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粲《七哀诗三首》今韵

汉王粲《七哀诗三首》今韵

一君木子

七哀诗三首

汉 王粲

【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其二】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馀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其三】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评析

《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càn)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其中第一首诗写诗人初离长安在郊外所见难民弃子的惨状,感叹于盛世的难得。第二首诗写诗人久客荆州,怀乡思归,日暮凭眺,独夜不寐,触处都生悲愁,表达了他的政治苦闷,以及寄居异地、怀念家乡的寂寞忧伤之情。第三首诗写边地的荒凉和人民为战争所苦,深刻反映了汉末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强烈倾诉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哀思。

这三首诗中,以第一首最广为流传,它真实地描绘出一幅悲惨的离乱的画面。

注释

七哀诗:汉乐府中没有此题,可能为王粲自创。

七哀表示哀思多。六臣(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吕向)注《文选》吕尚说:“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叹而哀,鼻酸而哀也”。

 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都城,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初平元年(西元一九〇年)春,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

无象:指混乱得不成样子。象,法度之意。

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初平三年(西元一九二年)五月,李、郭等人合围长安,六月入城,烧杀掳掠,城中死者无数。

遘(gòu)患:指作乱。,通'构’,构成祸乱之意。

 中国:指京师之地。帝王所都为中,故古称京师为中国,这里指长安。

委身:托身之意。委,托付。

适:往之意。

荆蛮: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荆州在南方,故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的人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家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了他。

追攀:追赶攀车相送。依依不捨的情状。

蔽:遮蔽,遮盖之意。

弃:指丢弃。

顾:回头看。

号泣声:指弃儿的啼哭声。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句:此句是“饥妇人”的话,意思是:连自己也不知身死何处,又怎能两相保全呢?,全,保全之意。

  驱马弃之去:指诗人自己,因不忍看此惨象,连忙策马走开。

  霸陵:汉文帝的陵墓,在今陕西长安县城东北方。

岸:土塬高坎。文帝陵因山起陵,建于原上。

  悟:即领悟。《下泉》,《诗经》篇名,《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

喟(kuì):叹息之意。

滞淫:长久停留之意。

  方舟泝(sù)大江:方舟,方形的小船;泝,通'溯’:逆流而上。

岩阿(ē):即到处都是岩石的山阿。

增重阴:即更黑暗之意。

裳袂:即下衣裙和上衣袖子。袂,袖子。

摄:整理之意。

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拣丝为弦,故称。

羁旅:被羁绊而旅居在外,引申为长久寄居他乡。

壮:盛之意,指忧思深重。

难任:即难以承受。

更(gēng):经历之意。

截:即截取,引申为冻伤。

当迟:胆敢迟缓。

亭燧(suì):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或台,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翩翩飞戍旗:即戍边的旗子翩翩起飞之意。

行者:指逃难的人。

反:同'返’,返回之意。

乐土:安乐的地方。见《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兹:此之意,即这里。

蓼(liǎo)虫: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意为喫惯了蓼(一种有辣昧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喩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

谘:同'咨’,徵询、商议之意。

韵译

【其一】

都城长安秩序是如此的混乱不堪,

如狼似虎的董卓构成了这场祸乱。

只好又离开居住多年的中原地带,

去投奔友人到南方的荆州来避难。

亲戚看我远行对我表示极大悲伤,

朋友们手攀着我的车辕不舍依恋。

出家门映入人眼帘的是如此悲惨,

白骨累累零星点点布满了大平原。

路边有一个饥肠漉漉的中年妇女,

已把亲生的婴儿丢弃放进草丛间。

她听到了婴儿的号哭虽然回了头,

但还是挥泪掩面痛苦的离去毅然。

“吾都不知己何时何地是何方去死,

我们母子俩怎么可能都生命保全!”

我难过地策马离开了这痛苦之地,

极不忍心再听到饥妇的哭诉之言。

我向南登霸陵走过汉文帝的陵墓,

再回头来眺望那混乱中的城长安。

此时我纔理解了《下泉》诗作者心情,

想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望天息叹。

【其二】

南蛮荆州本不是我可爱的家乡,

为何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淫

极目望去大船在江心溯流而上,

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

黄昏山坡上正映着太阳的馀晖,

沟岩更灰暗凄凉显得潮湿影阴。

奔跑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

鸟儿们在寻找鸟巢盘旋上寻故林

上涌动的激流浪花发出清响,

猿猴临岸的山林里在吟。

迅猛的江风掀起我衣袍和衣袖,

深秋的露珠还打湿了我的下裳

夜深了我寂寞孤独地难以入睡,

又起身披衣来到了絲桐琴旁弹琴

絲桐琴好像理解我的心思一样,

知道我格外悲凉为我发出的乡音。

奔波寄篱到什么时候是尽头,

在心中充满愁伤难以排遣容忍

【其三】

满目荒凉边城使人心顿时生悲,

边城这个地方过去我曾经到过

象刀一样割裂着肌肤,

一年四季大风凛冽没有停歇时

方圆几百里从来不见人烟,

草木茂盛却始终不见人与牛羊

登上城楼眺望在远处高耸烽火台,

眼前呈现的都是猎猎飘动的战旗。

身在外行军的人不准备返回家园.

出门时早已经与家人作了长别

多服役人已经做了敌方俘虏,

吾等在伍人为此已哭泣无法计时。

下安居乐业的地方很多,

吾等却一直在这个苦地方为何兹

就象蓼草上的虫长期喫辣,

已经习惯此生活不必再谈离。

作者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劫持汉献帝迁长安,其父时任大将军何进长史,王粲随父西迁,在长安见当时著名学者蔡邕,深为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192),因关中骚乱,王粲往荆州依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建安十三(208),曹操大军南下,刘表病卒,子刘琮投降,王粲遂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晋爵魏公,魏国建,王粲官任侍中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二十二年(217),从曹操南征孙权,北还途中病卒,终年四十一岁。

《七哀诗·其一》,此诗写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此年六月,董卓部将李催、郭汜在长安作乱,烧杀劫掠,王粲逃往荆州,依靠刘表以避难。此诗是王粲初离长安往荆州时所作。当时他是十六岁。

《七哀诗·其二》,大约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荆州时的作品。

《七哀诗·其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表病死。同年九月曹操大军逼向荆州,王粲劝说刘表之子刘琮归降曹操有功,被曹操委任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王粲归附曹操后,曾随曹南征北战,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此诗就是写边地荒寒、人民深受战争之苦的之作。

注:本人在编篇过程中参考了网络未著名文章,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急速纠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