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讲坛精粹丨吴国盛:科学精神的起源

图说:2019年9月21日下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教授莅临「扬州讲坛」,主讲《科学精神的起源》。

编者按:

吴国盛,1964年生,湖北广济人,2017年在清华大学创建科学史系。现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科学博物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技史学科评议组成员。1979年,15岁以全县理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录取。1997年,33岁被破格评为中国社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1999-2016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导师,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吴国盛教授早年进入北京大学后,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并非纯粹的物理学问题,而是那些理论物理学中带有很强思辨性质的基本命题,例如:宇宙有限无限的问题、时间的概念、空间的概念等。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1983他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将哲学作为一生的学术追求。在随后的研究中,他持续关注了近代科学的思想起源及其基本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围绕环境保护、科学的未来与人类的命运等问题与学界及社会各界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讨论,对现代性问题、当代技术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要著作有《希腊空间概念》《科学的历程》《时间的观念》《技术哲学讲演录》以及“吴国盛科学人文系列”等多部。其中《科学的历程》(1995)先后被中宣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共青团中央等权威部门评为“五个一工程”著作奖、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首届胡绳学术奖,并在1999年被科技部、中科院、全国科协评为“科学家推荐的20世纪百部科普佳作”,列入了新华书店总店《全国新书目》的“新中国50年百部名著”。

图说:暖场节目由柳丝艺术团特邀嘉宾朱浩宇、朱承旭、张洋、龚贤老师带来古琴四重奏《问道》。

扬州讲坛汇聚百家各种思想,据说讲科学还是第一次,非常荣幸。

今天的中国人对科学是非常热爱的。百年来,中国人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科学振兴之上。全世界只有中国有一部法律叫《科普法》。但是,也伴随着一些对科学的误解。我今天的讲座想回应一些现实的问题。

“科学”与“技术”

第一种误解是“科”、“技”不分,科学和技术不区分。我们说科学,很容易说成科技。我们说科技,脑子想的是技术,以“技”代“科”。

第二种误解是特别容易从功利、实用的角度去看待科学。我们常说科学是力量,但这句话并不完全。19世纪以前科学是没有力量的。19世纪开始,科学才转化为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比如,牛顿力学当时对英国经济增长是没有贡献的。那么,19世纪以前,科学家为什么搞科学,他们的动机是什么?

这两大误解是哪来的?有两大来源。

第一个,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古有“技”无“科”。中国古代有发达的技术,比如四大发明。

第二个,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很容易抱有功利主义态度,把读书当成了一种工具和手段。此外,还与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经历有关系。科学到中国来时间很长,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已经进入中国,但“西学东渐”第一波最终“无疾而终”。西方的科学并没有打动中国人。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人认识到“技”不如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理念在当时是先进的,但现在看来是不够的。造船造炮派人出国留学,发现“洋人”船坚炮利的背后是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在中国人心目中,科学是学了以后能变成军事力量、解决民生问题、为国争光。过度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影响了我们的科学政策、科学教育、科学发展等。

“熟人”与“生人”

究竟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怎么起源的?如果从有用的角度看,就没有办法理解19世纪以前的科学。我提出科学的人文视角,从人文的角度看,为什么这个民族会产生今天的科学,而那个民族没有。人文视角是基本的视角。人不是单纯的基因的产物,也是后天的产物。人经历了自我驯化,对身体的驯化,对行为的驯化,对世界观的驯化,把自己“文”成人。

中国文化有丰富的底蕴,儒释道三足鼎立。儒家是主体,这和农耕文明有关。很长一段时期,其他文明被边缘化,比如害怕海洋文化、拒绝海洋文化。比如排斥商贸文明。士农工商,商人最低。比如游牧民族被视为异类。

粮食生产成为民族的基本行为,民以食为天。农耕社会造就了定居模式,安居乐业是人生的幸福,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则被认为境况不好。定居模式造成了“熟人文化”,之所以“熟”,沿袭了原始社会的血缘文化,按照血缘分亲疏远近。一切“生人”转化为“熟人”,街上碰到陌生人,也会喊大娘、大哥、大姐等。儒家文化把爱浓缩成“仁”,爱有差别。做人难,光请客吃饭排座次就很头疼。儒家提出了“礼”,认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

跟儒家的农耕文化相比,西方文化不一样。我们说的西方文化,是以“两希”文明为主导,一个是希腊,一个是希伯来,构成了现代西方文化的核心。

它们都不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与航海、商贸、游牧等混合在一起,迁徙、搬家成为常态。我们中国人户口本有一项叫籍贯,就是祖祖辈辈住的地方。迁徙社会是“生人社会”,夫妇二人各人有各人的账户。“熟人文化”是血缘文化,“生人文化”是契约文化,契约是理解西方文明的核心词语。

