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最后一个忠臣:蜚廉侥幸留下了一条命|史记秦次元002

秦帝国的先祖们在殷商时代混得不错。应该说,他们是殷商王朝的开国功臣。在商汤灭掉夏桀的那一战,费昌是为商汤驾车的。到了帝太戊的时候,还专意请了这一家族的孟戏、中衍为他驾车。因为掌握着“御”这项专门的技能,这一家族在商王朝一直都很受重用。这一家族的势力到了商纣王的时候,达到了一个顶峰。

002

蜚廉和恶来的名声好像并不好。在《史记》次元里,他们可以被看作是商纣王的帮凶。

蜚廉和恶来是父子,在商王朝的末年,都受到商纣王的重用。《殷本纪》里,只是提到了恶来。

“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这么说,恶来也很像是一个背锅侠。在《史记》次元的描述里,商王朝的末年,一批忠臣受到了迫害。有一段历史是说,商纣王继位之后,搞过一轮人事斗争。清理掉了一批重臣。比如位列三公的三位重臣鄂侯、九侯和西伯昌。在一番操作之后,鄂侯和九侯被杀,西伯昌被囚禁。这很可能意味着是商纣王一次成功的夺权行动。要知道,这三个人一直是在唱反调的。

关于那段历史,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这样理解呢?

商纣王继位,他其实拥有非凡的才智和能力。这样的人注定是不甘心平淡地过完一生的,总要折腾一些事情出来。可以说,他的各种举措都遭到了重臣们的反对。他的权力也受到各方的牵制。在整个商王朝的内部,他能够信赖的力量是很少的。最终,他用残暴的方式清理掉一大帮反对派,把自己信赖的人推上了重要的位置。

这其中就包括恶来。一听这个名字就不太像个好人。而且在《殷本纪》里,他被认定为一个“善毁谗”的小人。在我们信仰的历史观里,这种人似乎被残暴的君王更可恶。

不过,在《秦本纪》里,恶来受到重用的一个原因,是他有非同常人的能力。同时受到重用的还有恶来的父亲蜚廉。

“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这里他们的能力得到了肯定,而不是因为他们对纣王的谄媚。这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相比,似乎显得不识时务。或者说,在殷商王朝不可逆转地走向灭亡的时候,这一家族又一次站错了队。司马迁的记录也很有意思,他特别用“事殷纣”来描述他们的立场,似乎有意强调了这两个人的忠诚只是对商纣王的忠诚。

如果把他们的忠诚看作是对殷商王朝的忠诚呢?

他们的家族是商王朝的开国重臣,一直是深蒙国恩的。在新兴的周王国对殷商王朝发起挑战的时候,他们仍然选择了站在殷商王朝一边。

可能也正因为这种原因,他们应该成了周王国最头疼的反对势力。以至于在周武王伐纣之后,没打算放过他们。

“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

从这句话的记录里来看,恶来不像是战死的。新兴的周王朝并不允许有这样的反对势力存在。甚至在进入商都之后,周武王放过了商纣王的儿子,都没有放过他。

这也很像是在说,作为一个“善毁谗”的小人,恶来应该为此承担后果,并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不打算屈服的反对派。

蜚廉呢?很像是因为一个意外,就逃过了一劫。

周武王伐纣的时候,他正好不在。

“是时蜚廉为纣北方,还,无所报……”

这句话被理解为,就在商纣王面临周武王和诸侯联军的攻击的紧要关头,蜚廉恰好出使北方,完美地错过了那场商王朝保卫战。

或者,这还可能是说,蜚廉和恶来都在为商纣王作出最后的努力呢?蜚廉在这个时候出使北方,就是要为商纣王搬兵求救的。不过,等他回来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商纣王兵败自焚,他的儿子也被杀了。

蜚廉是否完成了他的使命呢?《秦本纪》里没有记录。很像是一个意外,他就错过了参与那场重大事件的机会。同时似乎也在说,即使他在也是于事无补的。

那时的蜚廉应该陷入灭国丧子的悲痛之中,但是,他自己也应该知道,大势已去,凭他是无法挽回这个结局的。他在霍太山筑起了一座祭坛,向已经死后的纣王汇报他出使北方的成果。这似乎也是在表明他的心志,即便是商王朝已经灭亡了,在他心里,认同的仍然只是商王朝。这是向整个天下宣布他的立场吗?

《史记》次元就在记录他祭奠纣王的时候,记录了另外一件奇事:

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

这句话被理解为一种预兆,上天已经有了安排,总有一天,会让这个家族崛起的,现在就需要保存实力,不要做无谓的牺牲了。这是天意。

如果把这句话做另外一些理解呢?

在祭奠商纣王的时候,蜚廉为自己准备了一副石头棺材,并在上面刻上了这样一段话,就是要让自己记住,不是他对商王朝不够忠诚,只是他不能就这样白白就死了。

后来,蜚廉死后,就葬在了霍太山。那很可能意味着他一生都没有对周王朝作出妥协。死后,他是否就被葬在那口来历不明的棺材里呢?

这个家族直到蜚廉的孙子孟增,似乎才和周王朝达成了妥协。那时已经是周成王在位的时候。

“孟增幸于周成王。”

这似乎是对盘踞在霍太山的殷商残余势力的一种招安和怀柔。也意味着,这一家拥有不可忽视的实力。

我们来看看《秦本纪》里另外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记录:

“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也就是说,孟增这一支后来选择了向周王朝靠拢,并在周缪王的时候,立下了赫赫战功。造父也因此受封赵城,成了后来赵氏的先祖。

另外一支呢?

“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

直到周孝王的时候,非子才成了周王朝养马的官。这是否意味着,直到那个时候,整个家族才真正向周王朝妥协了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