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中最吓人的故事,不到500字的《野狗》,到底讲了什么?

一篇《野狗》,全文不足500字,却被说是《聊斋志异》中最恐怖的故事,它不同于《画皮》等故事,读来虽令人骇然,但纯粹的妖魔鬼怪,毕竟离生活很远。而《野狗》的故事,就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黑暗时代的缩影。

《野狗》讲了什么?

《野狗》的故事实际上很简单,你想啊,500字能难到哪里去?

故事发生在清朝初年,天下还未稳定。故事主人公是个叫做李化龙的村民,行夜路至城外,却遇上了夜行的官兵,因为怕被官兵滥杀无辜,就躺在死人堆里装死,待到官兵走远了,却看到了更加恐怖的事情——一只野狗,正在啃食人的尸体:

“兽首人身,伏啮人首,遍吸其脑”。

李化龙吓得赶紧把头扎进了死人堆里,为什么?因为这狗不光吃人,还专爱吃人脑,死人脑都吃,活人脑那新鲜劲儿,岂不是更加美味!

讲真,以前吃火锅吃烧烤,我最爱点一份脑花,自从看了这个故事,我戒了。

李化龙这就叫鸵鸟心态,你把头藏起来,看不见,就不会被吃了么?对于野狗来说,那是无差别吃人,一个一个来,总会吃到你的,最后李化龙实在躲不过了,摸到一块碗大的石头趁野狗沉迷于美食,突然暴起伤狗,朝着狗脑洞DuangDuang一顿砸,砸得狗嘴吐血,成功反杀,留住了自己的姓名。

“李骤起,大呼,击其首,中嘴。物嗥如鸱,掩口负痛而奔,吐血道上。”

蒲松龄先生向来惜字如金,就这一段反杀,要拍电影,起码是20分钟以上的戏份,但是蒲松龄只用20多个字,却写得生动传神。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么问题来了,我开头说这是一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这什么野狗明显就是假的啊,而且也没有那么恐怖嘛。

那是因为,我只给你讲了故事的结尾,却没有讲故事的开头。

于七之乱

《野狗》这篇故事,最恐怖在于故事开头八个字:

“于七之乱,杀人如麻”。

《聊斋志异》中有许多恐怖的篇目,如《画皮》、《尸变》……但这些故事都是虚构的,不去追究其思想,也无非是当成鬼故事听罢了,但《野狗》不一样,“于七之乱”是真正的历史事件,是真正给社会和百姓带来过恐怖的一次叛乱。

只简单说一下“于七之乱”:于七这位老哥拉起大旗,要反抗清廷,由于声势太过浩大,清政府当时还没有完全稳定局势,只能招安,并授予于七栖霞总把一职,可没几天于七又觉得当朝廷走狗没有自己当土皇帝好玩,于是又叛变了,这次的队伍势力比上次呈倍数增长,这场叛乱,前后历经十五年之久,当然,最终于七失败了。

《野狗》的恐怖之处

《野狗》的恐怖之处,不在于于七之乱本身,而在于叛乱失败后,清廷对于七叛乱地区的无差别报复。什么叫无差别报复?你只要是生活在于七叛乱地区范围内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为叛党,都得死。

所以故事开头为什么主人公李化龙要走夜路,因为白天你根本不敢出门,当时像李化龙这样的老百姓,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捕,都是躲在深山老林里面的。

还有一点前面说了,为什么李化龙看到官兵就要躲,而且那么合适,随便往地上一躺,周围就是堆积如山的尸体。因为当时整个叛乱地区,几乎已经没有活口了,那是真正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野狗》这个故事,讲的就是那个时代的黑暗恐怖。

故事中还有个细节,说野狗的叫声如“鸱(chī)”。鸱是《山海经》中记录的一种怪兽,是猫头鹰的一种,在民间,素有猫头鹰是不祥之鸟的说法,谁听到了猫头鹰的叫声,一定会倒霉。

所以这个“野狗”,代表着不祥,代表着噩运,在那个黑暗恐怖的时期,怪兽“野狗”是什么?世上当然不可能真有这样的怪兽,它代表的就是杀人如麻的叛党和官兵啊。

对于老百姓来说, 无论是于七叛乱,还是清廷出兵围剿,无论谁胜谁负,倒霉的都是老百姓,不是吗?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最后,你说《野狗》恐怖在何处?

野狗就在每个普通老百姓的身边,百姓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惧之中,这是战乱带来的悲哀,是最深层的恐怖。说来也讽刺,官兵,本来是守护国家保卫百姓的,却和叛军的疯狂行径没有什么两样。

最恐怖的,永远是人性!


