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解密外台茯苓饮

·外台茯苓饮主治病证应以太阴病里有水饮、水气郁结为主。症状表现为胃脘胀满不适,胸闷气短,咳痰喘等。

·外台茯苓饮在呼吸系统中多有应用机会,尤其在慢性咳痰喘稳定期的调治,其较一般温补方剂等更胜一筹,蕴含着后世的健脾补虚、温中祛饮、调畅气机、肺脾同调、培土生金等治法。

外台茯苓饮出自《金匮要略》,在呼吸系统咳痰喘治疗中多有应用。兹将笔者应用外台茯苓饮的心得与体会介绍如下。

病案举隅

杜某,女,30岁。主因反复咳嗽5年,于2017年初就诊。咳嗽,活动后痰多色白,咽部异物感,口中和,既往便秘,甚则5~6日一行,腹凉,脉沉弱,舌淡苔白腻。六经辨证考虑属于太阴病,水饮内停,痰气互结。给予半夏厚朴汤加减。处方:紫苏梗15克,厚朴10克,茯苓30克,姜半夏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生白术30克,泽泻15克,苏叶10克,党参10克,枇杷叶10克,生姜三片。7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咳嗽减轻,痰量减少,便秘改善。上方加入干姜6克,生黄芪15克增强温中补虚力度。7剂,水煎服。

后因患者是外地人,需要返乡治疗,遂调整处方为外台茯苓饮加减:党参10克,生白术30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枳实6克,姜半夏10克,荆芥10克,炙甘草6克,焦三仙15克,生姜三片。7剂,水煎服。

服药1周后,诉咳嗽较前明显减轻,以偶有欲清利咽部感觉而咳为表现,痰白量少而易咯出。咽部异物感已消失。纳食可,大便2日一行,小便可。发来舌苔照片,仍舌淡苔薄白略腻。嘱上方去荆芥,加苏叶6克,苏梗10克,佩兰10克。煎煮时加入生姜三大片。继续服用调理。后来患者电话告知,症状大为改善,身体状况良好。

分析讨论

方药组成 外台茯苓饮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附方,条文曰:“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方药组成为: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六经辨证来看,外台茯苓饮属于太阴病。太阴病病机为里虚寒,机体功能下降而水液代谢敷布失常,停聚于心胸中而成痰饮水湿,阻碍胸中气机,影响肺气宣降,而表现为咳痰喘等呼吸系统常见症状。痰饮水湿与呼吸系统咳痰喘等主症密切相关,外台茯苓饮在呼吸系统咳痰喘治疗中也多有应用。

主治病证 外台茯苓饮主治病证应以太阴病里有水饮、水气郁结为主。症状表现为胃脘胀满不适,胸闷气短,咳痰喘等。正如条文中所谓“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病因在于“心胸中有停痰宿水”,所以治法为“消痰气”,条文虽然简约,但病因、病机、治法一应俱全,值得细细体会。太阴病本质为里虚寒证,治疗当温中为主。正如《伤寒论》277条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从外台茯苓饮方药分析来看,参术苓健脾利湿,为四君子汤义;枳实、橘皮行气运脾,生姜辛温开胃健脾,符合“当温之”的治法。方中含有异功散方义,在健脾的基础上注重脾胃气机的流通,生姜、陈皮、枳实行气开郁,调达脾胃气机。

方药治法 外台茯苓饮可拆方分为两组,一者参术苓为主,一者以橘枳姜为主。其中参术苓,是最常用温中补虚的药物,加入甘草即为后世名方四君子汤。而橘枳姜亦是仲景常用药物。方中含有如《金匮要略》的枳术汤、橘皮汤、橘枳姜汤等方。

枳实、白术合用为枳术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方中枳实七枚,白术二两。枳实除结去满,白术补虚逐饮利水,治水气互结盘踞心下,心下坚满者。橘皮、枳实、生姜合用为橘枳姜汤,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方药: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橘枳姜汤温中行气化饮,故治疗水饮内停所致的胸痹、气塞、短气等。

痰饮水湿的产生归于太阴里虚寒,脾胃虚弱则水饮代谢失常,久之则水饮停蓄。后世“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即是此意。故仲景有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说法体现了痰饮水湿本为阴证,故当温药和之,以小半夏加茯苓汤、苓桂术甘汤等为代表方。张元素将枳术汤易汤为丸,李东垣更多有发挥,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有橘皮枳术丸等,其方后注曰:“夫内伤用药之大法,所贵服之强人胃气……此能用食药者也。此药久久益胃气,令人不复致伤也。”临床治疗痰饮水湿证,需要标本兼治,肺脾同调。既要祛除痰饮水湿的有形之邪,还要恢复人体机能,杜绝其产生的内环境,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所以,外台茯苓饮在参术苓健运基础上,橘枳姜行气祛饮,合用则攻补兼施,较单纯温中健脾或攻逐水饮更符合治疗实际。

