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草(历代本草汇言)
龙胆草(陵游、龙胆、草龙胆)
龙胆草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惯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均系野生。主产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江苏、浙江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草地、路边或灌丛中。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忌强烈日晒。以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临床用名有龙胆(草)、酒炙龙胆。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龙胆,味苦涩。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盅毒。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一名陵游,生山谷。
《名医》曰:生齐朐及冤句,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根,阴干。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蛊,益肝胆气,止惊惕。
《药性论》:君。能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日华子本草》:小豆为使。治客忤,疳气,热病狂语,及疮疥,明目,止烦,益智,治健忘。
《开宝本草》:味苦,大寒,无毒。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药类法象》:治赤目肿痛,睛胀,瘀肉高起,疼痛不可忍。此柴胡为主,治眼中疾必用之药也。
《汤液本草》:气寒,味大苦,气味俱厚,阴也。无毒。
《珍》云:纯阴,酒浸上行。
《心》云:除下焦之湿,及翳膜之湿。
《象》云:治两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疼痛不可忍。以柴胡为主,治眼中疾必用之药也。去芦。
《滇南本草》:味苦,性寒。泻肝经实火,止喉痛。煎点水酒服。
《本草发挥》:洁古云:治两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胡为主,龙胆为使,治眼中之病必用 药也。《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辛。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其用有四,除下部风湿一也,除湿热二也,脐以下至足肿痛三也,寒湿脚气四也。其用与防己同。酒浸,上行及外行。
《本草衍义补遗》:苦寒。治赤目肿痛,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胡为主,治眼疾必用之药也。酒浸上行。
《本草纲目》:龙单草(《本经》上品)
【释名】陵游(《本经》)。志曰:叶如龙葵,味苦如胆,因以为名。
【集解】《别录》曰:龙胆生齐朐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今出近道,以吴兴者为胜。根状似牛膝,其味甚苦。
颂曰:宿根黄白色,下抽根十余条,类牛膝而短。直上生苗,高尺余。四月生叶如嫩蒜,细茎如小竹枝。七月开花,如牵牛花,作铃铎状,青碧色。冬后结子,苗便枯。俗呼草龙胆。又有山龙胆,味苦涩,其叶经霜雪不凋。山人用治四肢疼痛,与此同类而别种也。采无时。
根
【修治】斅曰:采得阴干。用时,铜刀切去须,土,头了,锉细,甘草汤浸一宿,漉出,曝干用。
【气味】苦、涩,大寒,无毒。
斅曰: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
之才曰:贯众、小豆为之使,恶地黄、防葵。
