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明|书坛中的“叫卖声” 2024-06-18 07:10:53 书坛中的“叫卖声” 文|薛元明 牛墨王说书原创首发 说到“叫卖声”,没有哪种能比得上老北京的吆喝更有味,那是地道的民间艺术。在古装剧中,店小二穿梭于顾客间,一边喊着“一碟花生米,二两老白干,三两牛肉”,在响亮悠长的伴奏中把客人点的菜放到桌子上,已然司空惯见。有时想起儿时常常听到卖货郎走街串巷的叫卖声,各家的女人凑上前去,选择自己想要的针线等零碎日常用品。这些都是人力原声的叫卖。后来有了录音设备,录制后可以循环播放,派上用场最多的就是卖老鼠药者,满大街串。好几年的春晚,本山大叔持续叫卖,从卖拐到卖车,一卖再卖,“叫卖”登上了大众舞台,全国人民得以共同感受到其中的技巧与快感,但叫卖的本意逐渐发生了变化。书坛如今充斥着叫卖声。书法本不是为了叫卖,退一步来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写得好不愁卖不掉,然而现实情形比想象中要复杂的多。时不时得吆喝几声,“会吵的孩子有奶喝”。为了叫卖必须不停地找借口和玩噱头——新年大吉,老店新开,儿女庆生,时逢中秋,元旦来临等,甚至就连新婚大喜也成为索要字画的噱头,其实完全可以“清净”一些。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有真话和谎言,最怕的是欲说还羞、矫情卖弄,弄得真假难辨,需要鉴别。书家都努力证明个人是香饽饽,实际上却可能臭名远扬。从这一点上来说,有时还比不上卖臭豆腐的。卖臭豆腐的从来都很真实——不臭不要钱,拿在手里臭气熏天,吃在嘴里回味无穷,越臭越香,是货真价实的“臭”——实质是一种制作方法。有些书家看简历介绍,即使算不上重量级大师,至少也是人间俊杰,但看了作品则大跌眼镜,甚至恶俗不堪、令人作呕。 当微信占领手机之后,叫卖声更是不绝如缕。我相信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几个卖东西的。微信圈的本质就是一个字——卖,卖字、卖印、卖言、卖文、卖古董,什么都能卖,人人都是卖家。人脉已经取代文脉。有正常的卖,销售各类东西。也有不正常的“卖”,卖弄风情、卖弄风骚等等。毫不夸张地说,“卖”已是整个社会的特点,实现资源的有效转换,追求利润最大化,哪怕是卖身、卖主等。书家印人在一起,不再讨论艺术,而是炫耀哪个卖的钱多,最能卖。有卖可卖,愿买愿卖,无可厚非。但有一个现象令人担忧,就是书家印人出来卖,已经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90后、00后已经出来卖了。说的残酷一点,这和幼女卖淫是同一个道理,让人揪心。各种协会拼命举办少儿大赛,破坏了艺术生态,功利心态已经腐蚀了儿童。书印还没有学好,就学会争夺。身处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似乎一切目标,除了卖个好价钱还是卖个好价钱。 《敦煌写经》中的润格有声或无声的叫卖,专业术语谓之“询盘”,通常是针对买方市场的一种经营策略。所谓“买方市场”,就是消费者占主动权,手中有钱,可以自由选择。有鉴于此,卖方必须主动出击。某书法网站刚脆就叫“书画超市”,集中了几百家画廊,成千上万的“商品”已上架,待价而沽。五颜六色,各种样式,大字小字,真行隶草,供人挑选。配套的宣传资料,小金库卡号等各种链接,一应俱全。 黄士陵篆刻 末技游食之民网络拓宽了书家的表现渠道,成为了解和掌握书家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想要购买某个书家的作品,和日常生活中选择一款冰箱或电脑类似,搜关键词就可以查询到相关信息。不过也要想到,其中不乏各种炒作的噱头,甚至会有人在网上布好局,且等“愿者上钩”。网络本身没心没肺,不用承担责任,而且随时可以消灭一切证据。网络成全了叫卖,沟通直接迅疾,成本低廉,不失时效。叫卖成全了网络,“有钱的出钱,没钱的捧个场子”,就有了点击率和人气。 徐渭书法叫卖存在于市场,是一个既定的现实,回避或逃避无疑不明智,也不可能完全否定,市场流通对改善书人的生活状态有一定的好处。就像钱一样,本无所谓好坏,关键是目的和手段,把握尺度,处理得当。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完全与外界隔绝,一个书家即使从来不销售自己的作品,必然有时也会赠送亲朋好友,由其它途径流向市场。任何人都无法绝对阻止与市场发生关系,多少而已。 张廷济对联按照买卖与否的标准,书家只有“卖”或“不卖”两类。“卖家”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卖,比如一些书协的书记或秘书长之类,坐在某个位置上,目的就是卖字,另一类是随缘,按照个人节奏,不拒绝市场,但绝对不迎合市场;二是不卖,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营销策略,炒作烘抬价格,另一类是清醒者,执着于艺术,有文化使命感,不关心、不参与市场,哪怕“笔底明珠无人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也“不使人间造孽钱”。 