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美术没有那么重要

或许美术没有那么重要。美术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有时候只需灵光乍现,寥寥几笔。孩童的笔触真是鲜活呀!在笑脸磁扣的影响下,几个跳舞的小人就活灵活现起来,真是魅力非凡,这些东西一擦即逝,很不重要,但却丰厚着你我的生命。
——三火
见到一个微信群里在讨论,教画画和美术教育有什么区别:一种说法是教画画是灵动的,是富于想象的,而美术教育是死板的让人生厌的;一种说法是教画画就是工匠,匠人,而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来育人,是全方位的感觉。我以为两种说法都对,也都不对,任何值得讨论的事情也总是两难的。中国汉字很有趣,虽存着象形之感,但音律也很有特点,如把重音放到教育这个词上,说是我要用美术来教育你,我要教育教育你,这个怎么听都变扭,把教育无限放大,变成某种特权,而有时听到我是一个画画的,我就是一个教画画的,其实很厉害。一个人一生能把画画好是很了不起的事,如搞美术教育的连画都画不好,试问又凭什么去教育人呢,这些语境调换也是可以说出相反的道理的。
我一直在说发生在我课堂里的这件事情,此事让我反复惦记着,让我琢磨着教育的本质。有一名学生没有带美术工具,我就大声地斥责他,你怎么没带工具,干脆连人也别带了。因为那个时候的我认为美术课不带工具是很严重的事情,不带工具要怎么完成一幅像样的作品呢。那时,学生呆呆地看着我,说道,我的工具丢了。那为什么不叫你爸爸买,我喊着。我爸爸死了,学生答应的声音很大,全班顿时一片寂静。不要乱说话,你爸爸怎么会死呢,你这是学习态度有问题——我有些生气——你的问题我待会来解决。我的几句话把这件事情给轻易带过了,事后,我越想越不对劲,学生的爸爸为什么不能死呢,学生稚嫩的模样经常掩盖了很多事情的真相,或许,我用了一种训斥的方式,把学生的伤心事给勾了起来,这会对他的心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惶恐着,我对自己课上的表现,着实很是后悔了。等课讲完,我赶紧把学生叫出了门外,询问学生,果不然,学生的家长就在前些日子,因疾病而去世。这件事情对我影响很大,我经常写这个故事来描述一种教育的情绪,且,故事还在继续。
一方面我开始了解到美术课只是育人的载体,并不是目的,美术课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应该指向人的感受,人的成长,更何况,学生只是没带美术工具,老师提供工具即可。我过去的处理方式很明显不是教育的处理方式,有时候,师生的应答状态就是教育的全部;另一方面,我站在美术的角度写写文章,发发情绪,可是,我又能为这个失去父亲的学生做点什么呢?还是他的班主任有心,会找同学到他家里和他一起过生日,没事就找他聊天,甚至与他一起上学,我突然发现我作为一个美术老师能帮到学生的——其实很少——说总是比做容易得多,我们的教育如果做比说多,如果少玩些理念,少发些情绪,我觉得才会有所改观。从某个意义而言,我想说:或许美术没有那么重要。
在课堂教学上,我只要有机会,就想着叫上低年级的学生到高年级的美术课堂来旁听学习。一是看看低年级学生到底能画成什么样子;二是激发高年级学生的思考,因为低年级学生的专注与投入值得他们学习。这种做法在我们这里还是很有些实验性的,或者说是一种历史的回归,现代教育之所以死板就是把教育人为地理念化概念化,每个年级只能学自己的,所有教学都是学科化的,都是固定的计划的,着实很难从师生的需求出发。而美术教育之所以能“浑水摸鱼”,不好做评价,那是因为孩童本身对于美术有一个基本的生理定律,那就是孩童虽然对外部世界缺乏认知,但他自身的感知能力是特别强的,由于信息量的屏蔽,他的感知能力、领悟能力一点也不会比成人差,甚至会比成人更加专注,更加敏感。让我们来看看,美术教育中最有意思的一种作品对比,大家是否能分清楚,下面哪一幅画是一年级学生画的,哪一幅画是六年级学生画的?


