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谭佛(四)
释迦摩尼说法四十五年,为什么这么啰嗦呢?据说是当时的弟子们太笨,释迦摩尼必须反反复复唠唠叨叨、狂敲黑板后弟子们才记得住。当然释迦摩尼不是敲黑板,而是敲弟子们的脑袋,弟子的脑袋上敲多了,就有了洞,后来就演化为和尚脑袋上的香洞(杜撰戏说而已)。还有人认为当时文字不发达,所以要反复唠叨才行。这些都是猜测而已。其实,释迦摩尼在佛法上要求“圆满”和“无漏”,万事要达到“究竟”的程度。“觉行圆满”就是觉悟要彻底,践行要完全。戒除贪嗔痴要无一点点遗漏。“究竟”就是要把事情探究到事物的本质,直到形而上。
释迦摩尼的弟子们悟性参差不齐,他就只能不耐其烦地碎碎念,把佛法说到圆满,说到没有漏洞。释迦摩尼传法不立文字,也担心法执,又要弟子记得牢,所以只能反复唠叨。
比如,佛教修行六度中第一度“布施”,布施不是简单的向他人施舍,而是无相布施。
布施首先要求人要有怜悯心、慈悲心,否则怎么行布施?
没有慈悲心的“布施”,那是“诱饵”。
布施要尽心尽力,要愿意布施你的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
布施又要无心布施,你布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觉行,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没有刻意的。没有私心,没有回报的欲望。
比如梁文帝兴佛,造了很多寺庙。当是他问达摩祖师像他这样大举兴佛有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他没有功德。因为梁文帝兴佛是有自己目的的、私心里想着的是功德的回报。
而且布施也不可以有主观的分别被布施者,对被布施者要一视同仁。
你根据自己能力来布施你的一切,哪怕你的一切只有泔水也与富翁布施的金银财宝一样同等的慈悲。虽然布施泔水与布施金银财宝一样,但是释迦摩尼还是强调:布施他人佛法是最伟大的布施,远胜其他一切的布施。因为释迦摩尼一无所有了,只有佛法。布施者也不能让被布施者感觉不适,感觉你是高人一等,你是怜悯他,因为布施者与被布施者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同类,是平等的,只是一时境遇相差而已,都是最基本的人。同样如果被布施者赞扬你的布施,你也不能得意洋洋的接受。
同样被布施者、受施者也不能挑选布施者。
和尚也最大是被布施者,他们托钵乞讨每天的餐食,乞食就是乞求布施。释迦摩尼规定僧人“讨饭”不能盯着富裕人家,要依次乞食,不分、不挑贫富。而且乞不到也不能怨;乞到了也不能喜、也不能生感激之心。
释迦摩尼时代,规定僧人每天只能讨一顿饭,因为当时很多穷人自己也不一定能吃两顿,所以你受人布施总不能吃的比别人多吧。也不能多讨一点囤着,因为很多穷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下一顿的食物在哪里,所以你接受人家的布施,总不能比人家还囤得多吧。
释迦摩尼曾阻止过“贪婪”的囤钵的僧人。当时曾有僧人囤积过多的“讨饭锅子”——钵。佛门规定僧人一人一钵,想多一钵者就是“贪”了。哪怕是想多吃一粒米饭,都是“贪”的“有漏”表现。“无漏”,就是要戒绝任何一点点的贪。
释迦摩尼曾规定僧人不可触碰金钱的。佛门有十事非法。
你布施时是无心布施,你接受布施时同样也是无心被布施。
《金刚经》的开场篇曾具体记述释迦摩尼的次第乞食过程。当时僧人坦露右肩,表示半件衣服就可以了。释迦摩尼规定僧人不可囤积任何食物财物,以示不贪。僧人的衣食都是信众所布施的。
现在的僧人已经衣食充裕,也不乞食了。因为供奉多了,穿金戴银的都有。
佛教的乞食源于沙门僧的习俗,僧人以乞食为生体现了“师者是劳动者”,通过宣说“法”的劳动,可以分享天下所有劳动者的果实。所以规定僧人一辈子靠“乞食”为生。沙门乞食最初想要表达、明示的还是物质上的一无所有、无私的形象。
佛教是让信众自愿供养、布施。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规定信众“奉献”。
佛教的“无漏”还表现在佛教的理论上的无漏洞。
比如:业报轮回说,无漏得很。怎么说都可以,每种业力都有作用,每一轮回都可以扯上。
比如:佛有求必应,佛被设计为亿万化身的,所以能随时等候着为你“服务”。(上帝也是这样。)
比如:“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什么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哪来漏洞呢?
佛法是伟大的方法论经典。佛教追求究竟的彻底,所以佛教被称为哲学的宗教,是方法论的宗教。
因此,释迦摩尼提出的“空”就是心中无私,不是空整个世界,而是只要空你自己的心。“心无所住”。
空不是什么也没有。空就是色,色即是空。是心智认识的辩证关系。
心依从自然了,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空。心空则万物皆空,空即万物。
看空一切,看一切空,一切看空,一切空看,空看一切。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世界随着你的空性境界变化而变化。
空,是心中“贪嗔痴”的空。心中的慈悲是有的。
释迦摩尼说法四十五年,有八万四千法门。众生怎么去学呢?这个就凭你的慧根和你的缘分,还有你的努力、心愿了。
释迦摩尼为什么在临前说他一字法都没有说呢?因为释迦摩尼不想留下“法执”的把柄。因为释迦摩尼说,他说的佛法都是、只是假说,筏喻而已。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而盲信者依然盲信,全盘招收。
对于八万四千法门,就像你要去罗马,你问去罗马这么走?人家回答你:条条大道通罗马。这个回答是具体方法吗?你能按着这个回答去罗马吗?那就是说要靠你自己的选择和努力了,求内不求外。
你真想成为一个“空我”、无私的人,不必问人家,而是问自己。割舍自己、损空自己。老子说:为道日损。
释迦摩尼说要度化众生成佛,可是到现在修佛的信徒一个也没有成佛。这个诱人噱头一直不灵验的话,那也是不行的呀。
释迦摩尼是知道后世没有人能成佛的。所以后来佛教又设置了菩萨、罗汉等几十种果位等级,以提高信徒修佛的兴趣和成就感。
成不了佛,向佛靠近,也是一种很好的目标。
就像当兵的,做不了元帅,就做将军,做好军人那也是很好的志向。
成不了雷锋,争当学雷锋的标兵也是很好的。
当然佛门也是与时俱进,不断降低修持的难度和目标,尽与众生方便。
这也是信徒的需求改变了宗教。
释迦摩尼时代的原始佛教与后来发展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