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谭佛(四)

释迦摩尼说法四十五年,为什么这么啰嗦呢?据说是当时的弟子们太笨,释迦摩尼必须反反复复唠唠叨叨、狂敲黑板后弟子们才记得住。当然释迦摩尼不是敲黑板,而是敲弟子们的脑袋,弟子的脑袋上敲多了,就有了洞,后来就演化为和尚脑袋上的香洞杜撰戏说而已)。还有人认为当时文字不发达,所以要反复唠叨才行。这些都是猜测而已。其实,释迦摩尼在佛法上要求“圆满”和“无漏”,万事要达到“究竟”的程度。“觉行圆满”就是觉悟要彻底,践行要完全。戒除贪嗔痴要无一点点遗漏。“究竟”就是要把事情探究到事物的本质,直到形而上

释迦摩尼的弟子们悟性参差不齐,他就只能不耐其烦地碎碎念,把佛法说到圆满,说到没有漏洞。释迦摩尼传法不立文字,也担心法执,又要弟子记得牢,所以只能反复唠叨。

比如,佛教修行六度中第一度“布施”,布施不是简单的向他人施舍,而是无相布施

布施首先要求人要有怜悯心、慈悲心,否则怎么行布施?

没有慈悲心的“布施”,那是“诱饵”

布施要尽心尽力,要愿意布施你的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

布施又要无心布施,你布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觉行,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没有刻意的。没有私心,没有回报的欲望

比如梁文帝兴佛,造了很多寺庙。当是他问达摩祖师像他这样大举兴佛有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他没有功德。因为梁文帝兴佛是有自己目的的、私心里想着的是功德的回报

而且布施也不可以有主观的分别被布施者,对被布施者要一视同仁。

你根据自己能力来布施你的一切,哪怕你的一切只有泔水也与富翁布施的金银财宝一样同等的慈悲。虽然布施泔水与布施金银财宝一样,但是释迦摩尼还是强调:布施他人佛法是最伟大的布施,远胜其他一切的布施。因为释迦摩尼一无所有了,只有佛法。布施者也不能让被布施者感觉不适,感觉你是高人一等,你是怜悯他,因为布施者与被布施者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同类,是平等的,只是一时境遇相差而已,都是最基本的人。同样如果被布施者赞扬你的布施,你也不能得意洋洋的接受。

同样被布施者、受施者也不能挑选布施者

和尚也最大是被布施者,他们托钵乞讨每天的餐食,乞食就是乞求布施。释迦摩尼规定僧人“讨饭”不能盯着富裕人家,要依次乞食,不分、不挑贫富。而且乞不到也不能怨;乞到了也不能喜、也不能生感激之心。

释迦摩尼时代,规定僧人每天只能讨一顿饭,因为当时很多穷人自己也不一定能吃两顿,所以你受人布施总不能吃的比别人多吧。也不能多讨一点囤着,因为很多穷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下一顿的食物在哪里,所以你接受人家的布施,总不能比人家还囤得多吧。

释迦摩尼曾阻止过“贪婪”的囤钵的僧人。当时曾有僧人囤积过多的“讨饭锅子”——。佛门规定僧人一人一钵,想多一钵者就是“贪”了。哪怕是多吃一粒米饭,都是“贪”的“有漏”表现。“无漏”,就是要戒绝任何一点点的贪。

释迦摩尼曾规定僧人不可触碰金钱的。佛门有十事非法

你布施时是无心布施,你接受布施时同样也是无心被布施

《金刚经》的开场篇曾具体记述释迦摩尼的次第乞食过程。当时僧人坦露右肩,表示半件衣服就可以了。释迦摩尼规定僧人不可囤积任何食物财物,以示不贪。僧人的衣食都是信众所布施的。

现在的僧人已经衣食充裕,也不乞食了。因为供奉多了,穿金戴银的都有。

佛教的乞食源于沙门僧的习俗,僧人以乞食为生体现了“师者是劳动者”,通过宣说“法”的劳动,可以分享天下所有劳动者的果实。所以规定僧人一辈子靠“乞食”为生。沙门乞食最初想要表达、明示的还是物质上的一无所有、无私的形象

佛教是让信众自愿供养、布施。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规定信众“奉献”。

佛教的“无漏”还表现在佛教的理论上的无漏洞。

比如:业报轮回说,无漏得很。怎么说都可以,每种业力都有作用,每一轮回都可以扯上。

比如:佛有求必应,佛被设计为亿万化身的,所以能随时等候着为你“服务”。(上帝也是这样。)

比如:“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什么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哪来漏洞呢?

佛法是伟大的方法论经典。佛教追求究竟的彻底,所以佛教被称为哲学的宗教是方法论的宗教

因此,释迦摩尼提出的“空”就是心中无私,不是空整个世界,而是只要空你自己的心。“心无所住”。

空不是什么也没有。空就是色,色即是空。是心智认识的辩证关系。

心依从自然了,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空。心空则万物皆空,空即万物。

看空一切,看一切空,一切看空,一切空看,空看一切。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世界随着你的空性境界变化而变化。

空,是心中“贪嗔痴”的空。心中的慈悲是有的。

释迦摩尼说法四十五年,有八万四千法门。众生怎么去学呢?这个就凭你的慧根和你的缘分,还有你的努力、心愿了。

释迦摩尼为什么在临前说他一字法都没有说呢?因为释迦摩尼不想留下“法执”的把柄。因为释迦摩尼说,他说的佛法都是、只是假说筏喻而已。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而盲信者依然盲信,全盘招收。

