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文明:连载11
第三章 农业文明的出现
一,西亚文明兴起
《伊甸园》可能有真实依据
在新仙女木冰期之后的回暖期里,从安纳托里亚到地中海东部沿岸兴起了一波以农业为特征的文明突变。最早的农业、最早的圆形巨石建筑、最早的纺织、最早的城市,都在安纳托里亚地区逐渐出现。
西亚利凡特地区也开始初露锋芒,比如最早的村庄之一在8000年前出现在巴勒斯坦的耶利哥。不过总体还是安纳托里亚地区的文明密集度更高更典型。所以,土耳其人或许有权利认为自己是最早的狭义文明古国,其他地区真的都难以望其项背。除了12000年前的哥贝里克圆形巨石祭祀圈之外,还有9000年前的卡塔乎于克农业定居点、最早的小麦培育,另外早期的《创世纪》故事都发生在土耳其的东部地区。
所谓的伊甸园,按照《旧约》的描述就坐落在今天土耳其与叙利亚边境地区。《旧约》中的伊甸园按照描述的逻辑分析应该处于今天土耳其东南的两河上游源头,而方舟停靠地则明确位于土耳其的亚拉腊特山。那么不久后发生的大洪水就应该是在距离土耳其不远的地区,黑海或某些时候连接在一起的里海附近地区。《大洪水》的故事描述的是一个印欧人早期在他们的发源地的一个有关气候巨变的故事,这个巨变是从冰期转暖的一个迹象,其时间应该在1万-7000年之内的某个时期。
9000年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雪融化,进而地球海平面提升,大约7000年前地中海冲开通往黑海的大陆桥,《旧约》中的大洪水很可能就发生在黑海地区,所以方舟也降落在附近的亚拉腊特山。部分希伯来人的祖先应该就来自环黑海地区,并且他们可能并不限于R父系人群。世界上没有纯粹的人群,自古人类就是一种杂居融合状态,尼人甚至与现代人跨种杂交,原始人类的杂交更是数不胜数。
大洪水不可能发生在西亚两河地区,因为《旧约》中的方舟所在地在北方的亚拉腊特山。所以,许多人认为《旧约》抄袭5500年前的西亚版本这一讲法是错误的。西亚泥板上的大洪水,要么是全球遍布洪水的一次体现,要么是北方希伯来人祖先南下带来的传说。我更倾向于后者。就当时的情况,两河流域当时应该是一片汪洋,根本就不适合居住,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都居住在大河的次级支流以及山前地区,青铜时代人类才会移居大河平原,这是人类活动的又一规律性现象。当时人类最发达的文明环绕于黑海与里海周边的欧洲、亚洲的丘陵与山地,这主要是躲避洪水的需求,而且那些人主要是印欧人的祖先,R与G父系染色体携带者。
伊甸园与大洪水的故事都不完全是神话杜撰。全世界都有大洪水的故事,这应该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传奇事件。结合分子人类学,《旧约》里的大洪水很可能是原始印欧人的记忆,肯定涉及到R类型父系人群的记忆,因为我们要考虑到印欧人此时就是中亚和环黑海附近地区。
“从大河北方进入两河”(Hebrew原意)的希伯来人祖先应该最早生活在附近地区,亚伯拉罕传说的出生地就是土耳其的哈兰,所以他更有可能是个北方印欧人。由于族群的高度混合,希伯来中间来自中欧、中亚、西亚等地的可能性都有,所以伊甸园与大洪水就是他们的一个记忆,而且那是人类最初的农业文明萌芽的记忆。
我长年研究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我的假设体系是,中国三代时期的文明是由一个类似希伯来人的长途贸易团体殖民的结果。所以我对于希伯来人以及《旧约》有相对深入的了解。我认为希伯来人的最初核心部分是印欧人,而根据分子人类学的看法,印欧人的最初发源地是25000年前的中亚某地。根据气候变化他们在冰期之后南下到土耳其东部地区是完全可能的。
西亚文明的背景人群
今天印欧人的主体R父系染色体携带者,最先于2万多年前出现于中亚附近。在大约9000年前地球气温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热,人流再次回到高纬度地区。环黑海与里海地区使附近的携带R类型父系染色体的印欧人文化得到蓬勃发展,印欧文化在这个时期重新得以点燃,在今天的乌克兰一带形成了颜那亚文化,随后的几千年里这些人携带着农业技术、马车与青铜文化冲进欧洲,使之前参与第一波欧洲艺术的克罗马侬人进一步边缘化,同时他们又在随后的大降温时代里南下参与到中东的文明建设之中。