【主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本经》)。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别录》)。治小儿壮热骨热,惊痫入心,时疾热黄,痈肿口疮(甄权)。客忤疳气,热病狂语,明目止烦,治疮疥(大明)。去目中黄及睛赤肿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元素)。退肝经邪热,除下焦湿热之肿,泻膀胱火(李杲)。疗咽喉痛,风热盗汗(时珍)。
【发明】元素曰:龙胆味苦性寒,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足厥阴、少阳经气分药也。其用有四:除下部风湿,一也;及湿热,二也;脐下至足肿痛,三也;寒湿脚气,四也。下行之功与防己同,酒浸则能上行,外行以柴胡为主,龙胆为使治眼中疾必用之药。好古曰:益肝胆之气而泄火。时珍曰: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但大苦大寒,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亦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别录》久服轻身之说,恐不足信。
【附方】旧四,新六。
伤寒发狂:草龙胆为末,入鸡子清、白蜜,化凉水服二钱。(《伤寒蕴要》)
四肢疼痛:山龙胆根,细切,用生姜自然汁浸一宿,去其性,焙干捣末,水煎一钱匕,温服之。此与龙胆同类别种,经霜不凋。(苏颂《图经本草》)
谷疸劳疸:谷疸,因食而得;劳疸,因劳而得。用龙胆一两,苦参三两。为末,牛胆汁和丸梧子大。先食以麦饮服五丸,日三服,不愈稍增。劳疸,加龙胆一两,栀子仁三七枚,以猪胆和丸。(《删繁方》)
一切盗汗:妇人、小儿一切盗汗,又治伤寒后盗汗不止。龙胆草研末,每服一钱,猪胆汁三两,点入温酒少许调服。(《杨氏家藏方》)小儿盗汗身热。龙胆草、防风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亦可丸服,及水煎服。(《婴童百问》)
咽喉热痛:龙胆,擂水服之。(《集简方》)
暑行目涩:生龙胆(捣汁)一合,黄连(二寸切烂浸汁)一匙,和点之。(危氏《得效方》)
眼中漏脓
龙胆草、当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水下。(《鸿飞集》)蛔虫攻心刺痛,吐清水。龙胆一两,去头锉,水二盏,煮一盏,隔宿勿食,平旦顿服之。(《圣惠方》)猝然下血不止。龙胆一虎口,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五服。(姚僧坦《集验方》)
《药鉴》:气寒,味苦,无毒,气味俱厚,沉也,阴也。其用有四:除下部风湿,一也。除下焦湿热,二也。除脐以下至足肿痛,三也。除寒湿脚气,四也。又曰:益肝胆气,凡眼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者,以柴胡为君,胆草为使,此又眼病必用之药也。小儿惊病,亦多用之。
《本草经疏》:草龙胆禀天地纯阴之气以生,故其味大苦涩,其性大寒而无毒,足厥阴、足少阴、足阳明三 经药。入足少阴除本经之热,肾主骨,故主骨间寒热。热极生风则发惊搐,重则变为痫病,湿热邪气之在中下 二焦者,非此不去,热去则诸证自解。五脏有热则不安,热除则五脏自定。苦涩而寒,故杀蛊毒,大苦大寒, 故能涤除胃中所伏实热,及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热清则肝胆之气亦清,故益肝胆气而止惊惕也。
简误:草龙胆味既大苦,性复大寒,纯阴之药也。虽能除实热,胃虚血小之人不可轻试。凡病脾胃两虚因 而作泄者忌之。凡病虚而有热者勿用。亦勿空腹服。饵之令人溺不禁,以其太苦则下泄太甚故也。
《本草蒙筌》:信阳军草龙胆,襄州草龙胆。味苦、涩,气大寒。气味俱轻,阴也。无毒。山野俱有,苗高尺余。叶类龙葵略尖,根同牛膝甚苦,故因名草龙胆也。须近冬月方采其根,甘草汤浸一宵,漉出曝干待用。仗贯众为使,恶防葵地黄。止泄痢去肠中小虫,却惊痫益肝胆二气。胃中伏热及时行温热能除,下焦湿肿并酒疸黄肿堪退。疗客忤喑气,治痈肿口疮。敌惊痫,杀虫毒。酒浸为柴胡转佐,上行治眼目赤疼。肉必加,翳障通用。空腹勿服,令人溺遗《本草易读》:甘草汤浸晒干用。贯众、小豆为使,恶地黄、防葵。空腹服之令人溺。大苦,寒,无毒,性沉。足厥阴、少阳药也。退二木之火燥,除二水之湿热,解天行之热黄,疗时气之温热。骨间寒热之郁,肝家惊痫之邪,赤睛赤肉之突,热痢热狂之火。消痈疡而治疮疥,兼治香港脚肿痛,止咽痛而除盗汗,且除胃中烦热。过服损胃。生齐朐山谷及兖州。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今出近道,以吴兴者为胜。抽根十余条,类牛膝而短。四月生叶如嫩蒜,细茎如小竹枝。七月开花如牵牛,青碧色。冬后结子苗枯。