对于八万四千法门,就像你要去罗马,你问去罗马这么走?人家回答你:条条大道通罗马。这个回答是具体方法吗?你能按着这个回答去罗马吗?那就是说要靠你自己的选择和努力了,求内不求外

你真想成为一个“空我”、无私的人,不必问人家,而是问自己。割舍自己、损空自己。老子说:为道日损

释迦摩尼说要度化众生成佛,可是到现在修佛的信徒一个也没有成佛。这个诱人噱头一直不灵验的话,那也是不行的呀。

释迦摩尼是知道后世没有人能成佛的。所以后来佛教又设置了菩萨罗汉等几十种果位等级,以提高信徒修佛的兴趣和成就感。

成不了佛,向佛靠近,也是一种很好的目标。

就像当兵的,做不了元帅,就做将军,做好军人那也是很好的志向。

成不了雷锋,争当学雷锋的标兵也是很好的。

当然佛门也是与时俱进,不断降低修持的难度和目标,尽与众生方便

这也是信徒的需求改变了宗教

释迦摩尼时代的原始佛教与后来发展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

(0)

相关推荐

  • 《太平广记》志怪故事:吴可久

    吴可久,是绍兴地区的人,唐朝元和十五年的时候,搬到了长安居住.吴可久不信在本地扎根已久的道教.佛教,而信奉外来的摩尼教.他的妻子王氏,也跟着一起信奉摩尼教.来到长安一年之后,妻子忽然爆发恶疾去世了. ...

  • 今天,缅甸很多人宁愿排长队,都一定要做一件事

    今天,缅北谷特峡谷举行重大活动,目的很赞 [缅甸中文网讯]掸邦北部消息,今天(7月16日),瑙丘-皎梅间的谷特峡谷公路上,为悼念在该路段因各种意外事故不幸身亡的人,掸邦货车司机带头组织了一场瓦梭袈裟布 ...

  • 一万尊佛像验收时少一尊,小工匠假扮充数,却被永久封印成真佛像

    中国境内存在各类的宗教,其中传播最广泛.信徒最多的当属佛.道两教,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而佛教自古代从印度传播到中国后便广受世人追捧.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国家经济萧条但是各地还是不遗余力的修筑寺庙,以求 ...

  • 舍利 | 从荼蘼后留下碎骨晶体到坐缸肉身不坏

    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说孙悟空其实是由舍利孵化而成的. <西游记后传>中,孙悟空也被设定成是打败反派无天最重要的无骨舍利. 众所周知,舍利是佛教圣物.所以感情孙悟空成佛是天注定?! 这颗 ...

  • 蒙古国第一座寺庙:充满浓浓的中国味道,曾遭到巨大破坏

    光显寺位于蒙古哈拉和林,离其首都乌兰巴托大约自驾6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其所在的位置,曾是大蒙古国的首都,依靠成吉思汗两代人的征战,其掠夺而来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十分富饶. 直到忽必烈往南迁都后,哈拉和 ...

  • 乱谭佛(一)

    据说中国现在"信佛"的人有几亿多,而党员的数量还不过亿.可见现在"佛光"照遍中国大地.还有一些动不动就号称"佛系"的一族,所以对佛事也不得不 ...

  • 乱谭佛(八)

    中国古时代,也造出过很多保护神,为什么没有像上帝.真主.佛陀的那样"成功"呢?因为中国古代的那些"神"的创造者或代理人都没有做好营销,特别是没有系统地营造.推销 ...

  • 乱谭佛(七)

    宗教都是创造出强者的形象,救世主,造物主,来庇佑信徒.弱小.贫困.无助的众生只能盼望着这些救世主的恩福,祈求他们的庇佑,改变自己苦难的命运. 宗教是因时因地的人类社会的需求. 那么信宗教的人的都一些微 ...

  • 乱谭佛(六)

    因为释迦摩尼的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自觉:自身觉悟,出世间之烦恼. 觉他:觉悟众生,入世间度厄众生. 觉行圆满:觉佛彻底,行佛圆满.知行合一. 这个就是佛的标准. 释迦摩尼开的是师范学院,他的目 ...

  • 乱谭佛(五)

    比如,在中国影响最大的禅宗就大大简化了原始的佛教.佛法.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也正因为它的中国化,才使得佛教在中国得以延续和发展.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寺庙大多数冠以"禅寺"之名. ...

  • 乱谭佛(三)

    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解脱陷于轮回苦难中的人. 佛教是通过教授个人自我救赎.自我修行的方法,而不是用主宰.统治.命令和社会性改造的方法.苦难之人通过个人修炼佛法,觉悟人生,最后永远解脱苦难.能真正彻底觉悟 ...

  • 乱谭佛(二)

    我们把佛教称为宗教(之一). 宗教,是我们中文对"外来信仰传教"的命名,应该概括得很到位. 宗是:祖宗的意思,又是本源.根本.全部以及派别的意思.古宗字表达的是室内祭祀神灵.祖先. ...

  • 膏方虽好别乱用 这四类人不适合服用

    膏方是药,不是一般的营养品.滋补品,不是人人都可服用的.膏方既有适宜人群,也有必须慎服.禁服的不适宜人群. 膏方虽好别乱用 膏方曾在我国江苏.浙江两省比较盛行,最近几年"膏方热"已 ...

  • 《鬼谷子》却乱第十四原文翻译

    却乱第十四 (本章节已佚,本文内容乃后人猜测整理,仅供参考) [原文] 将为肢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橘之不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