(0)

相关推荐

  • 蒲松龄的《野狗》恐怖在哪里?为何说是最骇人的一篇小说

    <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它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共包含了491篇短篇小说. 这些小说中有描写爱情的,有抨击科举制度的,有揭露社会现实问题的,由于书中有大 ...

  • 命中注定,不该有的别强求!

    写<聊斋>的蒲松林是个落迫书生,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天仙地鬼狐狸精都喜欢落迫书生.纪晓岚不同,老纪可是博览群书,编写上下五千年<四库全书>的总编. <聊斋>在康熙年间 ...

  • 《聊斋志异》:蒲松龄为何多次写到“于七之乱”?它究竟是什么

    读<聊斋志异>,会发现书中至少有两次直接写到于七之乱,一次是<野狗>篇,开头一句便是: 于七之乱,杀人如麻. 然后是<公孙九娘>篇,写得更细,也更惨不忍闻: 于七一 ...

  • 【汉字讲堂】《聊斋志异》中的“尾大不掉”

    若说促进改革开放的首功之臣,非邓小平同志莫属.关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他有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 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 此言一出,打破了人们"思维里的墙":计划 ...

  • [解读聊斋]聊斋中不因喝孟婆汤而引发的笑话

    文/刘宴斌 湖北黄梅县有个名叫汪可爱的人,因为之前几次投胎的时候都没有喝孟婆汤,没有忘记前世的记忆,进而引发了一系列可爱而又可笑的故事. 第一次,他投胎成了一个喜欢读书学习的秀才.为求安静,他经常去离 ...

  • 李治亚:聊斋中的“虎妈”

    古时有个女孩长相俊俏,腰细如柳,人称细柳.曾是读书人家的孩子,因为每一次都拒绝别人家的求婚,让父亲很反感,问她是不是要当老闺女. 有个姓高的书生慕名前来,高生是个二婚,妻子死了,因为品行高尚,细柳答应 ...

  • 聊斋中白莲教两折。

    ​原文 白莲教某者,山西人,忘其姓名,大约徐鸿儒之徒(1).左道惑众(2),慕其术者多师之. 某一日将他往,堂中置一盆,又一盆覆之,嘱门人坐守,戒勿启视.去后,门人启之,视盆贮清水,水上编草为舟,帆樯 ...

  • 宋莉:聊斋中的野蛮女友——江城

    "遥座一美少年对烛独酌,有小僮捧巾侍焉:众窃议其高雅."<聊斋志异--江城>. 我翻来覆去的品读这句,仿佛出自金庸的手笔.美少年对烛独酌,众人窃窃私语:今夕何夕?见此良 ...

  • 宁稼雨:《聊斋》手稿本传奇故事与价值(下)

    7 蒲文珊保护手稿的坎坎坷坷 蒲文珊继承手稿之后,也许并没有想到,手稿这份祖上遗物给他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无休止的灾难. 1931年春,时任奉天省图书馆馆长的袁金铠,从西丰县县长冯广民那里得知蒲文珊藏 ...

  • 宁稼雨:《聊斋》手稿本传奇故事与价值(上)

    稍有版本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手稿本是作者创作的原貌,版本价值一般来说是最高的.能够保留作者原作手稿,显然是研究该书原貌的最可靠依据.很多世界名著的原稿本都成为一些博物馆.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如莎士比亚的& ...

  • 聊斋中的花姑子为什么那么受欢迎

    在聊斋戏中,花姑子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有市场的,从何晴到张庭,被一演再演.在民间,花姑子也是妇孺皆知.那么,同样是聊斋奇女子,花姑子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呢? 首先这个故事和人物的主旨,是报恩,是结草衔环,是知 ...

  • 860年前的一张《驱魔图》,故事与聊斋有关,画中妇人不敢看

    古代的绘画讲的是故事,而且是根据现实与传统来进行组合绘画的.每一张古画的背后多少都有引入一些典故,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绘画作品吸引人的地方. 与现代绘画作品不同的就是在于内容上面,很多古画的内容十分的巧妙 ...

  • 聊斋故事穷书生卖地葬母,乞讨寻父尸骨,多年后终考中进士

    聊斋故事穷书生卖地葬母,乞讨寻父尸骨,多年后终考中进士 陈玖的父亲陈子言是县里的名士,很受人尊敬,同县有一个富商周昌,因为仰慕陈子言的名声,所以将女儿春燕许配给了陈玖,两家结为亲家. 后来,陈子言考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