《雷公炮制药性解》:草龙胆,味苦涩,性寒,无毒,入肝、胆、肾、膀胱四经。退肝经之邪热,除下焦之湿肿,明目定惊,治疸止痢,能杀疳虫。小豆、贯众为使,恶防葵、地黄。
按:《图经》龙胆秋令开花,冬间结实,属金与水,金能制木,水入肾家,胆与膀胱乃肝肾同步之腑也,故均入焉。夫目得肝血而能视,肝得肾水而后生,今益肾清肝,目之受明所自来矣。惊、疳、疸、痢,皆肝胆症也,何弗治耶。
雷公云:采得后,阴干。欲用时,用铜刀切去髭、土、头了,挫,于甘草汤中浸一宿,至明漉出,曝干用。勿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
《本草乘雅半偈》:
【气味】苦涩,大寒,无毒。
【主治】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核】曰∶处处有之,吴兴者为胜。宿根黄白,直下抽根一二十条,类牛膝而短。直上生苗,高尺余,类嫩蒜而细。七月开花,类牵牛,作铃铎状;茎类竹枝,冬后结子,茎便焦枯。一种味极苦涩,经冬不凋,名石龙胆,类同而种别。修治,取阴干者,铜刀切,去须、土、头了,锉细,甘草汤浸一宿,漉出曝干。
【 】曰∶细详名义,合甲胆之体用。宜入肝之府,少阳之枢药也。其气寒,逆治热为本,阳为标,相火为化者也。其味苦,苦曰炎上,苦性走下,苦能入骨,故主骨间寒热,及惊则气上,痫则气下,不循枢象者也。续绝伤者,胆主解孚拆甲故也。定五脏者,五脏取决于胆,决而后能定也。蛊者死阴之属,胆者生阳之属,生阳之侧,岂容死阴久据乎哉。(合龙胆生成,的是少阳枢药,为少阳之对待法。少阳化气属相火,龙胆气味俱苦寒故也。龙,阳物也。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埤雅云∶龙火得湿则焰,得水则燔。以人火逐之则息,故人之相火似之。此以龙名,而兼取胆味,龙火之炎上,如甲拆之尺木,能升于天,不专主降,又能疗目之火眚也。)
《本草易读》:甘草汤浸晒干用。贯众、小豆为使,恶地黄、防葵。空腹服之令人溺。大苦,寒,无毒,性沉。足厥阴、少阳药也。退二木之火燥,除二水之湿热,解天行之热黄,疗时气之温热。骨间寒热之郁,肝家惊痫之邪,赤睛赤肉之突,热痢热狂之火。消痈疡而治疮疥,兼治香港脚肿痛,止咽痛而除盗汗,且除胃中烦热。过服损胃。生齐朐山谷及兖州。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今出近道,以吴兴者为胜。抽根十余条,类牛膝而短。四月生叶如嫩蒜,细茎如小竹枝。七月开花如牵牛,青碧色。冬后结子苗枯。
《本草崇原》:气味苦涩,大寒,无毒。主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龙胆始出齐朐山谷及冤句,今处处有之,以吴兴者为胜,宿根生苗,一窠有根十余条,类牛膝而短,黄白色,其茎高尺余,纤细状如小竹枝,花开青碧色,冬后结子苗便枯,俗名草龙胆。又一种山龙胆,其叶经霜雪不凋,此同类而别种也。)龙胆草根味极苦,气兼涩,性大寒。茎如竹枝,花开青碧,禀东方木气,故有龙胆之名。龙乃东方之神,胆主少阳甲木,苦走骨,故主治骨间寒热。涩类酸,故除惊痫邪气。胆主骨,肝主筋,故续绝伤。五脏六腑皆取决于胆,故定五脏。山下有风曰虫,风气升而蛊毒自杀矣。
《本草新编》:龙胆草,味苦涩,气大寒,阴也,无毒。其功专于利水消湿,除黄疸,其余治目、止痢、退热、却肿,皆推广之言也。但此种过于分利,未免耗气败血,水去血又去,湿消气又消。初起之水湿黄疸用之,不得不亟。久病之水湿黄疸用之,又不可不缓,正未可全恃之为利水神丹、消湿除痹之灵药也。
或谓龙胆草治湿热尤利,瘅病正湿热之病也,然用龙胆草以治黄疸,多有不效者,何也?黄疸实不止湿热之一种也,有不热又成黄病者。龙胆草所能治也,龙胆草泻湿热,不能泻不热之湿也。