临床应用要点 本方中陈皮药量适当偏大。因太阴病里虚寒为痰饮水湿生成的病理基础,因此祛除水饮需以温中运化,恢复机体功能为主,这也是后世祛湿多以调脾为核心缘故。陈皮性味温和,兼以行气除满,故而在橘枳姜汤中用量最重为一斤。所以,外台茯苓饮中,经方名家冯世纶教授强调橘皮量可适当增大,临床常用15~30克而疗效明显。

关于方中白术、苍术的选择应用 在仲景年代,术并不分白术、苍术。后世才有白术、苍术的区别。《本经》云:“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在湿象明显时,多用苍术,如九味羌活汤、白虎加苍术汤等。所以在本方应用时,如痰饮水湿明显者,多用苍术替代白术。

方中常加半夏 因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加入半夏,则有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二陈汤等方义,增强了温中化饮的力度。且“心胸中有停痰宿水”,临床多见胃脘胀满、呕恶纳呆的表现,加入半夏亦有温中止呕和胃作用。故临床中本方常加入姜半夏。

重视方中生姜 一般用药,医者多视生姜、大枣、甘草为调和之药,可有可无,并不重视。但在痰饮水湿治疗中,生姜辛温祛饮为主力,且原方中生姜四两用量最大。故对于太阴病痰饮水湿证时,生姜用药不可或缺,需要重视。

注意攻补比例 外台茯苓饮虽然为攻补兼施治法,但临床运用本方需要重视方中攻补的比例,参术苓为补,橘枳姜为攻,根据虚实比例动态调整。当仿照后世枳术丸比例,如补多则多用参术苓,攻多则多用橘枳姜,达到标本兼治,更加看重远期疗效。

总之,外台茯苓饮在呼吸系统中多有应用机会,尤其在慢性咳痰喘稳定期的调治,其较一般温补方剂等更胜一筹,蕴含着后世的健脾补虚、温中祛饮、调畅气机、肺脾同调、培土生金等治法,值得临床细细体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0)

相关推荐

  • 经方补:茯苓饮(脾胃虚弱,胃内停水)

    茯苓饮 [原文]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出自] <外台> [组成] 人参 白术 茯苓 橘柚  ...

  • 『古方新解』茯苓四逆汤——仲景时代的“破格救心汤”

    <伤寒论>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 ...

  • 『古方新解』小柴胡汤治疗饮证

    小柴胡汤具有调整气机升降出入之效,后世医家常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气郁证.小柴胡汤可以治疗"热入血室",后世医家常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月经病.小柴胡汤在临床上常被用来治气.治血,而其治水 ...

  • 『古方新解』小青龙汤专于治饮

    小青龙汤在<金匮要略>中,并不治疗"伤寒表不解".<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第2 ...

  • 解密外台茯苓饮

    作者:马家驹 编辑:李邦源 ·外台茯苓饮主治病证应以太阴病里有水饮.水气郁结为主.症状表现为胃脘胀满不适,胸闷气短,咳痰喘等. ·外台茯苓饮在呼吸系统中多有应用机会,尤其在慢性咳痰喘稳定期的调治,其较 ...

  • 『古方新解』陈潮祖详解真武汤

    陈潮祖(1929-2018),四川省宜宾人,著名方剂学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奠基人,其代表作<中医治法与方剂>刊印90余万册,该书问世后迅速被日本.韩国翻译出版,流传海外,陈老在著作 ...

  • 『古方新解』芍药汤解析

    笔者去年曾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过一篇名为"行气调血芍药汤"(见2018年6月20日学术版)的短文,对比了芍药汤与葛根芩连汤,并分析了芍药汤行气调血治疗湿热兼气滞血瘀 ...

  • 『古方新解』参苓白术散可治疗多种疾病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组成:莲子肉去皮一斤(500克),薏苡仁一斤(500克),缩砂仁一斤(500克),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500克),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 ...

  • 『古方新解』再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 ...

  • 『古方新解』柴胡剂的衍变过程

    柴胡,有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之功,而本品更长于疏解半里半表之邪,故张仲景视柴胡为治疗少阳证之要药.他在<伤寒论>一书中,用此品先后制方数首(共制方八首),开柴胡剂之先河.小柴胡汤可推许为柴胡 ...