由于气温的多次拉锯下降,导致印欧人在大洪水之后四散于中亚与东欧附近。有一部分R类型的父系染色体携带者在9000年前曾经深入北非尼罗河与中非一带,他们后来成为黑人的一支。人类的皮肤看来是农业时代里根据地域而改变的,本来几万年前大家都长得一样,起码印欧人与东亚人在2万多年前是同源的。
部分印欧人通过伊朗、阿富汗进入印度河流域成为雅利安人,部分进入两河流域的下游成为闪族人。可能还有一部分通过草原进入华北地区。
更多的印欧人是从6千年前从黑海北岸的颜那亚原始印欧文化群进入到欧洲全境的,他们从北方冲击了已经存在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克罗马侬人,最终成为今天欧洲的主人。另外一个从高加索山脉成长起来的G型父系染色体携带群是第一批给欧洲带去农业文明的人,在历史时期里这些人甚至长期霸占着数个欧洲皇室的有利地位,但是由于长期混居杂交实际上假如不是分子人类学人们不一定能够分辨出不同的支系。
在西亚地区,原本发达的本土文明与气候逼迫南下的印欧人进行了多重混合,它的发生方式一如中国华北地区土著与北方草原的抗击与融合,血泪与发展交相辉映,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野蛮积累史。文明的发展之路就是血泪之路。印欧人在中东先以波浪方式逐渐反复地侵袭南下,先是与闪族融合发展了西亚文明,然后波及到北非,接连创造了西亚文明与埃及三角洲文明,但北方两河流域王国的印欧人色彩更浓。
印欧人从北方南下的方式可能是一种源源不断的时而温和时而疾风暴雨式的注入方式,有利可图时以贸易进入,气候严酷时则以战争方式进入;并且,北方印欧化严重,南方则锐舞细无声,偶尔也会发起反抗,比如埃及人生成希克索斯王朝(公元前1674年至前1548年)就是外来侵略者,并最终将他们驱赶出去。希克索斯人一般被学者认为就是北方南下的希伯来人。但或许这是一出贼喊捉贼。分子人类学证据显示印欧人在大约9000年前就零星进入到尼罗河地区了,所以谁分得清谁是外来侵略者,不过都是煽动的政治口号而已。今天对于西亚人诸多文明发生的所有者,尚不是很清楚,比较清楚的一点是,就人种或父系染色体的分布而言,在西亚的十字区域内,最北方的多是印欧人R,西亚核心地区则是J类型父系染色体携带者,尼罗河则是E。但这些都不是绝对的,而且经常交换位置,所谓诺亚三子,可能不太严格地对应了R、J、E这三种在地中海东岸的分布,那里还有许多其他的父系染色体携带者。
古气候研究认为,在新仙女木事件之后,大约9千年前曾经经历了一个高温期,但是在大约从6千年前再次经历了一个降温过程,一直到今天都是在逐渐变冷趋势之中。中国的大象在华北地区从四千年前随着大降温一直落跑到今天10个维度以南的云南边陲,就是这一气候变化的写照。
在这些起起伏伏的气候变化之中,已经获得充分积累的人类文明开始进入加速度与突变,一幅全新的图景闪现在西亚地区。
(新仙女木冰期)
新石器时代与农业文明的到来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精巧的石叶技术是其标志,下一个阶段就是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文化了,这也是漫长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
假如说旧石器时代的最早领军是出现在非洲,那么新石器时代的先锋明显就出现于地中海东岸的西亚,尤其是利凡特、安那托利亚和扎格罗斯山山前地区,并且,主要是在这些地区出现了农业,它们合起来就是所谓的新月形地带。不过,东部地中海的北非沿岸也有零星出现。他们共有一种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潮湿,夏季炎热干燥。文明迁徙到这里对于文明学研究者而言毫不意外,这符合气候影响的结果,也符合就近地缘原则:他们距离上一个文明高地欧洲很近,距离非洲更近;另外,也是气候将欧洲的文明主战场转移至相对温暖的西亚,此处距离之前的文明欧洲已经大约10个维度以南了。
地中海东部文明确立之后,即便是后来气候上升都没有使欧洲恢复元气,所以,这里还存在着一个其他的非物质性规律:文明的马太效应,或者一山不能容二虎效应。在一定的传播或交流范围之内,假如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文明中心之后,那么其他的竞争者就很难取代,似乎一种虹吸现象把所有的就近优质资源都吸引到一个最耀眼的文明核心去。所以,西亚文明形成优势后的几千年里,欧洲始终处于被压制地位,恢复元气需要新的契机。
