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糁子面
2021-03-18 16:24:08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年的白露前后,家乡鄠邑人总是喜欢吃一种特有的小吃——糁子面。所谓糁子面,通俗点讲就是苞谷糁子煮面条,听起来是寻常物,可是对于我来说却有着非凡的意义,承载了我对家乡的许多记忆。
一碗地道的鄠邑糁子面有四种灵魂性食材:苞谷糁、鄠邑面、盐须、蒜苗。为了吃到地道的糁子面,我和母亲往往从几个月前就开始忙活。六月种下玉米,辛勤劳作、等待收获。七月开始和母亲在烈日下自家院落中的菜园种盐须、“摆蒜”(鄠邑方言中把种蒜称之为摆蒜),母亲每年都会给我念叨一句摆蒜俗语“七大八小九独独”(即七月份摆的蒜长出来的大、八月份则小、九月份就成了一个整蒜,没有蒜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当我面对六七月天空中火红的太阳开始打退堂鼓时,母亲就会鼓励我说:“多吃点干活的苦才能知道读书的甜,才能知道过日子的不容易。”这句话伴随着我度过了工作中许多难熬的日子,让我更加笃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所有的食材都准备妥当,我们便会用当年新磨的小麦面粉和面、揉面、擀面。我们鄠邑人揉面讲究要三光,即面光、盆光、手光。意思是揉出的面要光滑,揉过面的盆和手也要光光堂堂不粘任何东西。每次揉完面,母亲总会笑盈盈地给我展示她光洁的双手,并告诫我“做人也一样,一定要清清白白的,像揉完面的盆和手一样干干净净的,坚决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这句话时时萦绕在我的耳畔,成为我为人的准则。
万事俱备,烧起柴火灶把苞谷糁熬到突突作响,再让雪白的面条在金黄且翻滚的苞谷糁中“起舞”,待面条熟后连着苞谷糁捞出,再倒入炒制的盐须、蒜苗,配上浆水、油泼辣子,一碗鄠邑糁子面便热气腾腾地告成。吃着美味糁子面的我也曾好奇地问过母亲,糁子是早上喝的稀饭、面条是中午吃的主食,为啥要把这两个弄在一起,这不是乱搭配嘛。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说“娃呀,你不知道,以前日子苦,缺衣少食,人们都过得节俭,早上剩下的苞谷糁不舍得倒,中午下了面继续吃,这节俭可是咱们鄠邑人的传家宝,咱们农民,更应该知道种地的不易,一粒粮食都不能浪费”。
的确,这简单的吃食曾满足了这片土地上千万个饥肠辘辘的身体,创造出让人惊叹的奇迹,更体现出了这片土地上人们对勤俭家风的传承。
“故乡安不下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从求学开始离开鄠邑已经八年,除了难改的乡音,更有对白露时节糁子面的执念和母亲带给我的人生哲理的回味。有时候想想,世间诸多哲人穷极一生追求的处世良言,都在母亲的“三言两语”中:做事靠奋斗、做人要清白、生活要勤俭。这碗糁子面满足了我对人间美味的一切幻想,这便是母亲带给我最贵重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