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道 | 数象名—中华文化的三大工具

作者:龍雲之子

用数给名编个顺序,名就好记了。是先有数字还是先有名?按照古人用蓍草占卜的顺序来看,应是先有“数”,再有“象”,然后是取卦“名”。数、象、名,是华夏先民认知世界,开端中华文化的三大工具。

数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标志着数学的起源。宇宙万物皆有数可数、有数可计,客观的数量关系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中的规律性东西。人类在蒙昧时代就已具有识别事物多寡的能力。原始人在采集、狩猎等生产活动中首先注意到一只羊与许多羊、一头狼与整群狼在数量上的差异。当对数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明确时,人们感到有必要以某种方式来表达事物的这一属性,于是出现了记数。

与数的概念形成一样,最初人类通过观察事物的形而得象。

《周易·系辞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见到天下运化的微妙,从而模拟它的形态,以象征万物应有的形象,所以称为象。

万物类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象,山川走势有象,河流蜿蜒有象,地势高矮有象,建筑形状有象,就是人也是站有站象,坐有坐象,象遍布于整个世界的任何角落之中,这些都是物象,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象的更深一层意思,是通过直观的物象(图像、符号、形状)来认知事物的本质。以物象为基础,从意象出发类推事物规律,以“象”为思维模型,推衍宇宙万物的存在形式、结构形态、运动变化规律,来宏观认知宇宙、生命及万物。就像各种文学美术等艺术中,作者通过塑造一个艺术形象(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本质)。

“象”是中华文化的主导思维,中华文化之源“河图、洛书”就是中华始祖女娲伏羲通过观测天文(物象),总结归纳制成的意象文化。中医相关理论也来源于人们对“象”的运用,《黄帝内经·素问》指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通过对患者的神情、气色、体态、气味、声音、脉象及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因素的了解,对其形成整体印象,判断患者相对应脏腑气血的变化,探求疾病本质。中医学运用取象思维方法,提出了“证”(意象)的概念,通过对“象”的把握,利用与症状相对应的药物,调整体内异常的病性状态,取得了较好的甚至是神奇的疗效。

古人通过对万物的“象”的观察及钻研,逐步演化出最原始的字体——象形文字,对前人的思想加以文字印证,使得文明得以记载保存,世代相传。原生文明,如汉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玛雅文明,以及苏美尔文字,使用的都是象形字。而次生文明,如西方的字母文字、日文等,是从原生文明吸收知识时,他们本能地把原发音以自己的文字标注下来,变成表音字,吸收了原生文明的音却缺少了原生文明的意。

《周易·系辞》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化的本质重在“象”,不在书写的形式。

而西方的文化就缺少这个象形文字的“象”,这就是中华文化独特和优秀的源头,伟大的中华文化复兴,必将傲立在世界文化之巅!

文化复兴之路开启之前,中华文化的正本清源尤为重要。这也是本文的初衷,汉后儒家们残留的糟粕,外来文化入侵带来的垃圾,需要逐一加以清理,回归中华文化的本来面目。

生命伊始,世界的一切都没有“名称”,这就是(人的意识中)世界最开始的样子。有了语言之后,人类给万物起了名,天上的那个热热的叫太阳,凉凉的叫月亮,这就是万物(人意识中的万物)的诞生。所谓:“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华夏先知应用“数象名”开启灿烂的中华文化

《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经》用抽象的“ - -”、“—”符号的不同排列形成卦象。“ - -”、“—”实际是“数”,相当现在的“0”和“1”,计算机的二进制就是来源于此。

易经八卦图的八个基本的经卦(基本卦)——乾,坤,离,坎,震,巽,艮,兑,取自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成分,乾天坤地,离火坎水,震雷巽风,艮山兑泽,而后用抽象的“ - -”、“—”符号将其排列成八个卦象。

乾卦

用“乾”卦为例来说明华夏先民以数象名开启中华文化的过程:

“数”

用“—”代表阳、正、生等,数字为“9”,六个阳用数字表示999999(类似ASCII码)代表这个乾,其中的每个9是不同位,9、90、900、9000……;

“象”

上图是象,象征永不停息的“天”,白天六个时辰阳气,春夏六个月万物的生气;自由翱翔的华夏图腾龙,精力旺盛自强不息的人等;

“名”

给这个表征阳刚、活力四射、满满正能量、贞正的“象”取个名,叫乾。

其中的卦辞、爻词是古代当时的圣人的解释和说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今天的时代,由于人的认知能力的提升,需要与时俱进,重新定义,赋予新的进步的文化内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