由于画的是民间装饰图案,又有刮蜡纸效果的装饰,作品其实真的很难分辨。上面左图是六年级画的,可以说效果很一般。高年级开始在意画面的故事性,又或者说,是一种习惯性的东西太多了,当画面主体图案不饱满时,就画树画栏杆,而右图是一年级的所画,这个学生造型能力很好,非常听老师的话,老师说只画主体图案,他就只画主体图案,整个画面很是生动。在这里,我们就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要承认画画有一定的天赋,一年级的学生不会比六年级的学生画的差,甚至有他生命最初观察体认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这个东西没有受到太多的世俗的干扰,使得画面很是干净。
为什么说教育是会有保质期的,在学生年幼的阶段,他还能听话的阶段,应该尽可能地去引导他去让他体验,让学生尽早地呈现一种兴趣一种才情。如果说上面的作品对比,来源于低年级的天赋与高年级普通状态的一种比较,让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作品比较:


儿童画是需要慢慢地品的,老师要在画中去发现儿童。上面的下图是高年级学生的作品,精密而很有感觉,形式感也强,画的也非常的有耐心,是上乘的作品,而其上图是低年级的作品,让人感觉也是认真细致的,甚至在某种元素下,比高年级还更接近原作,但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画面效果上,还是高年级占了上风,直到我在低年级上这节图案课而发现了这张画,我才感觉到什么叫天赋。

一般学生在画刮画的时候,不是把轮廓线外面的图形刮掉,就是把轮廓线里面的图形刮掉,而这个低年级学生没有任何概念,他是凭着本能在作画的,画面的稚拙直接和原作图案的气质相通,互为参照,我以为这是儿童画很高的境界,让整个刮画有了一种很特别的感觉。
这种不同年级的美术作品的比较,这种老师没怎么教,就才情凸显的低年级学生的作品的呈现——我想——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承认有部分孩童在美术方面是有天赋的有才情的,他画的好并不一定是老师教的好。有些学生,老师还没怎么说就已经明白怎么回事了。老师给不同的学生上同样的课,效果会有好坏之分,学生的美术作品也会有高低之分。
我不太赞同说学生无论画什么都有他可取的地方,都很有童趣,都是创造力想象力的体现。因为当代艺术的兴起,艺术越来越表达自我的情绪与状态,也就把美的范畴给拓宽了。我同意人人都可以在艺术中有所获得有所惠及,但我不同意“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我们可以尽可能地还原生命与艺术最初的关系,但我不鼓吹每个孩童都是艺术家的论调。我觉得学生通过美术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表达自己,表达自己与生活、社会的关系比较重要,能通过美术体会专注细腻就非常好了,至于能否画出一张艺术作品来并不是那么重要;其二是老师不能贪功,不能把学生本身的好说成自己的功劳。我理解教育的功用,但教育不是万能的,特别是美术教育。
我非常嫌弃有些美术老师为了凸显自己的教学方法,自己的美术课如何的好,而把美术说的天花乱坠,重中之重,又是锻炼小肌肉群,冒险能力,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创造能力,一说美术包罗万象,一说美术可以改变一个人,未来不懂美的人没法生存……在这里我只想说,各门学科都应该注重美育,各门学科都很重要,关键是学生的兴趣与教育的机缘,换句话说,这世间除开生命,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何况只是一门美术课。
再者,美术教育教学的深度基本取决于老师的艺术品味,说的简单点,就是如何看待学生的作品,如何从艺术的角度,从生命的角度去看待其作品,这个东西有时候是培训不出来的,你拿多少个教师资格证也是徒劳的,有时候只要教育意识跟上了,很多事情也就明了了。当学生不确定,生命意识不确定时,美术教育当然不能确定,我们还是习惯去教授美术,分析美术,而不是从美术中去获得新的东西。很多时候,师生交谈的一两句话就能抵得上一节课,又或许美术本不应该有课,而应该把所有的教育感觉藏在生活之中,交流之中。

