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能源危机:人口越来越多,木柴生产跟不上怎么办?

本 文 约 492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有道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木柴在中国古代,一直是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升斗小民生活中每日不可少的。与此同时,中国古代建筑也很少使用石材,多使用木材。此外,造船业也是用木大户。在古代,人们没有“吨”的概念,对船只一般称是多少“料”。据专家测算,每一“料”大约是木材三百斤左右,可以承载三个成年人的重量。一艘大型的船只,用“料”数量动辄上百、甚至上千。

可见在中国古代,木材的消耗量是非常惊人的。每个朝代的木头产量是常数,而人的需求却不断增长,于是,中国各个朝代的老百姓,似乎总是在为找柴火烧而努力。

一些专家估计,中国古代老百姓,平均每人一年需要烧掉四五百斤的柴火。而随着中国古代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以柴火为代表的燃料危机似乎很早就出现了。周文王曾经告诫自己的儿子“山林非时不升斤斧”,就是说,不到季节,不要去砍伐林木。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商周时期,乱砍滥伐林木资源的现象就已经出现了。战国时期,孟子曾对着齐国都城郊区的牛山被砍成童山秃岭而大发感慨。不过,当时的情况还不算太严重,司马迁的《史记》中曾谈到所谓“百里不贩樵”,意思是说长途贩运的商品里面没有柴火,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秦汉时期的人们还是可以从近处获得柴火的。

这里的樵,指的是木柴。以砍柴为生的人则被称为“樵夫”或者“采樵人”等。樵夫最早产生于何时还需要考证,不过,至少在春秋时期,樵夫就不少了。《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曾经攻打绞国,屈瑕给楚王出主意:“绞国人比较轻浮,您可以弄一些砍柴人(原文是'采樵者’)在外面砍柴,不要派卫兵保护。用这一招引诱他们。”楚王依计而行,绞国果然中计,他们马上出城,抢掠了三十个砍柴人。第二天,楚王又弄了一些砍柴人,同时在附近设下伏兵。绞国人一看,非常高兴,马上派出大队人马,驱赶楚国的砍柴人去山里给他们砍柴去。正在绞国人得意洋洋之际,楚国军队突然出现,把绞国军队杀得人仰马翻,最终不得不和楚国签订城下之盟。

可以说,从古代到近代,樵夫一直存在,并在各种文献资料中留下有趣或神秘的记录。当然,他们的任务,主要还是为大家提供木柴。

帮助孙悟空找到菩提老祖拜师的樵夫。来源/86版《西游记》截图

西晋时期,名士羊琇曾经让手下把一些木炭捣成碎末,再加上其他的东西,做成各种动物的形状,邀请一些名流到他家中吃饭,把这些动物形状的木炭拿出来温酒用,让来宾啧啧称奇。羊琇这样的皇亲国戚居然拿木炭炫富,可以想见,西晋时期的木柴已经比较紧张了。

这种情况,到了唐代就更为突出。木柴的重要性在唐代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比如诗人杜荀鹤在《山中寡妇》一诗中曾说:“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折生柴带叶烧。”可见当时老百姓获得木柴是很困难的。唐朝的志怪小说家段成式在他的《酉阳杂俎》一书中曾写了这样一件奇事:

司农卿韦正贯曾经应汝州刺史柳凌的邀请,在汝州担任过军事判官。一天,柳凌跟韦正贯谈起自己做的一个怪梦,说有个人递给他一份状纸,其中谈到某人欠他1700束木柴,这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韦正贯说,木者墓也,这是不是您将不久于人世呢?果然,一个多月后,柳凌就因病去世了。韦正贯为他料理后事时,发现,柳凌为官清正,只靠工资生活,所以比较清苦。然而,政府有拖欠柳凌工资的情况,韦正贯清点了一下,发现其中包括1700束木柴。

虽然这个故事过于离奇,但从中可以发现,当时木柴短缺的情况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木柴紧俏,唐代政府在给各级官员发工资时,常常发大量的木柴,这也是“薪水”一词的来历。当然,这种做法在唐代之前就出现了,只是到了唐代就更加普遍了。

为了缓解“用柴荒”,人们将种地的“副产品”(麦秸秆之类)尽量搜罗尽。在《尚书》《礼记》等上古典籍中已经提过这些副产品,后来在《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农书中关于秸秆等的论述就更多了。这些副产品主要四类:粮食作物秸秆,如粟秸、小麦秸以及后来的玉米秆、高粱秸等;油料作物秸秆,如麻秆、大豆秆等;经济作物秸秆,如棉花杆;瓜果蔬菜类秸秆,如马铃薯藤等。这些“副产品”除了用作燃料外,还可以用来堆肥、保温。

