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林型金矿

卡林型金矿(Carlin-type gold deposit),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西部Nevada的卡林镇发现而得名的,是一种主要产于碳酸盐岩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近年勘查工作表明,该类型金矿容矿岩石不仅局限于碳酸盐岩,在硅质岩、粉砂岩和凝灰岩中也较发育。因此,将卡林型金矿床概括为:主要产于沉积岩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又简称“微细浸染型金矿”。

尽管此类金矿的地质特征得到了很好的研究,但是成矿过程争议了几十年,仍旧没有达成共识。关乎其物质来源和迁移机制,主要存在3中模式:

1,沉积模型认为此类金矿的成矿物质是预先富集在沉积地层中的Au在热液流体的驱动下不断的由围岩析出,从而在有利部位沉淀成矿(Ilchik and Barton, 1997; Seedorff and Barton, 2004; Emsbo et al., 2003 )。

2,变质模型认为初始变质作用导致了Au的富集,下地壳流体在伸展背景下不断上涌,从富集变质的围岩中萃取Au从而成矿(Cline et al., 2005; Hofstra and Cline, 2000; Large et al., 2011 )。

3,岩浆模型认为深部的岩体出溶富含Au的原始流体,在上升过程分离为贫矿的液相和富含Au的气相,而后者继续上升,进而冷却收缩为成矿流体(Heinrich, 2005; Muntean et al., 2011 )。

人们往往通过同位素限定流体来源,但是得到的无非是岩浆水,大气水和沉积水之间模糊不清的所谓结论。其实,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卡林型金矿可能与深部岩体有关,因为在卡林型金矿周围往往分布许多小的岩脉,而岩脉的年龄与金矿往往存在一致性(Ressel and Henry, 2006 )。

为了更好的查明卡林型金矿的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本文作者选择了内华达州典型卡林型金矿矿化样品和附近Canyon斑岩型铜矿中的网脉状矿化样品进行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工作。结果表明,深部的初始流体在上升过程中,首先穿过斑岩体,富含K-Rb-Cs-Pb的流体被斑岩体捕获,而富含B-As-Sb的气相流体则继续上升,不断从围岩中萃取成矿物质。此时的流体已经变为As-S-B-Sb-Au富集的流体,这种流体沿着地壳通道一直运移,直到遇到有利部位,沉淀成矿。改模式将斑岩型矿床和卡林型金矿始为同一个成矿系统不同阶段的产物,而且证据充分,讨论严谨,真乃上乘之作,推荐广大矿床学家阅读之。最后,改模型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提出卡林型金矿剥蚀较浅,因而下部可能有寻找斑岩型矿床的可能性,仅推断而已。

【特别声明】

我们读书会只做知识的搬运工,不做商业用途,发布本文档是出于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原版书籍的目的,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