或疑龙胆草苦寒,虽为利湿热之要药,治黄之症,不能舍之他求,然多服损胃,黄疸之病未必全消,元气已失用矣。曰:治湿热与治虚火大异。湿热乃热结膀胱,虚火乃火炎于肾脏。热结于膀胱,不用龙胆之苦寒,乃膀胱之热不能下泻。湿且流于肢体,火炎于肾脏,一用知、柏之苦寒,乃肾脏之火不能下归,寒且留于脾胃。予辟用黄柏、知母之失,遇大寒之药,不论其治病之有益无益,尽戒人之不用也,不几因噎废食乎。龙胆草治黄疸,余所以教人亟用,而不可缓用也。
或问龙胆草治黄疸,何以有效、有不效?先生谓龙胆草,正治湿热之黄疸,非湿热者不能治,然实是湿热,仍不效,余不得其解也?夫湿热之不同也,久矣。湿热入肝者,其热易散;湿热入于胆者,其湿难祛。盖湿热之邪,无不从膀胱泻出也。胆主渗入,而不主渗出,膀胱只可泻胆中已出之湿,不能泻胆中已入之湿热。故在肝者易见功,在胆者难收效耳。
或问龙胆草不能泻胆中之湿热,又用何药以收功。子曰:泻湿热不用龙胆草,余未见其可也。然专用龙胆草,又苦不能去病。惟有如柴胡舒其胆中之气,便湿热之邪仍从外渗出,庶几难于收功者,变为易于收功乎,龙胆草正不必多用也。
或疑龙胆草利湿,利热中之湿也,不识又能利寒中之湿乎?曰:今人利湿,不问寒热,一见水症,尽用龙胆草以利湿。不知龙胆能泻湿热,又能泻湿寒,但消湿热其功速,消湿寒其功缓。速则去湿而元气不伤,缓乃未免有伤元气矣,盖速乃龙胆草不必多用,而缓乃龙胆草势不得不久用矣。故利湿热宜用龙胆草,湿寒不宜用龙胆草。
《本草备要》: 泻肝胆火,下焦湿热。大苦,大寒,沉阴下行。益肝胆而泻火(相火寄于肝胆,有泻无补,泻其邪热,即所以补火也),兼入膀胱、肾经。除下焦之湿热,与防己同功。酒浸亦能外行、上行。治骨间寒热(肾主骨),惊痫邪气(肝经风火),时气温热,热痢疸黄、寒湿脚气(足伤寒湿,则成脚气。肿而痛者,为湿脚气,宜清热利湿搜风。又有挛缩枯细,痛而不肿者,名干脚气,宜养血润燥),咽喉风热,赤睛努肉(泻肝胆火,能明目。元素曰∶柴胡为主,龙胆为使,目疾要药。昂按∶若目疾初起,宜发散,忌用寒凉),痈疽疮疥。过服损胃。甘草水浸一宿,曝用。小豆、贯众为使。忌地黄。
《本经逢原》:苦涩大寒,小毒。凡用勿空腹服,令人小便不禁。草龙胆苦寒沉降,主肝经邪热,下焦湿热,酒疸黄肿,目病赤肿瘀肉,小儿疳气,去肠中小虫。盖肝胆湿热,取苦寒以泻之。时珍曰: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泻肝胆之热,正益肝胆之气。但大苦大寒,过伤胃 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亦如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本经》主骨间寒热,是指热伤肾水而言。热极生风, 则发惊搐,重则变为痫病。湿热邪气之在中、下二焦者,非此不除,以其专伐肝胆之邪也。肝胆之邪去,而五 脏安和,经脉之绝伤续矣。杀蛊毒者,去湿热之患也。凡胃气虚人服之必呕,脾虚人服之必泻。虽有湿热,慎勿轻用。
《本草从新》:泻肝胆火、下焦湿热。大苦大寒。沉阴下行。入肝胆而泻火。兼入膀胱肾经。除下焦之湿热。与防己同功。酒浸。亦能外行上行。治骨间寒热。(肾主骨。)惊痫邪气。(肝经风火。)时气温热。热痢疸黄。脚肿而痛者、为湿香港脚、宜清热利湿搜风、痛而不肿、挛缩枯细者、名干香港脚、宜养血润燥舒筋。)咽喉风热。赤睛弩肉。(泻肝胆火、能明目、元素曰∶柴胡为主、龙胆为使、目疾要药。凡目疾初起、宜发散、忌寒凉。)痈疽疮疥。大损胃气。无实火者忌之。甘草水浸一宿。曝用。小豆、贯众为使。忌地黄。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涩。主骨间寒热,(治肝邪犯肾之寒热。)惊痫邪气,(肝火犯心之邪。)续绝伤,(敛筋骨之气。)定五脏,(敛脏中之气。)杀蛊毒。(除热结之气。)久服,益智不忘,(收敛心中之神气。)轻身耐老。(热邪去而正气归,故有此效。)
药之味涩者绝少,龙胆之功皆在于涩,此以味为主也。涩者,酸辛之变味,兼金木之性者也,故能清敛肝家之邪火。人身惟肝火最横,能下挟肾中之游火,上引包络之相火,相持为害。肝火清则诸火渐息,而百体清宁矣。
《得配本草》: 贯众、赤小豆为之使。恶地黄、防葵。大苦,大寒。入足少阳、厥阴经气分。泻二经之邪热,治下焦之湿肿。杀蛔虫,疗黄疸,通淋秘,愈惊疳,止泻痢,消疮痈,去喉痛,除目赤。得苍耳子,治耳病。(湿热除也。)得柴胡,治目疾。配防风,治小儿盗汗。佐大麦芽,治谷疸。和鸡子清,治伤寒发狂。拌猪胆汁,治病后盗汗。 甘草水浸一宿,曝干用。生用,下行。酒炒,上行。蜜炒,中行。猪胆汁拌炒,降火愈速。空心禁服。(令人溺不禁,太苦则下泄也。)大损胃气,无实火者禁用。
