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计划书怎么写?不佛不丧,积极向上

这是布莱恩的原创日更系列第 52 篇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公司战略与管理

本文为布莱恩和小伙伴原创“企业融资实战入门”系列第 4 篇。跟着前毕马威和麦肯锡顾问,学习企业融资干货。

“企业融资实战入门”系列由“糯米糍学堂”(ID: arcingnmz)首发。欢迎关注。

商业计划书之于初创企业主要用来融资,成熟企业则用作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不论企业初期还是已经运营了十几年的,融资是商业计划书最常见的作用。
梳理商业计划书,是我们作为一家战略咨询公司最小的业务。
今天,我就给你讲清商业计划书该如何写:在故事的场景下,论述一个观点,并对未来做最谨慎的预测
你跟我私聊,相互认识,我也会提供给你一个框架。
期待能帮助到你。
什么叫“在故事的场景下,论述一个观点,并对未来做最谨慎的预测”?
换句话说就是:设定目标、解释目标,然后制定一个计划让公司团队完成目标。

1 -

准备一份商业计划书(BP)

准备商业计划书,需要知道背后最基础的法则,MECE法则。

全篇BP要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把该讲的都讲了,不该讲的也知道怎么交圈儿。

以BP中的一部分,市场进入和销售为例,基于MECE法则就有4P原理对目标进行分解:产品与服务的迭代、渠道的合作与开拓、营销的造势与成交、定价的测试与对标。

对于早期的项目,投资看“人”,但底层逻(xin)辑(nian)就是相信有这样的团队,未来的能成事儿。

成事儿就是,商业有闭环,市场有发展。

那在实操分析中有什么常用的工具吗?有,平衡计分卡。

贝恩公司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美国、英国、北欧和日本就将近50%的公司都在使用。

平衡计分卡,就是从财务、客户、过程、创新与学习四个维度来综合管理企业。

  • 因为财务指标,反应的是过去。对于前瞻性投资的意义仅仅在于可能存在的安全垫在哪:情况再差,是不是就是现在的数据。

  • 因为客户分析,反应的是需求。谁,能花多少钱,解决自己什么痛点。客户与企业的共赢是最重要的。

  • 因为过程分析,反应的是控制力。影响着投资回报的安全边际。因为做了什么事情,可以达到什么结果,过程中哪些节点可以优化。

  • 因为创新与学习,反应的是公司增长引擎的动力。百倍回报退出,是任何一笔风险投资的梦想。

不重复,不遗漏。

平衡短期与长期。

一个法则,一个工具,请笑纳。


2 -

如何评估商业计划书

起草了一份商业计划书,可以自己做评估。

毕竟很多情况下,你的商业计划书在投资人面前可能停留不会超过60秒。

自己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经受考验。

一般有两种工具:情景分析和风险分析。

如果把员工薪酬降低20%,对于销售、士气、法律、成长和竞争力会有什么影响?这是“情景分析”。

比如,你五年的战略目标是营收5亿元,成为细分领域的知名企业。

那么今年团队就要花50%的时间在研发上,这个产品成本比竞品低30%,效率高30%。

明年,在研发的基础上,就要努力开始市场拓展,无论如何就是要把产品推向市场、验证产品与技术的可行性。

因为市场拓展事关公司成败,就要将目标进行合理分解。

比如,一年的营收目标是2亿元。

合理的拆解不是每月均分、每人均分。

假设,客单价平均30万元,拜访客户成交率在10%。

那么今年至少拜访近7000个客户。

一个销售一天平均可以跑4家,一年花250天跑客户,那就只需要7位全职销售。

比如,如果在秋季成交概率更大,那其他季节可以先打好客户流量基础,在秋季可以将4家走访提升至6家。

一旦进行了拆解,你会发现你的关注点完全变了,你也知道当前需要抓的重点是什么。

为了完成一年两亿元这个情景的目标,你可以考虑的是,是否有可能提高客单价?有没有可能提高转化率?

不同的情景会跟不同的目标结合,把目标拆解成任务,让每个员工知道接下去一周、一月、一年中都要做些什么。

而正因为他们这样做了,才能实现公司的目标。

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会碰到新的竞争对手出现、管理人员离职、员工激励不够工作懈怠等各种因素,这就需要“风险分析”。

企业家可以问自己这样四个问题:

  • 产品研发、渠道拓展和市场进入、团队凝聚力,有哪些因素会直接造成负面影响?

  • 影响的严重程度如何?

  • 针对潜在的风险,关键的管控节点在哪里?

  • 是否有管理风险的计划?

一个拆解具体情景的方法。

四个风险分析的思考题。

希望对你有帮助。


3 -

关于商业计划书理解的误区

有不少朋友会问我关于他们商业计划书的意见。

很多时候,让他回去重写了再跟我讨论。可能我确实时间太有限了。

我觉得大家看待商业计划书的时候进入了7个误区:

1)只有初创企业才需要商业计划书。

不论是为了做集团的年度战略回顾,还是子公司有收并购的的动作。

商业计划书都是为了来从一个全面的角度设定一个评判的基准。

2)商业计划书越详细越好。

1页的商业计划书最好。

为了做出这一页的精华提炼,背后的经验可能来自于10-20年的实战积累、深入的考察以及扎实的市场验证。

3)商业计划书要标新立异、有创意,而不是人。

有些创始人觉得自己可能拿到了独家秘方或者垄断资源,觉得就能成事儿。

然而,公司所做的事儿能与人相匹配才是是否能成功的关键。

更直白一点,人对了,即使项目资源本身没那么好,也比项目资源好但是人不对的风险低很多。

4)商业计划书需要广泛传播。

在15-16年开始全民FA的时代,这个动作就越发的普遍。

见到投资人,或者可能都没搞清楚对方到底投什么领域、有没有钱,就把BP一丢。

在融资的初创企业,需要高强度地谈投资人,这个的目的是在于听取多方意见,并让项目有更好的迭代。

花过多时间在几个投资人身上,或者让中介机构到处散播BP都是不明智的。

5)商业计划书套模版就行了,不用考虑行业特性。

商业计划书关键要素的核心都一样。

但是,不同行业在最后展现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制造业企业,核心是厂房和设备;服务类企业,核心是团队的运营能力;研发类企业,核心是专利与研发经验。

6)表达过于乐观。

早期项目找亮点,后期项目找缺点。

当早期的项目给到投资人,大家也会相对宽容。

但是投资人也会希望知道市场的真实现状,以及项目的优势与劣势。

投资人宁可你自己把问题讲出来,并给出合理的解释。而不是看你拍着胸脯到处说什么都没问题。

7)花过多的篇幅展示产品。

投资人投的是公司,他想知道这家公司能不能成事儿。而不仅仅是产品。

把产品的具体细节放在专门一个产品介绍手册里。

列出这些普遍而且致命的误区,给你参考,请尽量避免。

制作商业计划书的过程,也是对于项目的重新思考与验证。

相比用投资人的钱和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错的,不如花几周几个月,反复思考和实验把基础打扎实。

毕竟,这些都是能自己提前做好的准备,而且还不花太多成本。


不佛不丧,积极向上

“我们会很努力,肯定会成功”,一般只会出现在日本动漫或者中二连续剧里。

能用商业计划书打动投资人,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市场验证。

与企业还处在验证期的CEO共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