虽然老百姓想尽各种办法找燃料,但是,关键在于,唐代以后,中国大型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了。像唐都长安是著名的“长安百万家”,如此众多的人口,自然也需要数量巨大的木柴。

据学者统计,仅仅唐代皇宫内的需求就达到3万吨左右,整个长安城的木柴需求量大约在40万吨左右。因此,长安周围的林木大多被砍伐殆尽,天长日久,其供应地也早就超出了百里的范围。
专门解决长安各级官署木柴需求的机构叫钩盾署,后来,由于木柴供应难题逐渐突出,解决木柴问题的官员级别也逐渐升高。唐朝中叶以后,由于木柴供应紧张,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个“木炭使”,这不是一个专门的职位,而是由高级官员兼任的。
经常兼任木炭使的是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由此可见当时木炭的紧俏程度。
卖炭翁绘画。来源/网络
木柴紧张的状况到了宋代更加突出。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为后世人描绘了当年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后人都能感受到汴梁城那充满人间烟火气味儿的喧闹与昌盛。可是,当我们赞叹不已时,恐怕不会想到,这座城市的繁华,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木柴、煤炭这些看上去其貌不扬,但却无比重要的物资上。
北宋建立后,由于之前的朝代在关中平原大量砍伐林木,所以,北宋政府向全国各地征调木材、木炭。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文献通考》《宋史》等文献资料记载,当时汴梁周围差不多所有的河流都在承担着向京城运送木材、木炭的任务。那么,一年究竟能有多少木柴、木炭运进汴梁呢?据《宋史》记载,治平二年,也就是1065年,各地运进京城的木柴达1713万斤,木炭则达到一百万秤。
即便是这么多的木柴、木炭,还是不够用。当时的北宋都城汴梁,人口最多时能达到150万人,是不折不扣的世界第一城市。所以,木柴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人们为了得到更多木柴,纷纷走进大山深处砍伐,连古代帝王陵墓周围的树木也不放过。有人不愿意跑远路,来一个就近解决,那就是偷砍经济林木,如桑树、果树之类。这种情况十分严重,为了制止这种情况,宋仁宗时期曾经颁布法令,规定凡是偷砍别人家桑树的,42尺算是一份,达到三份就要判死罪。
影视剧中的宋仁宗。来源/电视剧《清平乐》截图

