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让茶回归体验消费

作为首家,同时也是唯一一家提供专业开汤服务的茶学机构,我们选择以“泡茶收费”为主营业务与盈利模式。
这让大部分习惯了免费泡茶、免费喝茶,只寄希望于买卖茶品来盈利的同行多少有些不解,继而不屑。
当我们提出“能够呈现一款茶品当下季节的最佳汤感”时,很多人嗤之以鼻,——“凭什么你说最佳就最佳!”
当我们把一款茶的最佳汤感做到了可再现、可复制,一些人就更迷茫了,——“这泡茶不是一次一味,一人一味的么?”
再到后来,我们让品饮者在茶汤滋味中感受到与中国传统审美标准相契合的巅峰体验,终而明白这就是千年来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并回归于感性认知的高级审美形式。
当我的学生看看你的器具、看看你的冲泡过程,基本上就能判断出茶汤可能有的滋味特点时,你会觉得不可思议!当再把之前一道生猛刚烈、难以入口的茶,借她之手呈现得柔雅醇厚、芬芳愉悦时。甚至你会觉得那是幻觉……
而此前那些大谈特谈什么原料、工艺、仓储的不屑者,此时便也沉默了,——因为他们越发的看不懂了。
看不懂就看不懂吧,改革开放之初不也没多少人看懂么,网络时代、智能手机、人工智能、大数据,你又看懂了几个呢?但你若不甘于蒙昧,不愿随波浮沉,那你可要认知听了……
茶圣陆羽虽生于崇尚佐物煎茶的唐代,但所著《茶经》的核心理念却是想追求茶之本味,所以不佐他物。
明朝“罢团为散”,无论初心为何,实质上确立了国饮“滋味一途”的基调。而此后明清两朝“绿红白黄黑乌龙”工艺的相继出现,本身就是在创变滋味的多样性。
仍是基于滋味的巨大优势,国茶于清代发展到高峰,享誉全球,为大清赚取了无数白银;也是因其国势无力驾驭这一“神草”,故茶之衰微也出现在该朝,——“鸦片战争”的背面是“茶叶战争”,——滋味一途之茶脉就此戛然而止。
建国后之茶行业再难回归国之命脉、经济支柱的地位。就算转型市场经济后,也难再见当年的风采。任你如何甚嚣尘上,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也只能占据很小的位置。
不是说时代发展了,茶叶这种农副产品就做不大,日本的和牛、新西兰的乳业、北美和北极的海产都是榜样。但只把他茶定位于农副产品这个物质层面,那的确是很难有发展的,——同样都是那堆树叶,人家印度也有,肯尼亚也有,凭啥买你的呢。
所以,真要有所突破,还是要回到“滋味一途”这个老祖宗指的明路上来。“立顿”产值再大,有几人赞美过它的滋味?花茶再普通,我让你喝出富贵吉祥之感来。
我们再跳转到餐饮业,食用菜肴这个味觉体验过程始终是该行业最主要的消费模式,而食材的消费与馈赠则是配搭。但反观茶行业,礼品馈赠却是茶叶消费的主流。用我们的话说就是“食材”的馈赠竟成为了主流消费模式,——试问,您送人家食材,人家会做么?
饮食,饮食,滋味二字。无论是请人吃饭,还是送人茶品,本质上都是在以“滋味”为媒,传情达意。人家没吃出那味道,没喝出那味道,不就白瞎了么。
滋味,是茶的终极价值,也是核心价值,甚至是全部价值,——不喝,或者没喝对,那这堆树叶也就没有了价值。
啰嗦了这么多,说说为什么我们能把茶泡好喝吧。
因为只有我们把“开汤”理解为“烹饪”:食材确定,如何把将其烹饪到极致,就成为了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茶农对种茶、制茶再了解,没有像厨师一样在泡茶上下那么大工夫,说他能把茶泡出真味来,也难。这就好比食材的生产与烹饪阶段,要味道,一定是找对烹饪阶段更精通的厨师,而非菜农。而我们,就是“茶行业里的厨师”。
我说我能把这款茶的汤感表现呈现到极致,那是因为我对其中滋味物质的构成与呈现认识得更深入;
我说这款茶我能煮出它最佳的滋味,是因为我对茶、器、水、火的把控更精到。
我在开汤品鉴研究上所投注的时间精力,不比你在种茶、制茶上花的少。所以我可以很自信得说“你的茶,我能为你泡到最好!
设想这样几个场景,当您的朋友被您的茶所打动,赞美唏嘘不已!这时您说:“看今天诸位喝得高兴,就送这两款茶给各位!”那宾客心中的这份茶礼可就价值陡增了。
每逢一家团聚,吃罢午饭,是打牌、睡觉?还是看电影、KTV?似乎都不完满。若安排一场“开汤盛宴”,全家其乐融融,共同品咂这几道茶汤至味,不时再交流一下滋味香气的细节。那种阖家欢乐的情景,想想都觉得幸福~~
家中若有老人,平日里照顾不到,节假日可以请老人过来或上门开汤两道,让老人也知道这平素里随手一泡的树叶竟也能呈现出这般至味!您的孝心也一定能被老人真切的喝到,真切的感受到……
所以,还是让茶回归于对滋味的享受,这才是茶行业发展的出路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0)

相关推荐

  • 泡茶不翻茶,是有道理的

    翻茶叶可能是因为看叶底,也有人是长期泡茶时养成的习惯,觉得这样可以在滋味变淡时让茶叶"出味".但事实是冲泡普洱茶的时候翻动叶底是会让茶汤的汤色和滋味大打折扣. 在开泡以后,茶叶会因 ...