在我们学校,每个学科老师都需要当副班主任,这样一来,也就让我这个美术老师开始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开始真正熟悉我所教的学生。当我批评学生的时候,我或许就知道他是刚才为班级踢足球争得荣誉,累的迷迷糊糊而犯错,从而三思而批评;当我表扬学生的时候,由于我熟悉他们,其语言一定不是空洞乏味的,而是能具体说出事件,触碰学生内心的。当了副班主任后,我在管理课堂教学的时候更有底气了,我更愿意把美术学科的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任何学科老师理当先是一个教育者,一个德育工作者。
在班里,有个男生博学,见识很多,很有些艺术感觉,平常也喜欢上美术课,与他说话要有些快速反应,要有些心思,且这个男生生性调皮,鬼灵精怪的,有时让人啼笑皆非。在学校中午吃饭之时,他把菜汤洒了些在地上,我叫他拿拖把赶紧拖干净,以免同学们踩着,弄脏整个教室。他慢慢悠悠地,拿着拖把过来了,就阴阳怪气地对我说:聂老师,您真的要把这完美的艺术作品给擦掉吗?我一看他的模样,就知道他又在抖机灵了,我连忙接道:“哪里有艺术作品呀?”“聂老师,这不就是吗”男生指了指地板上的菜汤污渍,“您听过当代艺术吗,很多艺术都是如这个地板的污渍一样,这种东西最有意思了,您看那流动的线条,是不是很有艺术的感觉!”男生光顾着耍嘴皮子,就是不愿意清理地面。我开始接话了:你这么聪明,难道不知道当代艺术有一种艺术叫做偶然艺术吗,就是在沙滩作画,完事以后,潮水一来,艺术作品就没有了;在雪地上作画,再下雪也就覆盖了,让很多的艺术偶然化,惊奇化,让人对艺术作品有着新的思考,现在你应该把这个地板艺术偶然化了。我说完,男生有些愣住了,手里的拖把也开始动了起来。我想现代艺术应该能帮助到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当如现代艺术般,关注思维,关注人的各种体验。
我当然也欣赏聪明而又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可我从来不在课堂上期待天才,因为天才就在那里,他自己就可以成长完善,我想我应该尽可能地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提升普通同学的状态,来完善教育对象的中间环节。艺术作品的效果或许有偶然性,但教育的品味及质量是可以检测的,还是可以确认的,甚至是可以谋划的。从美术教育最本质的意义而言,就是要把人生命最初的最直接的东西,与其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
当下的美术教育,我觉得不在美,而在于新。人人都在追求新,从某个意义而言,很容易忽略美,美变的不重要起来。无论学生画的有多么的不尽如人意,老师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媒介把作品转变完善,这个没有什么不好的,只是要考虑童趣与美之间的关系,生命之美与艺术之美的区别,以及老师是在引导还是在设限等问题。等老师释怀学生出了优秀的作品并不是老师指导的多么成功,就会释怀学生那么地有差异性,同样与老师没有多少关系,教育之所以困难,就是生命本能与人为教育的矛盾与融合。在美术课上,我经常与学生探讨什么是美,我至今还记得一个10岁左右学生的回答,他说美是看了第一眼还想看第二眼的东西。我听到这般应答,心中自是欢喜,好高明的应答,我觉得学生的思维不同凡响。当然,好的问题需要等待,学生好的回答也需要期待,很多好的交流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情感积累出来的。试想,你与多年的好友交流怎会去设计铺垫,不是张嘴就来,性情洒脱吗,相处自在才会迸发交流的灵感。我喜欢与学生亲近,我把他们当作可以交流的朋友,这种交流是情感的需要,而不是教育的需要,或许方能从师生交流中做出点平等的意思,品出点教育的味道。不要把美术课上的太像课了,要去做师生的交流,交流就一定要让学生表达充分,老师也才能更好地使自己的教学目标贴近学生。
有一节课,我跟学生交流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达利,讲到记忆永恒时间的软化,让学生去感受时间,去思考如何画时间。与学生交流:是先有时间还是先有人?问题没有对与错的答案,只有让人无尽思索探讨的乐趣。师生一起讨论:有学生说人先于时间而存在,因为时间是人所发明规定的;有的说时间是人发现总结的,但不代表人之前就没有时间,要看怎么理解时间的定义,大家七嘴八舌的,很是热闹。有个学生站了起来很肯定地告诉我:一定是先有时间,因为,人也在时间里。我特别喜欢这个说法,我觉得学生的见识很妙,我在课上很享受与学生这般的交流,在美术课上要去关注学生的思维,要去关注那些言语中的闪光点,就像对待学生作品里的每一条线,每一块颜色一般。

