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岳麓二章/侯铭
一、幽亭唱晚
不知是一座亭子美了一千余年的诗韵,还是李唐王朝的诗不小心倾泻染红了岳麓山,三湘秋景的视野凝滞在一处山亭。
秋的肆虐注定让潇湘的诗意更加浓郁,湘水西岸的沉寂不会因为夏的流浪而寂寞。
一座山的激情是秋的渲染,一山的红韵天意般与一座亭的名字相切合。秋风做媒,岳麓山便以身相许投入湘江的怀抱。蓝天为华宇,满山的红叶装点了一世的绚烂。在收获的金秋,插上一枚秀簪——爱晚亭,湘江的澄澈映出岳麓新娘羞红的脸庞,秋季便是岳麓山出家的日子。曲径蜿蜒,款款步履是来自五湖四海报喜的宾客。
也许红是一种天造地设的谶,红遍岳麓的每个角落,红遍全国。爱晚亭里,一代伟人(1)的身影让这座山注定岿巍。登山望水,橘子洲头的豪迈诗情与爱晚亭的诗意相映衬。世间的风云跌宕,百年思来也就是首诗罢了。
湘江也有发怒的时候,爱晚亭凝眸伫立——当杌陧的板荡里充斥着欺凌时。忠烈祠的肃穆充溢着中华民族的骨气与不屈,长沙会战的热血染红了湘江,也染红了岳麓,让这座亭的爱不仅仅是叶,也是精神。
爱晚亭,停车唱晚。咏唱着的是壮丽旖旎的风情,是荡气回肠的精气。
二、佳境问哲
灵山秀水积神韵。
尘世,仙境,天国——这种境界的归结不知是否切合儒佛道原道之境。一座山岳麓,却让这境界幻化得淋漓尽致。
湘江远去,涤荡青天。岳麓雄峙,厚载万物。望幽洞深邃,看浮云缥缈。是以清风袭来,枫林如涛。道家之福地,来之如白鹤,去之若浮云,思之若甘露,品之如餐霞。雨雪初霁,极目湘江,谁云不为仙境呢?
晋朝烟雨中的禅寺四百八十,让麓山寺的禅意空幻了数千年,佛之道,以及道之道,皆为道。精神的追求,思想的沉淀,也许要在一处空灵之地衍生。一代诗圣(2)的步履亦曾寻禅于此,带着一份忧民之怀,观瞻于佛居所之宏壮。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湘水有意,岳麓含情,上善仰止,不同气象,各有气度,是所谓钟灵毓秀。于是,一座书院正如“南楚第一人”(3)所撰题之意,走出了王夫之、魏源、曾国藩、熊希龄、郭嵩焘等无数国之桢干。于是,这座山,这江水,以及这城山色、人文变得更加的锦绣壮丽。
尘世本是一次体验、一次经历、一次生而逝的过程。躯体如此,精神亦是。岳麓山的境让莅斯的客,不禁油然谛听、叩问、沉思。愈加想建功、归去、登仙、成佛。也许中华五千的哲思在这里构建,这座山不仅仅山,也是一座哲思的殿堂,一座精神的家园。
注释:
(1)一代伟人句: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
(2)一代诗圣句: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用"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诗句称颂殿字宏大。
(3)“南楚第一人”:指袁名曜。清嘉庆年间,袁名曜出任岳麓书院山长(古代称书院院长为“山长”),撰题正门对联时,袁以“惟楚有材”让学生应对。这时,贡生张中阶应声而答:“于斯为盛。”
作 者 简 介
侯铭,第三批齐鲁文化之星,第三届齐鲁书香人家获得者,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枣庄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诗赋天下》主编,《华夏诗文》杂志副主编,中国诗歌在线楹联版版主,开创鲁南诗赋协会,创立【中的】文学社。在全球恭祭轩辕黄帝文等全球省市区各级大赛中夺魁,楹联作品在第四节板枣文化征联大赛中获二等奖等;文章发表于《人民文学》等各级报刊,楹联作品收录《中国盘古王文化楹联集锦》等数部书籍;参与组织编写《历代名人咏枣庄》等书籍;出版个人专集《江山谁览》;倡导文学服务于民生,诗词联赋碑记作品镌刻于天下第一庄、夹谷山景区、甘泉禅寺等多地。积极参与文化活动,辛卯年清明应陕西省办公厅邀请祭拜轩辕黄帝;倾心于文学繁荣,应邀参与中国诗歌在线父亲节、山亭区庆祝建区三十周年等征文评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