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禄堂武学中一词说开去----听康伟老师解读“神志升夺”

↑本文作者邓一琳教授(左)与本公众号编者       有人总结出内家拳绝顶大师孙禄堂几条习拳箴言:

艺无止境 ;柔静为先;神气布满;流行无断;身神统一;无我之心;不动心;有胆始有力;沉着虚静;养我灵觉;威吓应用;残敌之心;多求练历;练武者之恶德;注重对练;料敌之法;心壮魄强;机智胜臂力;破势收势;取敌要妙;练气归根。
其中的“流行无断”条目是这样写的:气与体中有阴阳。其动曰阳,其静曰阴。内家拳虽专重气之使用。然为无形物。无迹象可寻。实则存我体中。气之既分阴阳。若养之不当。便生弛挠之憾。平常安坐时之心气。漫漫然为镇定无事之态。动时若神志升夺。损其平常镇静安养之气。此未得艺也。
昔日先辈教人。务先使养自己方寸之气。使升物不能动其心。有此不拔之根基。则任何活动元气充足。无缺损之处。起居动静。真气沛然。至此方是真传。

我对其中的'神志升夺’不明白。特请教康老师,总结如下:

何为神志升夺

神:精气发之于内之灵气也。也有人说是内气显于外。
志:志向,心之所之。所,居所,心呆的地方,心定之处。如我立志要当老师,即我的心中揣了一个当教师的志向。
升:起而动也。
夺:志之所移。夺走你的志了。
也就是说,打拳应心定神安。
说起来容易,实则很难做到。在没有动作启动之前,心还是安定的。但一开始运动,神就会跟着动。尤其与人搭手,对方一碰你,你马上就不由自主地较上劲儿了,心就动了,志向就跑了。所谓“格物而致知”,要保持心性,不为物奔,恢复天理之知。说白了,就是“物不扰心”。
具体到拳架中,如双手前推,但劲儿千万别出去,不要使劲儿。而实际上我们只要手一动,本能地就会使劲儿。我们能否做到虽然外面的动作在运行,但神气不动?用推手来检验更易明白。比如,康老师做几个太极动作,浑身四肢都在动,但不管你摸他身上任何地方,他都没使劲儿。所有的地方轻重都是一样的。不管他的手往外出,还是往里缩,还是被人使劲儿推,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而且他自己的感觉也一样。
这就是,有动作,没力量。所以别人推他,是空的感觉。别人猛地一撒手,他的手仍然那样,绝不跟着对方撤掉的手往前走!而一般人,一有动作,就会有力量。这就是神定不住、安不住。
你的力量压在一个尽管在动、但没出力的东西上面,所以就会有摸不着的、空的感觉。他让你只管推,他不动;你走了,他也不搭理你,这就叫稳得住、安得住。
但为什么我们又感觉到他的劲儿好大啊?有一词叫“忽隐忽现,忽现忽藏”。到最后要发劲儿的时候,他的心志想发了,他就彻底发了。他的心志说不发,那你就彻底摸不着。所以,有劲儿还是没劲儿,全在于心志。并不受外物的干扰。能做到“黄河决于左,泰山崩于右”,面不改色,心不跳,这才叫“心定神安”!