《本草求真》:[批]大泻肝胆实火,兼治肾经湿热。
龙胆草专入肝、胆,兼入膀胱、肾。大苦大寒,性禀纯阴,大泻肝胆火邪,时珍曰:相火寄在肝胆,有泻 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兼入膀胱、肾经,除下焦湿热。与防己功用相同,故 书载治骨间寒热,惊痫蛊膈,天行瘟疫,热利疸黄,寒湿脚气,脚气因足伤于寒湿而成。但肿而痛者为湿脚气, 宜清热利湿搜风;拘挛枯细,痛而不肿者名干脚气,宜养血润燥。咽喉风痹,并酒炒,同柴胡则治赤睛胬肉。汪昂曰:目疾初起,宜发散,忌用凉药。但此苦寒至极,冯兆张云其等于严冬,黯淡惨肃,万草凋残,苦寒伐 标,宜暂而不宜久。如圣世不废刑罚,所以佐德意之无穷,苟非气壮实热者,率尔轻投,其败也必矣。
《神农本草经读》:气味苦、涩、大寒,无毒。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张隐庵曰:龙乃东方之神,胆主少阳甲木,苦走骨,故主骨间寒热,涩类酸,故除惊痫邪气。胆主骨,肝主筋,故续绝伤。五脏六腑皆取决于胆,故定五脏,山下有风曰蛊,风气升而蛊毒自杀矣。
《本经疏证》:龙胆至苦极寒,论其性体定能逢热则清,遇火则折,宜乎降泄无馀,堪与大黄争捷矣。乃其功效,不曰荡涤,不曰推逐,而曰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气续绝伤定五脏,一若自内达外者何?夫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惟其苦寒届至极,斯不泄不降已寓其间,盖苦本主发,龙胆苦之至而兼涩,涩者至苦之中有至酸也,酸禀春之发育,苦禀夏之畅达,乃相联属焉,则其寒非极泄而为极入矣。味阴而气阳,阳唱则阴随,故味之畅 发,不能违气之深入,然进锐者退必速,气寒既引味苦以深入,而寒力先退,苦力方优,能不谓其功为畅发极 内之火邪耶?极内者何?在躯体为骨,在五志为神,则龙胆之用,在躯体为除骨间寒热,在五脏为除惊痫邪气,又何疑焉。极内所藏自极精微,其行止动作,皆暗相输灌,默相交会,而有邪气干于其间,则有形者为断绝,无形者为不安,曰续绝伤,安五脏者,即骨间寒热除惊痫邪气散之效验也。虽然,深中有浅,浅中亦有深,皮毛血脉固不得为深矣,在躯体之内,岂无舍五脏间神志外亦有深焉者乎?别录缘其如此,故又补出驱六腑间邪热一层,六腑中气之极深者,第一则胆中清净之气,其次则肠胃三焦中水谷运行之气,热邪干胆中清净之气, 则为热泄下利,干肠胃三焦中水谷运行之气,则为胃中伏热肠中小虫。热泄下利之上,又冠以时气温热者,明下利非由时气温热,其故则在水谷不得为热泄也。龙胆之功,由浅及深,在浅则去著物之热,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此天地之规模,以生人生物者也,惟此能于阳分和化气之枢,于阴分去成形之累,犹不可谓 钟生气于病中,化病气为生气耶?本经列之上品,治非无由,而后人视为苦寒峻失厥旨,故其续增主治如黄疸狂烦疥疮痈肿喉痛等证,尽是有形间病,然能于水中求火之所在,则亦不能不服其苦思深得也。
《本草便读》:苦涩气寒。沉阴味劣。治淋治目。皆清肝胆之阳邪。消蛊消瘅。总退下焦之湿火。(龙胆草其味苦如胆汁。其性大寒。专清肝胆一切有余之邪火。蛊因湿热而生。瘅属湿热所致。如因虚而致病者。不可用之。此药直泄下焦。如下虚之人误服。每至遗滑不禁。胃虚者服之。即生呕恶。伤阳败胃。慎之。)
《本草撮要》:味苦涩。入足厥阴少阳经。功专清热去湿。得柴胡治目疾。得苍耳治耳中诸实症。过服损胃。甘草水浸一宿曝用。小豆、贯众为使。忌地黄。
《本草害利》:
〔害〕苦寒,大损胃气,无实火者忌之。虽能除实热,泄肝胆,然胃虚血少者,不可轻试。凡病脾胃两虚,虚而有热者,皆忌服。亦勿空腹服,令人溺不禁,以其泄太甚故也。
〔利〕大苦大寒,沉阴下行,入肝胆而泻火,兼入膀胱肾经,除下焦湿热,能明目。柴胡为主,龙胆为使,目疾要药。若目疾初起,宜发散,忌用寒凉;治小儿客忤惊疳,忌地黄。赤小豆,贯众为使。
〔修治〕二、八月,十二月,采得阴干,甘草汤浸一宿,漉出曝干用,或酒浸炒。
《本草分经》:大苦,大寒,沉阴下行。入肝胆而泻火,兼入膀胱、肾经,除下焦湿热。酒浸亦能外行、上行。
《本草思辨录》: 黄芩主少阳之经热,竹茹主少阳之腑热,龙胆则主由少阳入厥阴之热。其味苦中有涩,苦主发,涩主收,即发即收,其用在少阳者少,在厥阴者多,故用龙胆者皆取其泻肝。凡肝之热,有本脏挟胆而热者,有为胆所侵侮而热者。龙胆治胆侮肝之热,能内极于骨间,谓之治肝无愧。以其未全离少阳,故泻肝之气热,不泻肝之血热,龙胆之名,所由来也。