艺术上的美总是要伴着新的感觉,说到新也就不能不提科技对当下教育的影响,科技丰富着我们的课堂,我觉得未来的美术课无法逃离科技。在科技支撑下的美术课,也就显得美术本身不是那么重要了。我开始习惯用Ipad去做课,有一次的主题是《从苹果开始……》,让学生理解关于苹果的艺术史,我向学生介绍马格利特的苹果以及世界被“三个苹果”给改变,由于有文化艺术的赋予,让苹果都有了不一样的视觉新意,然后导入当下心理漫画家Tango的苹果作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用Ipad去漫画自己的想法,给人新的思考角度。其实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科技,不在于通过Ipad的技术直接修改完善学生作品,而是重在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搜寻答案,去体验Ipad赋予美术不同的视觉观感,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从而开展教学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控制不住自己,心猿意马,上了网站玩了游戏,且我承认游戏真的比我的课有意思,我们真的要思考是否课就比游戏更有意义了呢?我不知道答案,我只觉得课堂开放是对的,其开放有几个准则:知识及概念是学生探索形成的,教学是互动生成的,师生是要通过课堂去一个新的地方,而这个地方是无从预设的。课堂为什么要开放,那就是在学生还小,思维还没有定型的时候,就应该让他自己去经历,让他的本性展露无遗,然后我们面对真实的生命加以引导,从而完善学生。
另外,有了科技,教育无处不在,也开始消解传统意义上的美术课。班里有个女生长得很乖巧,你不特别注意的话,会很容易忽略她。这个女生很有意思,她平常在课堂对我只是微微一笑,嘴角动一动,与我很少交谈,很有冷漠之意。但自从她加了我的微信,情况就有了些不一样。她不时就给我发一两个表情,没事就把她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发给我瞧一瞧,还让我一定要说出其不足与建议。这个事情让我印象很深,我不知道是科技微信便于了人的沟通,还是每个生命都有多面性,连小学生也不例外吗?我只觉得现实的女生与微信里的女生判若两人,科技及工具实现了教育的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互动,老师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去了解每个学生真实的样态。我们的教育真的应该通过各种课程及活动,去真正了解学生们的心情与想法,好的教育就是让我们遇到人性最真实的一面,让教育在真实的情境里发生。微信以后,我与这名女生更亲近了,她见着我还是淡淡的一笑,可真的会有一种默契感。我知道我应该充分利用微信里的学生群,去完成现实情境中无法完成的教育。
从小到大,由于语数英需要考试,在我们的意识里讨厌他们,驱逐他们,不少教育者呐喊音体美的重要,强调艺术育人的重要。可是我们不能忘了,语文同样有意境美,数学有逻辑美,英语也有语言美,他们有美的因素且比美术更加的通识与包容,美术教育应该借力于语数英,而不是自立门户,应该整合课程,如美术与语文的绘本教学一般,让学科属性淡化,强化学科里的教育性,学科里的美感。当然,美感是无法说清楚的,甚至我怀疑美感是否可以培养。美感是无目的的目的,是主观与客观偶发的重合。当我们过度解读孩童的艺术作品,过度把美术课说的太清楚太柔腻,也就使美术教育失去了美感。
在课上,为了表扬学生,我会给他们印有学校卡通人物的贴画,集齐五个贴画的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一个合理的要求。没想到,第一个集齐贴画的学生,在教室的“许愿墙”上,写下了对我的要求,竟然是让我上课一开始,闭嘴十分钟。我有些诧异,可我还是欣然答应了,学生在这十分钟里也还算安静,表现尚可。真是有趣!平凡的教育生活得自己找乐。“但开风气不为师”,我以为开了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要求,真诚以待的风气,而那种夸夸其谈,喜欢耍嘴皮子的老师不轻易为之。在我闭嘴的十分钟里,我想了很多,我默默地关注着这些学生,心里很是期待下一个学生会向我提出怎样的要求。这些要求反应着学生的心思,也折射着教育的状态。我突然发现,如果老师真的能静下来,学生也会跟着安静些许。平常上课,老师总是让学生闭嘴,这时轮到自己闭嘴,就很容易有了闭嘴的感受。当下整体的教育环境着实还是浮躁了些,老师们都很着急,学生也就跟着急了,表达及交流也就言不由衷了,我想“闭嘴”肯定不是好的教育词汇吧。