这个政策,其实也是古代林业政策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注重经营林业,根据《周礼》记载,当时的行道树、纪念林、经济林已经比较普遍,政府设置了“山虞”“封人”“掌固”等管理林业的官员。不过,一直到近代,由于战乱、乱砍滥伐、政策没有连贯性等原因,林业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政府一方面对砍伐经济林木的人治罪,另一方面也打击那些垄断木柴、囤积居奇的人。由于木柴非常紧俏,有些人就在运送木柴的路上设卡,将一些民间木柴商打算运进汴梁贩卖的木柴提前买下来。这种生意利润比较高,连皇帝的亲戚都参与进来。据《宋会要》记载,宋太宗时期的驸马柴宗庆的一个仆人,从外地弄到许多木炭,借着皇亲国戚的地位,因为不交税大赚了一笔。其他的文武官员也纷纷参与其中,动静越来越大,当时汴梁的木柴供应商,十有八九都有这些皇亲国戚当靠山。后来,宋真宗专门于1015年下旨,对这种现象进行约束。
由于供不应求,再加上囤积居奇,汴梁的柴价、炭价不断上涨,底层老百姓的生活颇为困苦,他们日夜为弄不到足够的木柴而发愁。为了纾解京城百姓用柴的困境,北宋曾多次向老百姓出售平价炭。结果每次政府出售平价炭,总会引发抢购狂潮,甚至会出现踩踏致人死亡的恶性事件。
以宋代为背景的影视剧中,也会出现炭火取暖紧张的故事。来源/电视剧《知否知否》截图
可以说,北宋朝廷的种种努力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并不能解决百姓缺柴烧的问题。不仅如此,木柴紧缺的问题随着可砍伐的森林资源日渐减少而越来越突出。公元1008年到公元1063年,这个问题最为严重。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嘉佑四年(1059)的冬天特别冷,经济十分萧条,底层老百姓生活难以为继,因为买不起粮食和木炭,跳河、投井的数不胜数。看到这种惨况,皇帝宋仁宗不得不“避殿减膳”以显示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当时元宵节赏灯的活动马上要进行了,最后在时任开封府尹欧阳修的建议下,取消了赏灯活动。
影视剧中的欧阳修。来源/电视剧《清平乐》截图
虽然朝廷想了各种办法,但缺柴的问题依然越来越严重,直到一种新的燃料大量走入寻常百姓家,问题才得到了初步解决。
这种新燃料,就是煤。
据考古资料记载,中国人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已发现煤炭。不过,真正有计划地开采和使用煤炭,则到了西汉时期。直到北宋后期,我国才开始大规模地开采和使用煤炭了。两宋之交的文人朱弁在他的《曲洧旧闻》之中谈到:“石炭不知何时始,熙宁间初到京师。”这里的石炭,就是煤炭。也就是说,煤炭是在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开始当做燃料的。
相对于砍柴,采煤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不是一般人可以上手的,因此,煤炭广泛应用的前提,是能够被大量地开采。1959年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在今天的鹤壁发现一个大型宋代煤矿遗址。这个遗址规模很大,据考古学家估计,当时的雇工人数应该在140人左右。这个煤矿所采用的技术也很先进,它的矿井直径有2.5米,深度则达到46米,而且矿井准确地到达了煤层。这个矿有十个采煤区,有排除地下水的装置,有通风、照明设施,这些显示出当时已经有了比较完整、成熟的采煤技术。与此同时,木炭的供不应求越来越突出。为了促进柴改煤,宋神宗在熙宁元年颁布一个法令:从怀州进京的石炭不收税。怀州在今天的河南沁阳一带,汴梁用煤主要产自怀州。这些为煤炭的广泛使用扫清了道路。
此后,煤炭迅速在汴梁普及开来。南宋的医学家庄绰在其《鸡肋篇》之中曾经说过:“昔汴都数百万家,敬仰石炭,无一燃薪者。”这个说法虽然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用煤的普及程度。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汴河两岸,各有十个石炭场,也就是煤场。而且,各种煤制品如“香饼子、炭团”也出现在煤炭的市场上。炭团就是后来仍然可以看到的煤饼。香饼子是什么东西呢?欧阳修曾解释说,香饼子是一种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煤产品。这些五花八门的煤制品的出现,说明当时北宋的煤炭深加工行业也比较兴盛了。
煤炭的应用大大缓解了木柴供需矛盾带来的问题。此后,北宋没再出现过因百姓买不起燃料而冻死饿死的现象。这个时候,木柴虽然还没有完全退出燃料市场,但它已经不能扮演主角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柴改煤不仅托起了东京繁华,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华北地区制瓷业达到了顶峰,形成了著名的五大名窑,其中尤以定窑最为著名。定窑是官窑,烧制白瓷,其产品之中最有名的就是龙首大净瓶和孩儿枕。
北宋定窑白釉刻莲花瓣纹龙首净瓶,现藏定州市博物馆。来源/河北数字博物馆官网
其次,煤炭的使用,使得北宋钢铁产量大大增加。1078年,北宋全国铁产量达到12.5万吨,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到18世纪时,整个欧洲的铁产量是14.5-18万吨。
由于煤炭的大量开采、使用,整个北宋时期的社会面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苏轼为此专门作诗一首。
石炭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䃜万车炭。
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宋代煤炭的普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燃料供需矛盾,然而,随着元明清三代人口的迅速增长,这一问题仍然存在。元明时期,北京燃料主要还是靠木柴,而且消耗量惊人,如下图:
元明北京人口与薪柴变化趋势。来源/赵九州:《古代华北燃料问题研究》
《明史》曾专门谈到政府所需燃料的供应、运输问题,这在正史之中尚属首次,从一个侧面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当时北京的燃料供给主要来自北京近郊,在北京近郊林木资源耗尽之后,取材范围便开始扩大,甚至整个华北地区都在为首都供应木柴。然而,明代的旱灾、蝗灾等又频频发生,使得明朝的燃料供应更为紧张。
木柴供应如此紧张,那煤炭呢?明朝为什么不仿效宋朝,用煤炭作为替代品呢?的确,北京西山的煤储藏量非常丰富,号称“遍地乌金”。然而,明初却禁止开采,原因一是“与皇陵京师相近,恐伤风水”;二是因为“煤窑人群聚集,恐滋事生非”。
后来,因为燃料供应的压力实在太大,嘉靖年间开始放松管控,北京西山的煤矿立刻遍地开花。然而好景不长,因为明朝征收重税,大批煤矿奄奄一息。万历年间,朝廷委派太监王朝管理西山煤矿,他不仅提高税额,扩大征税范围,甚至调动军队来逼税,逼得大批矿工、煤户进京请愿,整个京师为之哗然。王朝见状,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倒打一耙,说这些煤户未经批准,随意开矿、抗税,甚至纠合矿工殴打差役,实属犯上作乱。明神宗下令彻查,奉命调查的内阁大学士沈一贯查清事实,据实上报,最终,万历皇帝撤掉王朝,改派太监陈永寿管理西山煤矿。万历三十三年,朝廷将引起极大民愤的各地税监撤了回来,西山煤矿的煤税也停止征收,此后西山煤矿的开采量大为增加。
进入清代以后,随着政治局势的稳定,边防问题不再突出,一些原来严格禁止砍伐林木的地区都放松了管控,加之西山煤矿等发展,还有像高粱、玉米等高杆作物的推广,提供了更多的替代燃料,所以,相对于明朝而言,燃料匮乏问题虽然存在,但已不那么突出了。相应的,樵夫这种职业也逐渐不那么吃香了。
当然,燃料问题真正得以解决,则是石油年代的事情了。而在中国古代,燃料危机虽然不仅仅是做饭造成的,但相当一大批木柴、煤炭被用到灶间却是不争的事实。