方介堪篆刻 不使人间造孽钱一旦谈到书印的买卖,很多人会抛出一个近似的观点,我是印人,不卖印怎么生活呀,我是书家,只闷头写字不行啊,我也要吃饭,况且还有一家老小。这个理由看似坚实,其实站不住脚。因为不是印人,不是书法家,一样也要吃饭。书法篆刻如今被当成一种手艺,本质上并非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书家印人多数虽是生活中的平常男女,但是,将刻印写字作为谋生手段,定位成饭碗,本身出发点就有问题。印人职业化近代才有。一个人养家糊口是责任,天经地义,要用自己的办法去化解,然后安心从事艺术创作。如果无法化解,只能卖印,就会变成一个手艺人。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会不断俯向低俗,另一方面,劣币驱逐良币,损害的是整个市场,使得审美标准益加混乱。 王铎赠汤若望诗,感叹米价贵很多印人企图通过低价来占领市场,其实高价才是市场的关键。高价必须是精品。市场要求长线,培育良性土壤。书家印人要有精品意识,追求高大上,这正是不能定位为饭碗的原因。书家印人要有“贵族心态”。没有好的心态,就没有好的精品,最终卖不上价。艺术的感觉需要积累和沉淀,有意识地忍受一段时间的寂寞,激情会来的更猛烈。今天提倡不卖,等功夫攒足了再卖,可以有更好的价。俗话说,没吃三天斋,就想上西天? 《张迁碑》碑阴集资数目卖字、卖印的过程,就是将精神产品转化为物质,是一个物化和商品化的过程。书家印人最终追求的是精神价值。精神与物质之间存在矛盾。二者如何协调,属于个人之事,各有手段和方法。不管怎么说,过分的物质贪欲势必会损伤艺术格调。说到这里,核心问题在于对待金钱的态度,成为金钱的主人还是金钱的奴隶。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为了维护自己哲学研究的纯洁性,宁愿靠磨镜片来维持生活,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严格区别开来。 赵之谦篆刻 终身钱当文人成为戏子,粉墨登场,捞金混银。金钱一旦产生支配性力量,对文化的腐蚀是致命性的。很多时候,文人可以抵制政治压力,但面对金钱的诱惑,却只能俯首称臣。倪瓒和张伯驹都很有钱,视金钱如粪土,千金散尽还复来,一生潇洒,成为一代大家,徐渭和徐生翁贫困潦倒之极,尤其是后者,不求闻达,刚毅木讷而近于仁,同样成为一代宗师。这样看来,书家印人处于两极状态下,才能实现突破,要么背后有一座金山,挥金如土,从不为生计发愁,要么穷困潦倒,不名一文,生死置之度外,激发出巨大能量。每天有几张订单,数点小钱,喝点小酒,所有的创作都被变成应酬和任务,不可能出现精品。 郑板桥润格有鉴于此,书家要了解书法和买卖的关系。对书家而言,艺术与市场存在主次之分,目标是书法,不是市场。如果想赚钱,可以做企业家。现在本末倒置,书家的目标变成了围绕市场转,赚钱越来越多,艺术水平却越来越差。在角色定位上,商人和艺术家只能选其一,想左右逢源,什么好处都想捞,势必一场空。可以充分发挥中介作用,将创作和销售分开,专业的说法是“社会合理分工”,就像足球场上的运动员,每个人都犯规,最终就乱套了。 1915年吴昌硕润例如果每个书家都要进入市场,势必影响个人心态和精力,久而久之,心态难免浮躁,很难有精品出现。有专门的经纪人操作,自己就可以安心创作。同时要进一步了解吆喝与叫卖的关系。叫卖是正常营销,讲究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注重诚信。但吆喝与买卖之间未必是对应关系,买卖属于营销,吆喝属于营销策略,是两回事。报纸上各类润格的广告层出不穷,无严格参照标准。按照头衔,可能名不副实,按照职务,一下台就掉价。身份和水平不完全对等。卖的好未必写的好,写的好未必卖的好。现实却需要这样一种判断,卖的高就是写的好,职务高就是写的好,故而市场出现畸形和脱节,混乱无序。 齐白石润格启事分析处理问题,首先要正视,不能逃避,视而不见。面对经济大潮,要学会游泳,并非总在河边不下水。书家要掌握主动权,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以自身审美提升市场中接受者的品位。现在美盲、艺盲比文盲还要多。这也是市场极度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要有个人目标定位。如果想传世就努力传世,如果不能,就多挣钱养家糊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鱼有鱼路,虾有虾路”,各有各的活法。有的人狂妄之极,目中无人,最终也是自生自灭。有的人自命不凡,结果平庸的和蛆一样。有的人平淡自守,怡然自乐,有的人穷困潦倒,却有旷世精品。不要说五百年之后,五十年后就自有公论。说到底,若是真正要做个书家印人,最终比的是书印,不是钱。很多人实际上很有天赋,最终却被钱压死了,死在自己手里。 黄宾虹润格收据面对现实,如果什么都难卖,势必很纠结。