期待着实是教育的另一个说法与词汇,要把期待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去做,可以把其他的事情先放一放,轻松些许,教育的功效方能彰显。假期我带学生去了意大利一趟,我当然羡慕国外学生,可以直接到世界一流的艺术博物馆里去学习去上美术课,很多东西就在真迹中,就在观看之中,不需要多余的语言。而我们参观学习蒙台梭利的学校,着实体验了一把世界闻名的蒙氏教育,他们的学校生活与大自然完全的融合,远离都市,在郊外依山建校,素朴非凡。学校的很多教学道具都来自大自然,来自生活常见的物件,树枝树叶、松子贝壳、牙刷滚筒等都是他们制作艺术作品的工具,学生们在体验,丰富自己受教育经历,而老师也在学习,也在体会:蒙氏的理念是尊重学生个性,释放学生天性为教育的主旨。我有感于蒙台梭利提倡的“精神胜于方法”,希望老师不要“主动”的想去“教”学生,应该做个“旁观者”来注视学生的一切行为。唯一人为的就是去设计或制作许多的教具,鼓励学生尽情的摆弄及玩耍,就是对孩童最大的尊重。她认为真正的老师,就是孩童本身。蒙氏整个的教育过程可以说就是期待,期待学生完成作品,期待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能小组合作,能有自己的想法,能释放自己的情绪等等。蒙氏的老师很少在课堂及活动中去干扰学生创作,他们不轻易发表自己的想法,他们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学生的表现,期待学生的表现。他们的美术课不像我们说的那么多,做的那么多,整个过程更像是学生在做游戏,轻松着,愉悦着。

怎样使课堂教学游戏化体验化?我觉得是我们教育最应该解决的问题,以往我们的课堂太过于重视意义,而忽略意思了,课程不好玩,学生不感兴趣。有人说:忘记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剩下的才是教育。我虽然不否定课堂教学的意义,但我更愿意关注学生们私下里的美术活动。课堂上我是引导者,参与者;而课下,我愿意做旁观者,欣赏者。教育真正的好东西都生发在课余民间,真正牢固的学习一定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这一个班的男生特别迷网络游戏,可难能可贵的地方是,他们玩游戏却却还自己动笔设计游戏,私下里,同学间比拼较劲所勾勒设计的游戏卡片,让我惊喜赞叹,简直是当代艺术,线条密布,形式感极强,我大呼过瘾,男生们也愿意与我分享,这个是什么怪物,这个有什么效果,这个是怎么个玩法。我心底呐喊,这哪是教育的结果,完全是自我发现的过程。学生自己设计卡片,设计游戏规则,玩得不亦乐乎,好的教育就是玩出来的,游戏出来的。我深感好的教育一定要提供师生游戏玩乐的平台与机会,当下的教育还是很容易把很自然活泼的东西做成一节无趣的课,学生很难真正地参与进来。


有时,我也会上不动美术课。有一阵子,课还没结束,我就留了十多分钟给学生们自由活动,我倒成了旁观者,让学生轻松点自由点,让他们自己做点事。我留意着学生的状态,很容易就发现学生就有了创设课程的意思。有一组学生在自己的手臂上画了几道血痕,画的很真实,还有紫色的结痂,很生动,我的思维是立马表扬,我觉得有创意,我对学生们说:现在最先进的艺术是电影,而电影里的特效制作,人物化妆都需要专业的美术人员来设计制作,这个行业很有前途。走走停停,我身边又有一个男生,低着头,用手捂着自己的桌面,神情异常认真地在勾勒着线条,我想这位男生平常的美术课也不见得这么认真呀,还是做自己的事情最投入。他在干嘛呢?他在用市面上流行的衣服形状的便笺纸,一张张铺开,他在有序地给便笺纸的衣服上添头部,下面画上不同的裤子与腿脚,形式上很有新意,学生自得其乐。在座位间穿梭,又有发现。有两个学生在作文格子的稿纸上互相用黑色,空一格填一格,做一种自发的填格子游戏。稿纸搁远看去,黑白相间,很有艺术装饰之感。我随即就问学生:“你们两人你填一格,我填一格的特别有意思,你们共同完成的这张稿纸很有美术作品感。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随口应道:“我们没什么想法,只是觉得这样好玩,打发时间呀”。
我喜欢这样好玩,打发时间的美术课,美术课不重要,学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