参考资料: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鹤壁市古煤矿遗址调查简报》

《考古》 1960年第3期。

许惠民、黄淳:《北宋时期开封的燃料问题——宋代能源问题研究之二》

《云南社会科学》 1988年第6期;

程遂营:《北宋东京的木材和燃料供应-兼谈中国古代都城的木材和燃料供应》

《社会科学战线》 2004年第5期;

清华大学历史系、三联书店:《清华历史讲堂初编》2007年版;

赵九洲:《古代华北燃料问题研究》南开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END
者丨李方恩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臧晓彤、李栋、张斌、古月
排版 | 于嘉夫
封面 | 电视剧《花间提壶方大厨》
(0)

相关推荐

  • 这才是古人的高端黑——煤文化≠没文化!

    进入立冬以后,北方各地陆续开始集中供暖,随着清洁能源的不断普及,烧煤做饭.燃火的记忆离我们逐渐远去.现代中国人的印象中,煤炭是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的第一代新式能源,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小编可以郑重告诉你 ...

  • 烧煤杂谈:回忆与现实的交错

    本文作者:黄金亮 说起烧煤,第一个浮现在脑海里的,是初中时学过的课文<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 ...

  • 记忆 ‖ 柴火的变迁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关注我哟 ☀ 在这里,你会更懂巫山!   取暖做饭都离不开燃料.在我的记忆中,从割刺.砍柴.烧煤到用电.烧气,燃料的环保便利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1 割 刺 小时候,我和不到10岁的弟 ...

  • 古代第一次人口普查为什么会在秦朝?古人又是怎么普查人口的?

    古代社会,人口的兴旺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国家的稳定繁荣.东汉前期,政治清明.国家稳定.经济回暖,全国总人口可达五千余万口;而到了汉末三国,受战争.瘟疫.灾祸的影响,司马氏统一全国之时,人口已经 ...

  • 哪个朝代温州开始迈入百万人口大都市——古代温州人口那些事

    古代温州人口那些事-- 近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炉,温州总人口达到957.29万,占全省总数的14.83%. 作为浙江省的人口大市,历史上温州什么时候开始人口大量聚集?各个朝代温州的人口又经历过什么 ...

  • 古代版人口老龄化?

    朝代的更替,除了与气候周期造成的农业产量波动有关,是否也跟社会人口结构的老化有关?就像一个人会生老病死一样,一个社会也会生老病死.全社会的平均年龄会随着社会安定繁荣而不断变老,因为和平太久之后,食物营 ...

  • 农村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未来农村人怎么养老?听听专家怎么说

    现在农村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这是一批陪伴着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如今却已步入暮年了.根据有关资料调查,现在中国超过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大约在2.5亿左右.而到了2030年,我国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大约 ...

  • 古代汉族人口大迁移带来的影响,从灭亡到满汉一家亲,始终是正统

    导语:古代汉族人口大迁移带来的影响,秦朝削弱军事力量,导致元朝灭亡,促成满汉一家亲从灭亡到满汉一家亲,汉人始终是正统 人口一直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核心力量,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

  • ​关于开封市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验收结果的公示

    关于开封市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验收结果的公示 时间:2020-12-22 18:27:26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 ...

  • 古代中国人口膨胀

    中国人口为何会过度膨胀吧.这和底层百姓所面临的财政压力的变化有着直接关联,也就是说,底层老百姓交的税少了. 老百姓财政压力的变化源自两个事情,一是明朝后期张居正搞的"一条鞭法"改革 ...

  • 古代银锭子越来越走俏

    官铸银锭除了有五十两.十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和一两 等不同规格外,尚有各地铸造的官银.其范围包括直隶省(含北京.天 津和河北省等地区).山西省.东三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山东省.安徽省.江 ...

  • 重庆最大的镇,人口15万,生产五金全国知名

    重庆市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那么重庆最大的乡镇是哪一个呢?这就不得不提位于大足区的龙水镇了. 龙水镇因龙溪河流经而得名,地处大足城区南部,大足.荣昌.永川的中心位置,又处于成渝经济带上,良好的区位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