《本草择要纲目》:
【气味】苦涩大寒无毒。沉而降。阴也。入足厥阴气分。
【主治】益肝胆气。止惊惕。明目止烦。小儿惊痫。除下部风湿,除湿热。脐以下至足肿痛。酒浸则能上行外行。为柴胡使。泄火而疗眼中疾。相火寄旺于肝胆。龙胆能泻肝胆之热邪。而泻即是补也。但大苦大寒。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亦犹过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恶(地黄)
《玉楸药解》: 味苦,大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清肝退热,凉胆泻火。龙胆草除肝胆郁热,治眼肿赤痛,弩肉高起,疗臌疸发黄,膀胱热涩,除咽喉肿痛诸证。中寒者,勿服。
《医学衷中参西录》:龙胆草:味苦微酸,性寒,色黄属土,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益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以开胃进食,西人浑以健胃药称之,似欠精细。为其微酸属木,故又能入胆肝、滋肝血、益胆汁、降肝胆之热使不上炎,举凡目疾、吐血、衄血、二便下血、惊痫、眩晕、因肝胆有热而致病者,皆能愈之。其泻肝胆实热之力,数倍于芍药,而以敛戢肝胆虚热,固不如芍药也。
《饮片新参》:
形色:色黄片形,凹凸虚软,有圈纹。
性味:苦寒。
功能:清肝,泻热,明目,定狂烦,利湿火。
分量:八分至一钱半。
用法:生用,或酒炒。
禁忌:中寒者忌用。
【来源产地】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齐朐山谷及宛朐,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根,阴干。今出近道,吴兴为胜。状似牛膝,味甚苦,故以胆为名。
《中药大辞典》
为龙胆科植物龙胆或三花龙胆的根及根茎。春、秋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质量为佳。采挖后,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龙胆:生于山坡草丛、灌木丛中及林缘。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等地。
三花龙胆:生于灌木丛中、林间空地或草甸子中。分布黑龙扛,吉林、辽宁等地。
【炮制】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阴干。欲使时,用铜刀切去髭、土、头了,剉,于甘草汤中浸一宿,至明,漉出,曝干用。勿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
《中药大辞典》
拣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润透后切段,晒干。
【现代药理研究】
1.龙胆草有抗菌、抗寄生虫作用。龙胆草浸剂(1:4)在试管里对石膏样毛癣菌星型妇卡氏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也有抑制作用。1:1龙胆草水煎剂在24小时内可使猪蛔虫麻痹和死亡。
2.龙胆草有保肝利胆作用。动物实验证明,龙胆注射液可显著增加胆汁流量,龙胆苦甙能对抗四氯化碳和D-氨基半乳糖造成的小鼠急性肝损伤。
3.龙胆草有抗炎作用。
4.龙胆草有健胃作用。试验表明,食前少量服用龙胆草能刺激胃液分泌,龙胆苦甙也可促进胃瘘犬胃液及游离酸的分泌。
5.龙胆草有利尿、降压作用。
6.龙胆草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7.龙胆草小剂量时对中枢神经系统呈兴奋作用,但较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
8.龙胆草还有升血糖、抑制酶活性作用。
(整理/颜昕宇)
(校对/小k)
(媒体/全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