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看似遥远 其实跟你我息息相关

“核辐射离我远着呢!”

“核辐射跟我的生活不相关啊!”

“是不是只有核武器才有核辐射?”

……

谈起核辐射

您是不是也有上述的感觉呢

每年的7月3日-9日

是全国核应急宣传周

今天

我们一起来聊聊核辐射

天然辐射就在身边

核辐射按照来源可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人们时刻接触着来自各方面的天然辐射。
从饮食来看,不论是人们平常喝的水,还是吃的大米、小麦、牛奶、蔬菜、水果等食物均存在放射性元素。比如,每根中等大小的香蕉含大约0.05毫克的钾-40。钾-40是能产生核辐射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在香蕉中是无法去除的。当然,我们不会因为吃了香蕉就变得具有放射性,或者受到核辐射损伤,因为地球上所有动植物组织中均含有天然的钾-40。一个普通成年人体内所含的钾-40约为16毫克。
从生活环境来看,空气中也含有少量放射性元素,通过呼吸进入人体产生内照射。人们居住的房屋,尤其是通风不良的卧室和某些地下建筑物,其空气中的放射性元素氡的浓度会相对高一些。建筑物的墙体、地板也含有核辐射,某些建筑材料如花岗岩、煤渣等所含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会稍多一些,相应产生的辐射照射也会有所增高。
从交通工具来看,飞机在高空飞行时,人体会受到相对多的宇宙射线的照射。
以上几种情况均属于天然辐射。研究表明,一个人一年所受到的天然核照射剂量约为2.4毫希沃特。随着人类核辐射活动的增加,人体受到的天然核照射剂量略微有所增高。
由人类核辐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电离辐射则属于人工辐射。人们在从事与核辐射相关的职业工作、接受放射诊疗等活动中,辐射源设备运行时,可能使工作人员和患者受到照射。这种照射就是人工辐射。在人工来源的辐射中,放射诊疗导致的医疗照射特别值得关注,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它因为CT检查普及而增加很快,甚至超过了天然辐射的剂量贡献。

这些核事故至今历历在目

人类在利用人工辐射造福人类的同时,可能由于使用不当而造成核辐射事件和事故。例如核电站发生辐射泄漏事故时释放的放射性核素,可通过污染的空气、水源和食品等,进入体内持续产生核辐射,其他辐射源在事故情况下也能通过多种途径照射人体。
核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主要看人体受到核辐射的程度如何。如果受到过量的核辐射,就很可能对人体带来严重的伤害,这在国内外都有很多案例。
国际上最令人震惊的案例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986年4月26日,在苏联基辅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起火,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造成严重核污染。事故造成31人死亡,233人受到严重的放射损伤,附近13万居民紧急疏散,成千上万人处于辐射致癌的高风险中,儿童甲状腺癌显著增加,直接经济损失约35亿美元,潜在和间接损失难以计算。事故产生的放射性尘埃波及范围大,使得周边许多国家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1999年9月30日,日本东海村某公司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导致核临界事故发生,造成2名员工身亡,数百人受到过量核辐射照射。事故发生1小时后,周围辐射剂量水平约为正常值的4倍,厂区周围350米范围内的居民被撤离,厂区周围1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不得出门,学校和医院关闭,农作物和蔬菜停止收割。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太平洋地区发生里氏9.0级地震继发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福岛第二核电站受到严重的影响并发生核泄漏。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上百万吨核污水排入大海,多国对此表示质疑和反对。由于核污水中含有大量放射性核素,有的核素半衰期长达数年、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这种做法势必对整个海洋及海体生物、海产品等造成污染,放射性物质可通过食物链被人体摄入并产生核照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做好防护 远离辐射伤害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和应对核泄漏,以及可能受到的核照射呢?关键是要对不同来源的核辐射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
1.对于存在辐射源的场所和产生核辐射的设备、设施,应设置清晰的警示标识,防止无关人员接近。
2.为辐射源设计可靠的防护屏蔽装置,并采取安全措施,避免防护不当而对周围人群产生非正常照射。
3.规范实施生活饮用水、食品、海产品、建材、空气等的放射性水平检测,对发现的超标物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及时控制其对人体造成不可预料的核辐射伤害。
4.工作人员操作辐射源时,需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有效控制职业活动中的受照剂量。
5.家庭居室应保证室内通风,降低室内氡水平及对人体的照射。
6.在医院接受放射性诊疗、检查时,应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做好个人防护,减少额外受照剂量。
7.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不要去产生人工辐射的工作场所,以避免意外照射。
8.在核事故发生时,要遵从现场指挥撤离,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对面临的各种核辐射都应保持理智的态度,即使受到天然辐射以外的附加照射,也不要有过多的心理负担,所受剂量只要不超过相应的控制水平,通常就不用担心核辐射对身体带来伤害。

“碘盐防辐射”不可信

2011年日本发生福岛核泄漏事件时,我国超市里的加碘食盐被抢购一空。这是受了“碘盐防辐射”这一说法的误导。
一旦发生核事故,最早泄漏到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是碘-131等放射性核素,事先服用稳定性碘片(如碘化钾、碘酸钾)可以起到预防核辐射的作用。服用稳定性碘片后,其中的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聚集在甲状腺,可对人体吸入的放射性碘产生拮抗作用,阻止放射性碘被甲状腺吸收。要达到实际的保护效果,成人首次服用碘片应为100毫克。那么,碘盐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吗?我国2011年公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GB 26878-2011)规定:每公斤食用盐产品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以碘元素计)为20~30毫克,也就是说,吃4公斤的碘盐才能达到一次服用碘片的碘含量,而一个人绝不可能一次食用4公斤碘盐,所以服用碘盐根本起不到防辐射的作用,盲目抢购碘盐不可取。
另外,有些人认为饮用水和食品一旦受到了放射性污染,就不能食用了。其实,这要看被污染的食品经过清洗后,残留的放射性是否超过标准。如果没有超标,就没必要担心食用带来的核辐射问题。
来源丨《老年健康报》
作者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防护所主任医师、博士 马永忠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 孙全富
策划|王俊聪 谭嘉
编辑|尤颖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