人在高声地问:

“老三,你咋向?”

“二哥,我还没装,看摊摊奓奓的。”

“今年差不多,颗粒也圆。”不知道谁说了声。

又有人和道:今年有白馍吃了。

于是,场面上男女说话的声音和笑声便响亮起来。

我坐在床上呆呆地发愣,我在感叹。父辈们扬场的本事我还没有学会,老祖宗当初能想到用自然的风力,将麦粒和麦糠分开,这也算是一种智慧了。好多年后,也许麦子在地里就装箱成面包,面条,压缩饼之类的,连收割机也不会用了。那时候告诉后人我们扬场的故事,他们会不会说我们笨呢!以后的下山风只能给他们带来一丝凉爽,而当年人们对下山风的期待,盼望,他们是不会理解的。我现在才知道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就象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好多东西一样,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悄无声息的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看不到一丝一毫。

当年人们抢风扬场的画面,一直在我眼前闪现,耳畔却响起了那豪迈激情,铿锵有力的华阴老腔:

伙计们,嗨,操家伙!

明亮亮的星星挂满天

场面上的下山风吹的欢

女人们的木锨拺的快

男人们的簸箕抡的圆

一抡抡出了粮满仑

一抡抡出了面满缸

白生生的蒸馍软烘烘

满堂的儿孙笑盈盈

和谐社会大发展

小康路上勇往前

哎嗨……

哎嗨呀……

(2016年8月29日于苏州)

(0)

相关推荐

  • 故乡的麦子熟了吗?

    故乡的麦子熟了吗?   文/邯郸陈勇 六月,我携着夏风,披着晚霞,行走在沁湖湾的长堤上.十里长堤柳丝倒垂,如帘似幔搅动着夏风.夕阳切割了湖面,把湖水的一半染成了火红色,风吹浪起,水景艳丽.湖堤下,茂盛 ...

  • 【随笔连载】70后农村青年与打麦场有关的青春故事(五)

     (五).有一种准备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 因为夏收的农具平时很少用,用完就收拾了,束之高阁,夏收前,勤快爱好的农户就会早早的把这些农具提前找出来,修整一下,以防到时候影响使用.现在的很多小孩子都已经不认 ...

  • 坡刘村史 经济 小麦的收割

    小麦的收割 一.割麦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收麦主要靠人力.坡刘村人收割麦子的方法,一种是镰刀割,一种是用芟(sān)子芟. 镰刀割麦有偎镰和走镰两种.偎镰是人蹲在地上一镰一镰的割,割一把向前移一下, ...

  • 麦天忆事 | 作者:​杨洪昌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党克荣 | 记忆中的收麦

    记忆中的收麦 文/党克荣 又是一年麦子黄,收麦就要开始了,收麦是农民收获的季节.现在农民收麦,开着车或骑上车,地头一坐,等联合收割机一到,一会工夫就收完了,有车的麦子地头装袋,没有车的麦子直接就送到家 ...

  • 郭西明丨儿时麦收的记忆

    人间五月闲人少,男女老少收麦忙.又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最近网络最流行的就是回家收麦了.是呀,昨天回到老家收麦,看着一台台大型的联合收割机开过去,一块块的麦田就收割完毕,在地头一堆堆的麦子干干净净的,丰 ...

  • 碾场

    白鹿原上--碾场 眼看着地里的麦子一天天变黄了,又到了夏季收割的季节,不由我想起60年前我在家乡白鹿原,参加农业社生产队碾场的事. 1955年农村实行合作化,农民的土地都入社,归农业社集体耕种.夏季收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新麦/李长新

    每年五月端午前后,芒种来临,山野里的"快黄快割"鸟就欢快叫了起来.房前屋后,朝阳地块的麦田就由绿变青黄.完全发黄,南风过后,金浪翻滚,散发阵阵新麦的清香. 再往南面西面的商洛山腰上 ...

  • 高 涛:颗粒归仓 ​

    颗粒归仓 高涛 每次看到"高陵场畔"的石槽碌碡.犁耧耙耱.织机纺车和那些马灯.门礅.木龛等农耕器具,都勾起了我儿时熟悉又模糊的记忆,似乎闻到了苜蓿草的香甜味.摔得噼啪响的泥瓦炮声, ...

  • 解放前后华县南山下的竹林

    邮箱:3125136050@qq.com 水峪竹林散忆 作者 郝庆年 我从小生长在华县南山下的水峪村竹林边,几十年中,情之所钟者,也常是儿时家乡的这片竹林. 水峪村牌楼 刘焕民摄 竹林纵览 出了村城门 ...

  • 【华县美文】我好想看见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我好想看见 作者:四方轮子 放羊娃 羊儿在崖边吃草 羊羔在附近蹦跳 放羊的娃儿在柿树下 关心着芳林嫂是否逃脱 还有那突围的鲁汉和小波 猛抬头看不见他的 ...

  • 【华县美文】:哦, 老宅!丨悼发小亮娃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哦, 老宅! 作者:沙漠红柳 今年四月初,弟弟决定将主墙已经坍塌的老宅进行拆除.改造,取而代之的将是带有厨房和卧室的砖混平房!对老宅,我们兄弟几个都 ...

  • 【华县美文】老同学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老同学 作者:四方轮子 一个小小的留言 竟然知道了 我和沙漠红柳 原来坐一个教室 在他的牵伴下 我用一分钟 又走回了37年前 回到了老同学中间 很久以 ...

  • 云南楚雄的南华县竟然是明朝七下西洋的大航海家郑和的第二故里?

    郑和(1371年-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 ),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 ...

  • 我的父亲人称四爷,曾在华县下庙街开粮店!

    怀 念 父 亲(一) 作者 郭玉贤 我的父亲(大名郭志德,小名家顺,排行为四,村里人称四爷.四叔),1987年农历十月一日离世,享年80岁.父亲用毕生的心血抚养了我们,用勤劳的岁月.朴实的性格.善良的 ...

  • 我在华县下庙甘村的新房盖好了,父亲至死没有进过我家门!

    怀 念 父 亲(二) 作者 郭玉贤 我的父亲(大名郭志德,小名家顺,排行为四,村里人称四爷.四叔),1987年农历十月一日离世,享年80岁.父亲离开我们快30年了(注:此文写于2016年),但在我的脑 ...

  • 逢年过节,母亲都要回华县下庙街的两个娘家看望两家老人!

    我的母亲(二) 作者 郭玉贤 胸怀如大海  宽容给八方 我是家里的长女,和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最长.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和睦左右,没有和一个村民吵过嘴,打过架,我没有听见过母亲嘴里说出过脏话,也没听见过 ...

  • 那些年,婆婆在华县下庙的家中一天能织一丈多布!

    婆婆一生辛酸泪(一) 作者 郭玉贤 一生勤劳苦  辛酸养育情 我的婆婆蔡爱叶,1999年9月去世,时年80岁.去世前患了感冒,女儿赵水侠白天照顾她,晚上女儿回她自己家(水侠和我家同村),婆婆入睡后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