农业文明的出现与传播
农业生产技术,应该是全球同源传播的结果。这从农业出现的时空顺序来看就很明显:西亚农业大约开始于15,000年前-东亚大约10,000年前-美洲大约7000年。这些时间与距离的对应井然有序,宏观上看就是一条完整的扩散传播链。中国人不同意农业技术是西来传播,我想假如用以前的传统微观视野那确实是有道理的,但是使用宏观大文明视野来看,应该更容易中国农业文明总体西来的的逻辑,因为文明是循序渐进逐渐积累发展出来的。当然,现在各地农业文明是如何发展的,并没有证据,只有逻辑推测。
传播与积累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传播分直接传播与间接传播。以往有关文明传播许多专家都认为重要的发明不可能重复,我倒是认为重复发明也是可能的,不过这种重复发明更像是一种间接传播关系。直接传播非常容易理解,就是A地到B地的照搬学习。间接传播的内涵是:该项发明的基础条件都已经传播到位,“发明”是箭在弦上的一种必然,即只要传播了A就会产生B。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点燃。所以,这种情况的重复发明就是一种间接传播。比如,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诸多文明现象之间假如是一种铺垫,之后的农业文明假如是一种必然,那么这种重复发明也可以视为广义的传播关系。落后的晚期文明,比如东亚与美洲文明,都应该是直接传播与间接传播文明,因为连人类都是从西亚一地外出扩散的,况且时间那么近,所以,没有道理不是传播关系。
分子人类学证明了人类起源是同源的,整体汉人祖先的到位是大约1万年内的事实,东亚的金属冶炼技术也与西部是同源的,中间中国农业技术怎么可能独立起源呢?这不可能。
现在还有人因为美洲印第安人中间发现了一些青铜就认为他们的青铜文明是自发创新的,这是非常轻率的看法。美洲人全部都是从旧大陆过去的,而且在后来的时间里人类的抗寒能力越来越强大,所以后期有“源源不断”的旧大陆人携带着旧大陆的新文明进入到美洲,然后发展出了美洲文明。从陶器、神话、金字塔、农业文明到金属冶炼,我们很肯定都是传播的结果,并且根据分子人类学的人种分析我们肯定他们主要是从亚洲地区传播过去的。当然,我们也不怀疑某些文明是间接传播。
由于中国的文明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而北方文明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大降温从更北方的草原南下人群传播的,所以导致东亚与美洲的许多文化现象,比如龙的崇拜等,非常类似。中国地区与印第安人的父系重叠相似度大约为4%,印第安土著的父系类型为Q。
由于农作物的品种不同,比如西亚麦子、东亚稻谷与黍、美洲玉米和土豆,往往会误导人们各地农业是独立起源的印象。实际上,无论是何种农作物,都应归属于“农业技术”与农业思维这一种现象,然后就容易理解他们实际上可能是一种技术传播关系了。
农业作为一种根据气候变化规律而收种藏播活动,应该是当时人类社会的一种需要,是一种应对四季气候变化的措施,当然更是人类智慧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一种必然,比如人类为了提升生活稳定性的一种需求产生的必然。不过它也可能是人类向其他动物学习的一种技能,比如老鼠、松鼠等都有冬藏的习惯,人类可能受到启发而开始播种农作物。对于农作物的收集使用可能在规模化农业之前,在培育小麦之前早已开始,在大约2万年前的鞍型磨石上人们已经发现了农作物颗粒现象。但最终触发农业的出现必须是人口密集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种经济活动。
在自由野生采集时代里,人口密度很小。一旦人口密度增长,自然采集就无以为继了,他们就必须转换生产模式。
最初的农业活动很可能是与采集狩猎一起混合的,后来这种种植植物的行为最终发展为大规模的农业,进而这种行为支配了人类数千年的整个行为直到今天,这是第一批农民们想不到的事情。
农业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定居。毫无目的、居无定所的野人阶段就要结束了,人类能动地控制安排自己的生活,是一种明显的进步文明行为。所以,农业技术的普遍扩散传播,是顺理成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