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春║庭院之变
我出生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东北农村,兄弟姊妹八人我最小,妈妈教育我们常说的-句话就是“不看家中宝,只看门前草。”从字面来说,就是看一户人家到底过得怎么样,不是去看家里面究竟收藏了多少有价值的宝物,而是要通过这户人家门前的杂草来判断,告诉我们节俭过日子的同时,要把门前的庭院打理的井井有条。
那时我家住的是三间草房、南北大炕,务农的二哥、三哥、四哥也先后成家与父母住在一起。房子左右和后面栽沙果、山丁子,李子、海棠果等树,行间种各种疏菜。门前院子是用柞木加的杖子,两旁栽杨树、榆树,里面的花都是从山上和草甸子挖的芍药、黄花、马蹄莲等。当时是计划经济时期,物质匮乏,小到肥皂、白糖,大到自行车、收音机,全都凭票供应,虽然日子过得很平淡,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1976年7月,我高中毕业在内蒙古甘河农场参加工作,1979年与下乡女知青结婚,我父母也来到这里。由于在机关工作,农场分给我一套60平米砖瓦结构平房,门前的院子是我用桦木板钉的,园里栽小叶丁香、小榆树和种兰花、百合、扫帚梅、喇叭花等,草木相互映衬,生机盎然,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吃、穿、住、行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生活水平也是“蹬梯子吃甘蔗,步步高节节甜”。
1989年,我和老婆调到她的故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由于我学法律被安排到检察院,她则被安排到学校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单位领导见我上有老下有小,分给我两室一厅76平米的一楼,楼前近20平米空地,被我一垅栽各种花卉,余下部分种茄子、辣椒、西红柿、香菜、小葱、大蒜、土豆,整个夏天不用买菜,还劳逸结合,真是两全齐美啊!
我2017年10月退休,和老婆来到两个儿子生活的云南建水县,与大儿子住一起,虽然是260平米带电梯的一二楼,但我总觉得一楼门前4米宽、10米长,40平方米绿地杂乱无序,尤其是两棵石榴树不开花还挡阳光,于是,经与物业协商同意将树挪走、将杂草全部铲除,重新打造一个花园式庭院。
从去年12月开始,我自掏腰包,陆续地埔上了1.3米宽的石板路,有序地栽上富贵树、桔子树、苹果树、樱桃树、芒果树、桂树、红豆杉和三角梅、山茶花等,将余下27平方米,从昆明50元钱一平米购进的草坪埔上,在石板路的边儿上,摆放十余盆各种鲜花,如发财树、康乃謦、月季、长寿花等,创造出一种温馨、舒适、自然、和谐的氛围。同时按时浇水、剪枝、喷药、施肥,使四季如春的庭院,室内阳光明媚,楼前树木葱郁、鲜花常开。闲暇时,漫步在庭院之中,沉醉于美如画卷的景色,尽享幽静自在的生活,成为小区中一道独一无二的亮丽风景。我把这一美景拍成图片,发到微信的朋友圈里,受到亲朋、同学、同事一致好评。
这60年来,我住草房、平房到楼房的庭院变化,只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但我从中看到,正是由于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才拥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尤其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在一天天地攀升!
此时,我想起《老家在建水》这首歌:古楼孔庙,书香建水,青石古巷,小桥流水,朱家花园,往事回味,朝阳楼上,谁又唱起老家的歌哎,老家的阿妹,美了又美,老家的阿哥,聪明智慧,老家的老酒,喝了不醉,老家的烧豆腐,那是天底下最美的美味……
我们老年人能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全都得益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为此,作为新时代的老年人、老党员,我们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继续为党的事业发光发热,奉献余生。特别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党青春永驻,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伟大的人民幸福安康!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拍摄作者 授权发布。
编辑:十一郎;校对:梁佳如;
策划:周华景;责编:戴颖箐;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王玉春,笔名闲拾,在东北退休后来云南建水安度晚年。系县老年诗书画协会会员、县老年大学书画班学员。擅长法律应用,喜爱新闻写作,偶有诗歌、散文、随笔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