强调个体的契约性,被浓缩为“自由”。自由就是“由得自己”。在中国文化中,很少谈及自己,我是谁?不强调个体。西方人见面,会报自己名字,中国人见面,很少交流彼此名字。中国人习惯把个体放在群体的因素中。西方有哲理,叫做“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的独特性,所谓“你”,就是不变性,可以识别出来。西方讲自由,强调不变性,这就是训练自由人性。

图说: 吴国盛教授深入浅出的带领听众认识作为一个现代人学习科学精神训练的必要性。幽默风趣的演讲让大众耳目一新,厘清对科学的认识。

“无用”与“有用”

在希腊,科学的出现,就是用来训练自由人性的。希腊的自由,就是他们的人性。

希腊科学有两个基本特征,希腊人高调宣传“不用”特征,自古以来,从埃及到中国,文明古国都有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都是辅助国家政权的,比如祭司、官员等,都是“有用”的。只有希腊人宣传,真正的知识是“无用”的,比如经验、技艺、科学。科学是为了自身存在而存在的,必须“没有用”。只有彻底“没有用”,才能单纯为了自身而存在。自由的科学一定是“无用”的。有位年轻人学习几何,问导师学这个有什么用?导师勃然大怒,说这当然是“无用”的,我怎么能教你“有用”的东西。

那么“无用”的知识如何构建?希腊人发明了演绎知识,希腊人热衷于演绎知识,这就是自己推理出知识,根据自身进行内部推演,真正的知识只有自己推出自己。所有的经验,都有可能是错误的。

公理是不能错的,比如等量等于等量,听上去就是废话。但是从废话出发,推算出科学的道路来。人类其实有很多废话,但是本身并不知道,我们有很多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所谓推理,就是把那些隐秘的知识挖掘出来,唤醒理性。希腊的科学,就是帮人找到熟悉的自己。

希腊科学分为两大类别,18岁前学数学,18岁后学哲学。为什么要从数学开始?数学的意思不是计算。数学这个词,就是你能学得会的东西,那就是本来就懂。如果懂,为什么还要学?如果不懂,怎么学得会?原因是我们本来是懂的,后来忘记了,学习就是一种回忆,帮助人找到自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这些就是人人都能懂的。

希腊人喜欢“6”,因为“1+2+3=6”,“1×2×3=6”,中国人也喜欢“6”,“六六大顺”,但是没有解释,为什么会“六六大顺”。

图说:吴国盛教授为扬州讲坛题字:愿西来之科学如西来之佛学在中土发扬光大!

“诗性”与“逻辑”

几何学在希腊有了极大的发展,几何不是用来测量空间的。几何学来到中国,有识之士认为这是好的学问,因为中国之前没有。中国文化本性是诗性文化,充满想象,天地人互感互通。几何学的出现,就是出现逻辑思维。

几何学在西方,被认为是基础科目,中国人学几何,心情很复杂,几何就是证明,似乎没有任何作用。现代社会就是由几何学构建出来的,现代社会的基础就是几何。学习几何,就是让自己更像一位现代人。几何能够唤醒内在的自己,让人知道自己。

音乐等同于数学,音乐就是和弦的道理,音乐就是应用数学。

天文学在希腊是科学。中国有天文学的传统,中国人注重天文,讲究天人合一。观天看天,能够了解自身。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古代的皇帝是天子,那么天文学就是皇家学派,民间不能乱说,因为天机不可泄露。中国有最完整的天文观测资料,但是因为封闭,所以水平不够高。中国天文先是天文观测,后是星象解码,最后是“用”,利用星象服务皇权,同时对老百姓也有指导作用,但是这些都不是科学。而在希腊,天文学认为上天是不变的,是完美的,星辰只做一种固定的运动。但是希腊人也发现,有些行星也在“乱走”,这就构成了希腊天文学的起源。必须要说清楚,只是看起来“乱”,其实是不乱的,这就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文化没有诞生科学?因为诉求不同,中国更多精力关注在人际关系、伦理、审美。因此进入追溯科学起源实际在提醒大家,中华民族要想在今天真正的实现文化的伟大复兴,必须要考虑如何把原汁原味的西方科学精神移植到我们的土壤中,真正转化为我们自己民族思想的一部分。愿西来之科学如西来之佛学在中土发扬光大!

图说:吴国盛教授同与会嘉宾、扬州讲坛青年义工合影留念。

全文详见丨9/22扬州晚报A5版

摄影丨史宏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