所以,神志升夺,你的神和志都被启动了,被改变了,被外物拿走了、控制了。

太极拳要修炼什么

要练内里的这种情志,这种自控力,这种安定的性质。不是在练外面的动作,不是在研究腿摆多高、下多低。
那我们不是也在强调动作的运行路线要准确么?还强调要在不用力的最大范围内练习。为什么?
每个拳式动作都有招式在其中。不按标准来,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招式做到位,效果才会出来。比如,我让你转手臂,你转一点,你没事,没起力。再让你转大一些,你就有力了。你就要在你要起力的范围内,即外物要升的范围内,把这个力灭掉。目的是要把自己原来受限的位置,练到还不受限。慢慢地,你的动作范围会越来越大,也就是你运动的线路和范围拓宽了,而你内里的神志还是安定的。
曾看到康老师在会员专区课程里点评一位女士的拳架,说她把腰拧过头了。但她并不觉得别扭,难道不是让慢慢加大运动的范围么?
康老师解答:那是因为她柔韧性好,自己不觉得。但她的整个位置,也即动作的范围已经过头了,也即她的腰胯已经在用力了,但她自己没感觉。但这个力已经在这里了。在她的这个位置,别人稍微给她加力,她就会浑身不适,会浑身绷紧、发硬。这就好比一位杂技演员,柔韧性极好,就好像一根皮筋可以拉好长,没让人感觉到紧,但皮筋产生的力是在那里的,要把这个力去掉!
问题就在于,我们很多人行拳走架中,手往前伸,不是单纯地在位移,而是意识已经出去了,已经在用力了,但自己感觉不到。但行家一眼就看出,你的意识已经出去了,你的力已经放出去了。比如说,掤,心念一动,掤劲儿就出去了。所以康老师在教拳的初期,不说这些术语,因为不到说的时候。他怕你的神志跟着这些术语就出去了!有一句话叫“力不出尖”,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怎么练?升物不能动其心,即物动,我心不动,这个状态不要变,但还要运动。所谓平心静气,是要通过运动的状态来体现的。不管你外形怎么动,也不管别人怎么动你,你内里的状态没变。要练到这种程度,才真叫“平心静气”!可不是平时所说的,不想什么事,只管打就行了。
太极拳的习练,就是要在动的过程中,平心静气,气不动了,心不动了,志不动了。所以才有这么一句话:把你的睡觉的状态立起来,然后再动起来!也就是,你看我动起了,但我的状态没变!

这就是婴儿的状态。婴儿四肢乱动,但他没意识。你用手杵他,把手指让他抓住,劲儿似乎还挺大,但他一点不紧张。他才叫物不扰心。因为外物还没有进入他的心呢!他的那个劲儿,是内里的神在自动。有一句话叫“心死神活”,他没用心意,他用的是本源之气。所以,我们练拳有一句话叫“复归于婴儿”。

何为心死神方活

心与意念的关系是什么?

前文说过,神是指发于内之灵气。是它自己动的,不是我的心让它动的。我心不动,它也动,那才叫灵动。
那目前不是很强调要练意么?
这是分阶段的。第一阶段,要以意导气;第二阶段,以意行气;最后通过意识,让神志别动,别变,变成本能。那时叫“有意无意是真意”。你说它有意么?它没意;你说它没意吧,它似乎还知道。这就好像你一边做着饭,一边和别人聊着天。你并没有关注手在如何动,但手的确在动,这只是一个感觉,你这时就是处于有意无意的状态。这就叫没过心。
但刚开始学习做饭的时候是需要全神贯注的。习拳也一样。刚开始学拳,一定要用心,要用意,然后用意来固定你的状态,直至最后成习惯了,就到了松意的阶段了,最后,意也没了。
所以,第一步,先松体;松体之后,会产生气力,一旦有了气力,再松气;最后,气在体内流动了,灵动了,你会感觉到的。最后,你拿意识去指挥它,它就会走了。最后你不用脑子了,它也会走了,这就到了松意的阶段了!

不管我们能练到哪个阶段,至少我们要知道我们目前在哪个阶段,我们在练什么,应该怎么练。

为什么要慢练

有人会问,慢练会不会把身体练死练僵啊?
慢练,是为了保持那个不用力还能运动的状态。让那个状态别变、别变,保持住。一快,这个状态就很容易变。慢慢地去感觉这个状态,感知每一点上的状态都这样,控制住这种很微小的变化。比如,一条手臂,从头到尾,每一点上都练成一样的状态。真到练成了,快慢就无所谓了。因为那种状态已经成性了!
要去追里面的东西,不要去追皮毛

许多人下了多年的功夫,只是在拳架上下功夫(比如我自己),岂不知太极拳是要找内里的东西,去找里面一气流行的那种状态,是在打造神情意志。否则,抠了一辈子的拳架,外形上再漂亮,哪怕和宗师的架子一模一样,都没用!因为这个架子只是皮毛,在太极拳的习练终极阶段是要丢弃的。因为太极拳习练的是最原始的能力,最本真的性质,到那个阶段,有一句话来形容:无形无相,全体透空。

难道拳架不重要么

应该说在学拳的开始阶段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一拳式中都有招术,否则就不叫太极拳了,叫太极就可以了。例如,太极六式基本功,就没有叫做太极拳六式基本功。有招术,就有用法,就有一定的运行路线。比如,两手要拧毛巾,朝同一方向拧,就拧不了,两手一定要逆向拧才行。动作准确,是为了后面的效果,在于用法是否做对,并不在乎高一点、低一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