  • 茶叶选购技巧:普洱茶消费者必备宝典(一)

    2013年冰岛地界茶汤,河南茶友拍摄. 在普洱茶行业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来,从茶树树种了解到茶叶加工.原料甄选.茶叶品质把控等多方面入手,学习普洱茶的相关知识点.在从业中不断探索,带过诸多刚进入这个行业 ...

  • 冲泡普洱茶为何不要翻动叶底,翻动叶底会带来什么影响

    很多茶友在冲泡普洱茶的时候,喜欢在冲泡过程中翻动盖碗中的叶底,但事实上泡茶时这些不经意的小动作会影响到茶汤,会让茶汤的汤色和滋味大打折扣.普洱茶冲泡时为何不要翻动叶底,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影响呢?叶底何时 ...

  • 很多人还不知道,这7个泡茶技巧几乎适用于所有茶类

    本文由森醇悦原创 首发于头条号:森醇悦 作者:俊茗 一件困难的事情做成之后,便觉得它简单了,原因在于我们我们找对.并且掌握了方法. 复杂的事情只有追溯根源,由简入繁,总是有规律可循,有互通之处,生活琐 ...

  • 茶之迷悟(1)——求味得色

    美食的欣赏路径是口,是舌头.我们欣赏的是菜的味道.所以厨艺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得味. 茶是用来喝的.所以欣赏茶的路径也是口,是舌头.茶叶到达消费者手里,对于泡茶者来说,就像厨师拿到了笋干.燕窝等等食材 ...

  • 开汤哲学:茶の鲜

    若干年后回看,这将是一篇之于建立汤感呈现标准的奠基性文章-- ---- 鲜,是一种纯粹而原始的味觉体验.鲜者,鲜活.新鲜之谓也,反映了作为能量物质的优异品质,是优秀的取食对象,推荐食用.甚至如河豚与某 ...

  • 开汤哲学:茶の鲜(续)

    关于"鲜"的强度问题,感觉还需要补充两句. 鱼羊谓之"鲜",但鱼腥.羊膻,--你会把这些跟鲜的感觉联系起来么?此外还有个鸭骚.肠臭,很有批好此者. 你说,&qu ...

  • 开汤哲学:茶之过萃

    这几天见朋友们在鼓捣茶和咖啡,--用盖碗冲咖啡和用咖啡器具来泡茶.玩得不亦乐乎~~ 我也来凑个热闹!说说这原本是咖啡中的一个概念--过萃. 过萃,本意指过度萃取,内质中呈现为负面感受的物质也一同析出, ...

  • 开汤哲学:茶の寒

    自唐陆羽起便有言茶之寒,明李时珍更是从药理的角度对茶之寒进行了阐释.然时至今日,也不知何故,似乎出现了一种盲目"去寒.避寒"的思想倾向.这可就有悖于茶理了-- 先看看陆羽他老人家在 ...

  • 开汤哲学:茶作为载体

    学生推荐了一篇文章,在讲中国摇滚三十年.她喜欢其中的一段话: 这让我很想聊聊,--茶作为载体-- 在主流认知中,茶承载了经济与文化价值. "经济价值"包括了茶品消费.礼品馈赠.商务 ...

  • 开汤哲学:茶玆中国

    曾经解释过<茶何以被纳入中国文化的顶层构架>,讲到它自身的某些特质需要首先符合文人士大夫最初设计的那个取舍标准才有可能被纳入到那个文化体系当中去. 而在纳入该体系之后,茶便在这种文化的滋养 ...

  • 开汤哲学:呈现者与体验者

    前几天去拜访一位业界前辈,交流有关春暖花开之际环境因素对汤感表现的影响. 边喝便唠,我忽然神游别处提了一个问题: "您说,这茶的至高境界是取决于冲泡者呢还是品饮者?" 前辈略加思索 ...

  • 开汤哲学:论汤感中获得终极体验的可能性

    冥冥之中,总感觉有那么一个终极的问题需要解答,那就是: "如何在汤感中去收获终极体验 - - " 可    能    性 所谓"终极体验",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就是 ...

  • 开汤哲学:体验的完整性

    记得还是在学生时代,一进寒假,也不知道是谁从哪儿弄来了那一年的大片资源,-- 二.三十部!几百个G!! 看吧 - -,可是我还有很多别的安排,-- 有办法!! 快进 ~ ~ 哎,开打了!开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