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通南国 利泽八婺②】仓部堰:潜涵引清溪 善水共流芳
徐华平是武义县桐琴镇东皋村人,常去仓部圳自然村走走。“我小时候夏季整天泡在清溪瀛口段嬉水捉鱼,听到不少'仓部公’造仓部堰的传说,对'仓部公’的好奇感和神秘感与日俱增。”
“仓部公”是谁?他是一位在清溪河畔长大的杰出青年,名叫徐镃。
徐镃像
徐镃(870-903),字德基,东皋村人。出身世宦之家,据光绪戊申年重修《武阳石城徐氏宗谱》卷首记载,祖先徐进忠任东阳郡长史;徐进忠之子徐范,任司农寺承;叔祖徐处仁、父亲徐庆均为吏部员外郎。
受家庭环境影响,徐镃自小就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正气与抱负。元代“儒林四杰”黄溍在元延祐六年(1319)写的《记徐仓部遗事序》中提到:“自为儿时,誓清天下,年十九游乡校。”年轻有为的徐镃,20岁时便得到荐辟,被任命为仓部员外郎。仓部是专门管理国家粮食储备的机构,是户部所属四司之一,掌管国家仓储出纳的政令,职责可谓重大。徐镃勤于职守,短短一年就被升任为仓部郎中,5年后被提拔为仓部侍郎。
在仓部任职10余年,保持清廉守正、公正执法,徐镃“不以宠辱更其守”的品质得到了唐昭宗的器重,被调任为兵部侍郎。遗憾的是,当时受到黄巢起义的冲击,唐帝国已名存实亡。各藩镇拥兵自重,其中以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卢龙节度使刘仁恭、镇海节度使钱镠、淮南节度副大使杨行密等六人势力最大,史载“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履新不久,徐镃厌倦了官场的争名夺利与钩心斗角,请求辞官回乡。昭宗皇帝念他政绩卓越,有功于大唐,一再挽留,后见徐镃不改去意,就加封其为国子祭酒,加食邑五百户,赐九旒紫金鱼袋,以示皇恩浩荡。这些也成为徐镃回乡建造仓部堰的资金来源。
临别之际,昭宗皇帝还写下一首感人肺腑的赠别诗——《赐仓部侍郎徐镃》:
“解组归田履舄轻,天将五福畀康宁。四朝人物推耆旧,万古清风在典型。郊野亦能知有道,朝廷久欲访遗经。帝城此后瞻依近,长傍南弧望极星。”
武阳石城徐氏宗谱关于徐镃的记载
字里行间可看出,昭宗皇帝对徐镃的认可。同时,他还作《赠侍郎徐仓部还乡序》,对徐镃寄予厚望,殷切希望他还乡之后,能用“强力”去“矫正”存在于自身的“气禀”之偏。
就这样,徐镃带着奖赏、嘱托和盖有昭宗皇帝钤印的仓部公徐镃“官像”,回到了故乡武义。
徐华平说,仓部堰、崇玄观、梵安寺,这些都是徐镃回乡后造福武义百姓所留下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