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年是一种期盼
小时候 ,年是一种期盼。成年后,年则成了一种牵挂。
——题记
儿时的记忆,或许已经随着时间变得模糊,但过年时独有的烟火缭绕和团圆氛围,让过年的回忆越发清晰。小时候,我特别盼望过年,盼着过年穿新衣服,盼着过年在新衣服的口袋里装满糖果。作为八零后的我,儿时虽无衣食之忧,但因父亲是民师,母亲务农,家庭收入微薄,生活拮据,平时我很少添置新衣服,只有过年才能从头到脚穿上一身新的。那时的新衣服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款式简单,颜色单调,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是名副其实的节日盛装。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大年三十这一天。一大早,我就伴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兴奋地起床,穿上提前准备好的新衣服、新布鞋,再扎上红头绳,心里美滋滋的,仿佛大冷的天一下子变暖和了。我和小姐妹们成群结伴走上街头,一个一个都转眼变成小小公主。我们欢蹦乱跳、手舞足蹈,喧闹着、炫耀着,生怕别人看不见。初一,早早吃了饺子,就跟随着大人们开始挨家挨户的拜年,这时,我们这些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磕完头以后开始往兜里装糖块、瓜子、花生。不挑不拣,抓起来就是一把,鼓鼓囊囊的口袋成了我们最大的成果。
每每新年刚过,庆新春的鞭炮声犹在耳,艳艳的春联红色未退,喷香的年味尚未飘远,我就会缠着奶奶问,还要多长时间再过年?问完再掰着手指头数上半天,总觉得数着数着就到了。
对年的期盼,贯穿了我的整个儿时。那时的年虽然平淡,但给我留下了太多幸福的回忆。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但我仍然盼望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在外求学的我和弟弟才能回家,我们一家才会团聚。
就这样,时间不知不觉走到了2014年国庆节。这一天,我出嫁了。在我们老家有个带有封建色彩的风俗,结了婚的闺女不能再回娘家过年,不能看娘家的灯,不能看娘家供的家堂……再说,我老公也是个独生子,新婚第一年也就理应在婆家过。当年,大学毕业的弟弟应征入伍,过年也不能陪在父母身边。就这样,原本三世同堂,祖孙六人一块团圆的年夜饭,只剩下父亲母亲和爷爷奶奶四个老人一起吃,整整一代人缺席。尤其是缺少了我们两个孙辈,也缺少了往年的热闹、欢庆,无形中给老人们增添了些许落寞、失落。是他们把我们养大,我们却不能陪他们变老。每逢佳节倍思亲,成年后的我,对于过年逐渐变成了一种牵挂。接下来的的几个春节,开明的公公婆婆多次商量着让老公陪我到娘家过年,可都因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今年国庆,弟弟也结婚了,一家人都盼着弟弟、弟媳一起回家过个团圆年。可春节前夕,因疫情原因,国家提倡就地过年,我们积极响应,就这样,弟弟、弟媳和照顾弟媳待产的母亲三人只能留在青岛,一家人过个团圆年的愿望又止于计划,没能实现。爷爷奶奶不知是安慰我们,还是自我安慰,总是说:“哪个月没有初一,哪个月没有三十啊,不就是年嘛,只要都健健康康的,在哪里过都一样。”父亲更是通透,电话里和我们说:“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在一起,就是团圆。有你们的陪伴,我们幸福,不能陪伴,有你们的牵挂,我们也一样幸福。”只是一想到爷爷奶奶他们三个老人冷冷清清地吃年夜饭,我总是忍不住泪目。虽然我没有远嫁,但是亲人不能团聚,还是让我像离家的游子,怅然若失,尤其是万家团圆之时,这种情感来的分外浓烈。老公看出了我的心思,就拉着我和孩子不停的跟父亲母亲视频,望着手机对面的父母,我转念一想,老人家都如此豁达,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幸福。
年的味道总是幸福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盛,还是亲情的一场盛宴。远在他乡的人们千里迢迢赶回家乡,并不是为了那一顿两顿饭,在哪里不能吃到饭呢?为的就是和亲人们团聚。岁月无情却有情,时代的更替,许多记忆中的年味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但不变的是每一个人心中对亲情的渴望与牵挂。过年抚慰了每一个疲惫的心灵。尽管疫情限制了我们的出行自由,但只要有一颗对亲情保持挂念的心,那么无论身处何方,我们都能带着幸福的味道过年。
小时候,幸福挂在脸上。长大后,幸福盛在心里。
作者:滨州市无棣县佘家镇中心小学王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