这边要养家糊口,有各项家庭里开支,看着别人有大把的进账,当然有些着急。除了书法之外,别无所长,一技在身,情有可原。但什么都卖掉,到最后一无所有,也很纠结。有些书家就和我说起过,自己非常满意的一件作品送人或卖掉了,再也写不出来。钱可以慢慢挣,而且永远也挣不完。精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像自己的孩子,石开曾形象地比喻过“嫁女心情”。参加一个大的展览也不过五百、一千的收藏费,反过来,同等价格是不是能换回一件精品呢,不可能。这和一些书家走穴,半天之内随便画百张千张的“作品”是不对等的。“艺术状态”是一种很奇特的现象,与写文章的灵感极相似,忘了、丢了,便再也找不回来。书家每天都在吆喝,忙于应酬各类交际活动,很难写出好作品,天长日久,形成一种惯性,就回不了头。书家一年到头,如果拿不出几件像样的,可以令自己满意的作品,或者一年到头来的精品,都卖掉不了在自己手里而在别人怀里,是不是有些小小的遗憾? 吴让之篆刻 心不贪荣身不辱 作者:薛元明,艺术批评家,专栏作家。 赞 (0) 相关推荐 「永康乡愁」《墨香飘逸满江南—严军的四张名片》 | 王基高 --严军的艺术人生 高山流水 纯音乐 墨香飘逸满江南 --严军的四张名片 文/王基高 主编/沈维 88岁的严军拾笔已七十多载,在书坛内成就颇高,是一位慈祥敦厚的长者和求实谦逊的学者,是金华文艺界德 ... 中国书协发布|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者作品选登 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共评选出69位获奖及入选作者.其中,金奖2名(书法创作方向1名,理论研究方向1名):银奖5名(书法创作方向3名,理论研究方向2名):铜奖8名(书法创作方向6名,理论研究方向2名): ... 蒋维崧:对当代书法影响卓著的金文书法大家 蒋维崧:对当代书法影响卓著的金文书法大家 海明先见日 江白迥闻风 文 俞栋 金石学是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由于其对研究者的学问与素养要求极高,故历来金文研究 ... 薛元明 | 古碑帖中讹误,不可不察——苏轼也算“错别字大王”? 古碑帖中讹误,不可不察--苏轼也算"错别字大王"?文|薛元明牛墨王说书首发原创推荐阅读红孩儿|当代名人名家错别字,看看都有谁?红孩儿|出版硬伤伤不起红孩儿|荧屏"书法&q ... 薛元明|时尚的伤痕——书法形式感构建中色彩、装帧等因素存在的缺陷 时尚的伤痕 --书法形式感构建中色彩.装帧等因素存在的缺陷 文|薛元明 牛墨王说书原创首发 技术飞速进步,信息频繁交流,使得书人彼此间的互动日益频繁,容易造成风格撞车,个性打造变得至关重要.创作 ... 薛元明|罕见两版本!吴昌硕《修震泽许塘记》技法解析 吴昌硕<修震泽许塘记>技法解析 文|薛元明 牛墨王说书原创首发 说到吴昌硕的篆书,自然要说到<石鼓文>.吴昌硕发掘了石鼓文,石鼓文成就了吴昌硕.虽然涉猎石鼓文的非吴昌硕 ... 薛元明|《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技法解析 文|薛元明 牛墨王说书原创首发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刻于山东泰山,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计44行,每行10-125字或不等,凡2799字 ... 薛元明|展览如烟 展览如烟 文|薛元明 牛墨王说书原创首发 世界各国对香烟的定位非常有意思,公开申明为"吸烟有害健康",但因有高额的税收收入,难免"禁而不止".事实上,要让 ... 薛元明:书法应酬之作害人害己的“十大罪状” 所谓应酬,凡是书家自己不想写而又要勉强去写的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应酬对每个书家来说,几乎不可避免,无论是名家还是一般爱好者,就是刚刚入门的也会有应酬,比如说写个春联什么的.名气大,找的人多,但可以收取一 ... 她小楷秀雅,草书大气,书画文三样精,不愧为是书坛中的才女 在女书法家中,杨晓琳女士是一位佼佼者,她的书法作品小楷秀雅,行书端庄,草书大气,书画文三样都精通,她不愧为是书坛中的才女,是一位有实力的女书法家. 杨晓琳,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北省襄阳市书画院任副院长兼 ... 薛元明|人未老,字先老 文|薛元明 牛墨王说书原创首发 "人书俱老"常被用来形容一些老书家的创作,年龄.艺术修养以及书法创作一道升华,达到某种高超的艺术境界.近来观摩一些青年书家的创作,一味追求夸张 ... 薛元明:不趋于俗—徐渭仁篆书联赏析 不趋于俗 ---徐渭仁篆书联赏析 薛元明 徐渭仁(?-1854),字文台,号紫珊.少年时与梁同书友善,继而与陈鸿寿.张廷济等结为金石书画之艺友.收藏碑帖甚丰,精于鉴赏,时人称为"巨眼&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